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一座博物館《原鄉戰歌~七日讀》
1月
06
2020
原鄉戰歌~七日讀(原舞曲文化藝術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0次瀏覽

盧宏文(專案評論人)


開演前為時不短的長官介紹結束後,布幕升起,觀眾看到的是幾乎成了各文化藝術團演出套路的原住民族生活「景觀」描繪,彷彿演員在舞台上織布、搗小米,並且適時地搭配歌謠與樂舞,如此便能召喚出逝去的時光。但這樣的景觀展演,到底能召喚出什麼呢?召喚出的究竟是傳統?亦或是連傳統的殘影都不是的一種人工加味想像?即使一場演出本就建立在表演者與觀眾間,有著以假亂真,或是把假當真的默契,但這同時也需要作品中的高度自覺,引領觀眾在虛實之間的邊界上來回移動,而非直接宣稱台上為真,並且以情感渲染觀眾也把台上的一切當真。

必須仰賴高度自覺,並試著與真實拉出一段距離的原因在於,當我們企圖確認真實的模樣,往往真實也會隨之消逝;對待傳統的態度亦然,我們在模擬傳統之際,為了重現的需求,傳統因而總是需要被確立,一旦傳統遭定型,時間流動的可能性也會跟著凍結,如同放在博物館透明展示箱內的各式文物陳列,或是仿造時光剖面,一按按鈕即會發出聲光效果的3D模型,這向來只會將傳統隔離成與生活無關的事物,並且使得我們與其更加遙遠。

但這並不意味著應該停止追溯,或是去理解傳統的水脈,傳統的重現也並非真的如此不可涉足,關鍵仍在於我們面對真實的態度為何,而一旦有心觸及真實,便是一件極其危險,且險阻重重之事。散文〈七日讀〉的作者瓦歷斯.諾幹,在收錄此篇散文的書中,提及一則故事,頗堪玩味與借鏡。他寫道,美國西南地區某鎮,鎮上由一半白人,一半原住民所組成,但由白人所把持的觀光委員會,在某年的觀光季上,決定上演傷膝河戰役,參與演出的三名原住民青年,在表演時,將原先的空包彈,換成從博物館偷來的古老長槍與子彈,「隨著一顆要命的子彈射出,像一顆被歷史擠壓的子彈射出百年來的憤怒,子彈穿透了第一個委員會白人的軀體,鮮紅的血真實地流了出來……」【1】

所謂觸及真實,不代表舞台上的一切都得來真的,而是創作者如何在重現真實與弄出人命間的模糊地帶,激發出一股直指真實之不可名狀,但又非直接表述的方式。在《原鄉戰歌~七日讀》中,大抵透過兩種方式來指認真實,一是透過簡化的方式,模擬早年與當代的原住民生活樣態,並以集體樂舞做結;一是透過意象表演的方法,如脫離原民元素的服裝與肢體動作,表現意境或心理狀態。演出的整體結構,幾乎貼合著瓦歷斯.諾幹的原著,劇中的台詞也多引用自散文中的文句,只是將敘事者一分為二,這些文句變成青年作家與原住民青年瓦歷斯之間的對話,由此推動整體演出的動力。

原鄉戰歌~七日讀(原舞曲文化藝術團提供)

原鄉戰歌~七日讀(原舞曲文化藝術團提供)

在第一種的呈現方式裡,過往的生活即是搗米、織布與樂舞的組合,在第二種方式中,則透過影像及肢體舞動來呈現,不同場次間的火災、土石流,以及土火風水四元素。這兩種方式,都相當直白且明確地傳達了創作者放在作品中的思想,但如前幾段所言,這些方式究竟將觀眾指引向何方,則有待商榷。更值得討論的,則是不在這兩種方式內可歸類的演出段落,它們是創作者需要多加警惕,或是本次演出中偶有靈光的時刻。

於散文〈七日讀〉中,瓦歷斯不斷的相互參照印地安人與排灣族人的歷史,藉此將排灣族人的生命悲劇,放入全世界的版圖中,歷史何其相似,卻又各有各的不幸。《原鄉戰歌~七日讀》也依循原著軌跡,上演了泰雅族人的遷徙,與國家暴力如何依法驅逐原住民族遠離祖靈地,但在對比印地安人生存史的段落,卻是以自創的印地安舞蹈來表現,這落在一個強調族群文化認同,與受壓迫史的演出中,是何其諷刺,且不該發生,文化挪用的議題在臺灣既已逐漸被正視,創作者更應該推己及人,重頭檢視自己作品中文化元素的使用。

整場演出中,最接近虛實交際的魔幻時刻,在「第六日」這段浮現,新聞畫面佔滿了整個天幕,但沒有一則報導的是部落遭遇土石流的新聞,身穿現代服飾的族人與作家,以及著族服的青年瓦歷斯,並排坐著,數落新聞台對部落處境的不聞不問。這個場景如此穿越時空,將過去與現在連結,彷彿說著,不被看見正是原住民族在島嶼政權流轉間的遭遇,只有當利用價值被想起時,原住民族才有被看見的可能。

原鄉戰歌~七日讀(原舞曲文化藝術團提供)

嚴格說來,《原鄉戰歌~七日讀》如「實」呈現了散文〈七日讀〉中所描述的場景與文字,但將文字還原到劇場裡的結果,反令原先〈七日讀〉中,藉由對照泰雅族,與全球原住民族生存史,所拉出的歷史縱深,變成教條式的呼喊。散文中引用了一名酋長關於自由的演說,而在演出裡,當作家轉述一句演說內容,舞台上的眾人便跟著高喊「自由!自由!自由!」散文中的刻意留白,成了創作者不斷試圖填滿的陷阱,也使得原著中對於史觀與全球化的恢弘視野,在演出中無以為繼。最後,回到開頭所提及的,關於「真實」的問題上,各地的文化藝術團,在不斷推出新製作的自我期許下,準備好玩真的了嗎?亦或是挾推廣之名,卻終將與真實漸行漸遠?


註釋

1、濃縮改寫,引用自瓦歷斯.諾幹(Walis Nokan):〈部落觀光的故事〉,《七日讀》(新北:印刻出版,2016),頁62-63。

《原鄉戰歌~七日讀》

演出|原舞曲文化藝術團
時間|2019/12/08 14:30
地點|臺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