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一座博物館《原鄉戰歌~七日讀》
1月
06
2020
原鄉戰歌~七日讀(原舞曲文化藝術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62次瀏覽

盧宏文(專案評論人)


開演前為時不短的長官介紹結束後,布幕升起,觀眾看到的是幾乎成了各文化藝術團演出套路的原住民族生活「景觀」描繪,彷彿演員在舞台上織布、搗小米,並且適時地搭配歌謠與樂舞,如此便能召喚出逝去的時光。但這樣的景觀展演,到底能召喚出什麼呢?召喚出的究竟是傳統?亦或是連傳統的殘影都不是的一種人工加味想像?即使一場演出本就建立在表演者與觀眾間,有著以假亂真,或是把假當真的默契,但這同時也需要作品中的高度自覺,引領觀眾在虛實之間的邊界上來回移動,而非直接宣稱台上為真,並且以情感渲染觀眾也把台上的一切當真。

必須仰賴高度自覺,並試著與真實拉出一段距離的原因在於,當我們企圖確認真實的模樣,往往真實也會隨之消逝;對待傳統的態度亦然,我們在模擬傳統之際,為了重現的需求,傳統因而總是需要被確立,一旦傳統遭定型,時間流動的可能性也會跟著凍結,如同放在博物館透明展示箱內的各式文物陳列,或是仿造時光剖面,一按按鈕即會發出聲光效果的3D模型,這向來只會將傳統隔離成與生活無關的事物,並且使得我們與其更加遙遠。

但這並不意味著應該停止追溯,或是去理解傳統的水脈,傳統的重現也並非真的如此不可涉足,關鍵仍在於我們面對真實的態度為何,而一旦有心觸及真實,便是一件極其危險,且險阻重重之事。散文〈七日讀〉的作者瓦歷斯.諾幹,在收錄此篇散文的書中,提及一則故事,頗堪玩味與借鏡。他寫道,美國西南地區某鎮,鎮上由一半白人,一半原住民所組成,但由白人所把持的觀光委員會,在某年的觀光季上,決定上演傷膝河戰役,參與演出的三名原住民青年,在表演時,將原先的空包彈,換成從博物館偷來的古老長槍與子彈,「隨著一顆要命的子彈射出,像一顆被歷史擠壓的子彈射出百年來的憤怒,子彈穿透了第一個委員會白人的軀體,鮮紅的血真實地流了出來……」【1】

所謂觸及真實,不代表舞台上的一切都得來真的,而是創作者如何在重現真實與弄出人命間的模糊地帶,激發出一股直指真實之不可名狀,但又非直接表述的方式。在《原鄉戰歌~七日讀》中,大抵透過兩種方式來指認真實,一是透過簡化的方式,模擬早年與當代的原住民生活樣態,並以集體樂舞做結;一是透過意象表演的方法,如脫離原民元素的服裝與肢體動作,表現意境或心理狀態。演出的整體結構,幾乎貼合著瓦歷斯.諾幹的原著,劇中的台詞也多引用自散文中的文句,只是將敘事者一分為二,這些文句變成青年作家與原住民青年瓦歷斯之間的對話,由此推動整體演出的動力。

原鄉戰歌~七日讀(原舞曲文化藝術團提供)

原鄉戰歌~七日讀(原舞曲文化藝術團提供)

在第一種的呈現方式裡,過往的生活即是搗米、織布與樂舞的組合,在第二種方式中,則透過影像及肢體舞動來呈現,不同場次間的火災、土石流,以及土火風水四元素。這兩種方式,都相當直白且明確地傳達了創作者放在作品中的思想,但如前幾段所言,這些方式究竟將觀眾指引向何方,則有待商榷。更值得討論的,則是不在這兩種方式內可歸類的演出段落,它們是創作者需要多加警惕,或是本次演出中偶有靈光的時刻。

於散文〈七日讀〉中,瓦歷斯不斷的相互參照印地安人與排灣族人的歷史,藉此將排灣族人的生命悲劇,放入全世界的版圖中,歷史何其相似,卻又各有各的不幸。《原鄉戰歌~七日讀》也依循原著軌跡,上演了泰雅族人的遷徙,與國家暴力如何依法驅逐原住民族遠離祖靈地,但在對比印地安人生存史的段落,卻是以自創的印地安舞蹈來表現,這落在一個強調族群文化認同,與受壓迫史的演出中,是何其諷刺,且不該發生,文化挪用的議題在臺灣既已逐漸被正視,創作者更應該推己及人,重頭檢視自己作品中文化元素的使用。

整場演出中,最接近虛實交際的魔幻時刻,在「第六日」這段浮現,新聞畫面佔滿了整個天幕,但沒有一則報導的是部落遭遇土石流的新聞,身穿現代服飾的族人與作家,以及著族服的青年瓦歷斯,並排坐著,數落新聞台對部落處境的不聞不問。這個場景如此穿越時空,將過去與現在連結,彷彿說著,不被看見正是原住民族在島嶼政權流轉間的遭遇,只有當利用價值被想起時,原住民族才有被看見的可能。

原鄉戰歌~七日讀(原舞曲文化藝術團提供)

嚴格說來,《原鄉戰歌~七日讀》如「實」呈現了散文〈七日讀〉中所描述的場景與文字,但將文字還原到劇場裡的結果,反令原先〈七日讀〉中,藉由對照泰雅族,與全球原住民族生存史,所拉出的歷史縱深,變成教條式的呼喊。散文中引用了一名酋長關於自由的演說,而在演出裡,當作家轉述一句演說內容,舞台上的眾人便跟著高喊「自由!自由!自由!」散文中的刻意留白,成了創作者不斷試圖填滿的陷阱,也使得原著中對於史觀與全球化的恢弘視野,在演出中無以為繼。最後,回到開頭所提及的,關於「真實」的問題上,各地的文化藝術團,在不斷推出新製作的自我期許下,準備好玩真的了嗎?亦或是挾推廣之名,卻終將與真實漸行漸遠?


註釋

1、濃縮改寫,引用自瓦歷斯.諾幹(Walis Nokan):〈部落觀光的故事〉,《七日讀》(新北:印刻出版,2016),頁62-63。

《原鄉戰歌~七日讀》

演出|原舞曲文化藝術團
時間|2019/12/08 14:30
地點|臺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