由劇場新手角度品現代舞蹈劇《欽差大臣》
5月
23
2023
欽差大臣(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69次瀏覽

文 連庭筠(台大法律系學生)

首次接觸現代舞蹈劇,有著些許的惶恐和新奇。

劇作開始之初,誇張的舞蹈動作飽含著渲染情緒予觀眾的意味,使人快速進入觀賞「喜劇」的狀態,台下的細微笑聲也隨著肢體的舒展而漸漸蔓延。市長和其心腹對比著小官與秘書的對話,以浮誇又令人發笑的台詞互動,其中使人印象深刻的畫面在於其心腹和小官對話的階段,以快速的燈光變化和動作卡點區分人物的內心想法和真實世界的區別,卻無突兀或幼稚之感,攻防心計之間最終造就心腹誤會小官為欽差大臣的重要轉捩點。假大臣和市長交流的舞會,演員的舞蹈動作雖是配合音樂輕快轉動著,但在舉手投足間卻相互的顧忌,假大臣的一舉一動好像都備受關注著,恰恰顯現出雙方在此猶如鴻門宴的場合中實際各懷鬼胎,人性的猜忌和懷疑展露無疑,市長和其夫人猜想著大臣的來意、假大臣則發現被誤認後隱藏著真實身分。此時的我仍抱持過往對於劇作的執著,試圖去解讀旁白的意義,去拆解台詞中的文字藝術,然而下階段卻帶給我極大的衝擊。

大概是因首次接觸現代舞蹈劇,這惶恐被放大至極限,習慣於依賴著台詞解讀劇情發展,在面臨無台詞僅有音樂和體態的躍動畫面時,急切的心緒由腳底漸漸燃起,灼燒至我的心窩,悄悄四處張望卻彷彿眾人皆了然於心,僅有我茫然於黑暗之中

「沒台詞!看不懂該怎麼辦…我的解讀是正確的嗎?它想傳達甚麼?」

目光回到舞台中央,柔和的燈光就像其模擬的月光般清冷而溫柔的灑下,滅熄了心頭處那股譟動的不安。這使我想起林懷民曾說過,對於他而言最印象深刻的回饋,一位農民與他言道:「我看不懂舞蹈,但很美很好看」我放下對於意象的解讀,決定只將全身心沉浸於舞者的肢體舒展之中,將心神隨著節奏起舞,在偌大的檯面上,時常僅留一名舞者但卻不單薄,留白的部分反而可以有更多情緒遐想,背景時時變化,其中有幾幕就像是相互纏繞為一團的絲線,和舞台上單一舞者形成對比,前幾幕人性猜疑的糾纏複雜和多樣道具,對比此時單一舞者豐富整個舞台,所帶來的震撼力卻不亞於前者。無法自我轉譯又如何,至少親臨這份美也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最終畫面又再次回到多個人物的劇本主線上,揭開假大臣的真實身分後,劇作在眾人的驚訝和情緒轉折中劃上句點,但卻彷彿仍有餘音,無聲無息地環繞於場館之中,前半部分的阿諛諂媚在此時化作一場笑話,原來這才是喜劇的真締,在引人深思之餘,使人發笑在悄無聲息之中。今日的初體驗無法僅用珍貴形容之,帶來的突破是我從未想像到的,強迫自身放下對於台詞腳本的執念,僅以最單純、無雜念的心去體會。在節目導聆中有提到,派特認為以舞蹈形式來敘事是很沒有效率的,這點在今晚我深有體會,但或許一直以來是我弄錯了方向,舞蹈本就不適合用於敘事,卻不影響其感染大眾的力量,在劇情之中融入舞蹈使人更得以窺探人物內心的轉變,藉由軀幹的扭轉與擺動塑造氛圍,其震撼力更是不可小覷,何必講求效率呢?那本就不適合藝術。

《欽差大臣》

演出|基德皮沃現代舞團(Kidd Pivot)
時間|2023/05/12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後設戲劇(metatheatre)的概念已經不陌生,打破第四面牆或戲中戲早非創新之舉,然而,當後設的概念與舞蹈、敘事兩相結合,卻產出意料之外的驚喜。編舞家克莉絲朵.派特(Crystal Pite)與劇作家強納森.楊(Jonathon Young)選擇將原先的故事拆解,重建另一種敘事觀點。
5月
19
2023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