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劇場新手角度品現代舞蹈劇《欽差大臣》
5月
23
2023
欽差大臣(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1次瀏覽

文 連庭筠(台大法律系學生)

首次接觸現代舞蹈劇,有著些許的惶恐和新奇。

劇作開始之初,誇張的舞蹈動作飽含著渲染情緒予觀眾的意味,使人快速進入觀賞「喜劇」的狀態,台下的細微笑聲也隨著肢體的舒展而漸漸蔓延。市長和其心腹對比著小官與秘書的對話,以浮誇又令人發笑的台詞互動,其中使人印象深刻的畫面在於其心腹和小官對話的階段,以快速的燈光變化和動作卡點區分人物的內心想法和真實世界的區別,卻無突兀或幼稚之感,攻防心計之間最終造就心腹誤會小官為欽差大臣的重要轉捩點。假大臣和市長交流的舞會,演員的舞蹈動作雖是配合音樂輕快轉動著,但在舉手投足間卻相互的顧忌,假大臣的一舉一動好像都備受關注著,恰恰顯現出雙方在此猶如鴻門宴的場合中實際各懷鬼胎,人性的猜忌和懷疑展露無疑,市長和其夫人猜想著大臣的來意、假大臣則發現被誤認後隱藏著真實身分。此時的我仍抱持過往對於劇作的執著,試圖去解讀旁白的意義,去拆解台詞中的文字藝術,然而下階段卻帶給我極大的衝擊。

大概是因首次接觸現代舞蹈劇,這惶恐被放大至極限,習慣於依賴著台詞解讀劇情發展,在面臨無台詞僅有音樂和體態的躍動畫面時,急切的心緒由腳底漸漸燃起,灼燒至我的心窩,悄悄四處張望卻彷彿眾人皆了然於心,僅有我茫然於黑暗之中

「沒台詞!看不懂該怎麼辦…我的解讀是正確的嗎?它想傳達甚麼?」

目光回到舞台中央,柔和的燈光就像其模擬的月光般清冷而溫柔的灑下,滅熄了心頭處那股譟動的不安。這使我想起林懷民曾說過,對於他而言最印象深刻的回饋,一位農民與他言道:「我看不懂舞蹈,但很美很好看」我放下對於意象的解讀,決定只將全身心沉浸於舞者的肢體舒展之中,將心神隨著節奏起舞,在偌大的檯面上,時常僅留一名舞者但卻不單薄,留白的部分反而可以有更多情緒遐想,背景時時變化,其中有幾幕就像是相互纏繞為一團的絲線,和舞台上單一舞者形成對比,前幾幕人性猜疑的糾纏複雜和多樣道具,對比此時單一舞者豐富整個舞台,所帶來的震撼力卻不亞於前者。無法自我轉譯又如何,至少親臨這份美也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最終畫面又再次回到多個人物的劇本主線上,揭開假大臣的真實身分後,劇作在眾人的驚訝和情緒轉折中劃上句點,但卻彷彿仍有餘音,無聲無息地環繞於場館之中,前半部分的阿諛諂媚在此時化作一場笑話,原來這才是喜劇的真締,在引人深思之餘,使人發笑在悄無聲息之中。今日的初體驗無法僅用珍貴形容之,帶來的突破是我從未想像到的,強迫自身放下對於台詞腳本的執念,僅以最單純、無雜念的心去體會。在節目導聆中有提到,派特認為以舞蹈形式來敘事是很沒有效率的,這點在今晚我深有體會,但或許一直以來是我弄錯了方向,舞蹈本就不適合用於敘事,卻不影響其感染大眾的力量,在劇情之中融入舞蹈使人更得以窺探人物內心的轉變,藉由軀幹的扭轉與擺動塑造氛圍,其震撼力更是不可小覷,何必講求效率呢?那本就不適合藝術。

《欽差大臣》

演出|基德皮沃現代舞團(Kidd Pivot)
時間|2023/05/12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後設戲劇(metatheatre)的概念已經不陌生,打破第四面牆或戲中戲早非創新之舉,然而,當後設的概念與舞蹈、敘事兩相結合,卻產出意料之外的驚喜。編舞家克莉絲朵.派特(Crystal Pite)與劇作家強納森.楊(Jonathon Young)選擇將原先的故事拆解,重建另一種敘事觀點。
5月
19
2023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
現實的時空不停在流逝,對比余彥芳緩慢柔軟的鋪敘回憶,陳武康更像帶觀眾走進一場實驗室,在明確的十一個段落中實驗人們可以如何直面死亡、好好的死。也許直面死亡就像余彥芳將回憶凝結在劇場的當下,在一場關於思念的想像過後,如同舞作中寫在水寫布上的家族史,痕跡終將消失,卻也能數次重複提筆。
6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