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一座博物館《原鄉戰歌~七日讀》
1月
06
2020
原鄉戰歌~七日讀(原舞曲文化藝術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6次瀏覽

盧宏文(專案評論人)


開演前為時不短的長官介紹結束後,布幕升起,觀眾看到的是幾乎成了各文化藝術團演出套路的原住民族生活「景觀」描繪,彷彿演員在舞台上織布、搗小米,並且適時地搭配歌謠與樂舞,如此便能召喚出逝去的時光。但這樣的景觀展演,到底能召喚出什麼呢?召喚出的究竟是傳統?亦或是連傳統的殘影都不是的一種人工加味想像?即使一場演出本就建立在表演者與觀眾間,有著以假亂真,或是把假當真的默契,但這同時也需要作品中的高度自覺,引領觀眾在虛實之間的邊界上來回移動,而非直接宣稱台上為真,並且以情感渲染觀眾也把台上的一切當真。

必須仰賴高度自覺,並試著與真實拉出一段距離的原因在於,當我們企圖確認真實的模樣,往往真實也會隨之消逝;對待傳統的態度亦然,我們在模擬傳統之際,為了重現的需求,傳統因而總是需要被確立,一旦傳統遭定型,時間流動的可能性也會跟著凍結,如同放在博物館透明展示箱內的各式文物陳列,或是仿造時光剖面,一按按鈕即會發出聲光效果的3D模型,這向來只會將傳統隔離成與生活無關的事物,並且使得我們與其更加遙遠。

但這並不意味著應該停止追溯,或是去理解傳統的水脈,傳統的重現也並非真的如此不可涉足,關鍵仍在於我們面對真實的態度為何,而一旦有心觸及真實,便是一件極其危險,且險阻重重之事。散文〈七日讀〉的作者瓦歷斯.諾幹,在收錄此篇散文的書中,提及一則故事,頗堪玩味與借鏡。他寫道,美國西南地區某鎮,鎮上由一半白人,一半原住民所組成,但由白人所把持的觀光委員會,在某年的觀光季上,決定上演傷膝河戰役,參與演出的三名原住民青年,在表演時,將原先的空包彈,換成從博物館偷來的古老長槍與子彈,「隨著一顆要命的子彈射出,像一顆被歷史擠壓的子彈射出百年來的憤怒,子彈穿透了第一個委員會白人的軀體,鮮紅的血真實地流了出來……」【1】

所謂觸及真實,不代表舞台上的一切都得來真的,而是創作者如何在重現真實與弄出人命間的模糊地帶,激發出一股直指真實之不可名狀,但又非直接表述的方式。在《原鄉戰歌~七日讀》中,大抵透過兩種方式來指認真實,一是透過簡化的方式,模擬早年與當代的原住民生活樣態,並以集體樂舞做結;一是透過意象表演的方法,如脫離原民元素的服裝與肢體動作,表現意境或心理狀態。演出的整體結構,幾乎貼合著瓦歷斯.諾幹的原著,劇中的台詞也多引用自散文中的文句,只是將敘事者一分為二,這些文句變成青年作家與原住民青年瓦歷斯之間的對話,由此推動整體演出的動力。

原鄉戰歌~七日讀(原舞曲文化藝術團提供)

原鄉戰歌~七日讀(原舞曲文化藝術團提供)

在第一種的呈現方式裡,過往的生活即是搗米、織布與樂舞的組合,在第二種方式中,則透過影像及肢體舞動來呈現,不同場次間的火災、土石流,以及土火風水四元素。這兩種方式,都相當直白且明確地傳達了創作者放在作品中的思想,但如前幾段所言,這些方式究竟將觀眾指引向何方,則有待商榷。更值得討論的,則是不在這兩種方式內可歸類的演出段落,它們是創作者需要多加警惕,或是本次演出中偶有靈光的時刻。

於散文〈七日讀〉中,瓦歷斯不斷的相互參照印地安人與排灣族人的歷史,藉此將排灣族人的生命悲劇,放入全世界的版圖中,歷史何其相似,卻又各有各的不幸。《原鄉戰歌~七日讀》也依循原著軌跡,上演了泰雅族人的遷徙,與國家暴力如何依法驅逐原住民族遠離祖靈地,但在對比印地安人生存史的段落,卻是以自創的印地安舞蹈來表現,這落在一個強調族群文化認同,與受壓迫史的演出中,是何其諷刺,且不該發生,文化挪用的議題在臺灣既已逐漸被正視,創作者更應該推己及人,重頭檢視自己作品中文化元素的使用。

整場演出中,最接近虛實交際的魔幻時刻,在「第六日」這段浮現,新聞畫面佔滿了整個天幕,但沒有一則報導的是部落遭遇土石流的新聞,身穿現代服飾的族人與作家,以及著族服的青年瓦歷斯,並排坐著,數落新聞台對部落處境的不聞不問。這個場景如此穿越時空,將過去與現在連結,彷彿說著,不被看見正是原住民族在島嶼政權流轉間的遭遇,只有當利用價值被想起時,原住民族才有被看見的可能。

原鄉戰歌~七日讀(原舞曲文化藝術團提供)

嚴格說來,《原鄉戰歌~七日讀》如「實」呈現了散文〈七日讀〉中所描述的場景與文字,但將文字還原到劇場裡的結果,反令原先〈七日讀〉中,藉由對照泰雅族,與全球原住民族生存史,所拉出的歷史縱深,變成教條式的呼喊。散文中引用了一名酋長關於自由的演說,而在演出裡,當作家轉述一句演說內容,舞台上的眾人便跟著高喊「自由!自由!自由!」散文中的刻意留白,成了創作者不斷試圖填滿的陷阱,也使得原著中對於史觀與全球化的恢弘視野,在演出中無以為繼。最後,回到開頭所提及的,關於「真實」的問題上,各地的文化藝術團,在不斷推出新製作的自我期許下,準備好玩真的了嗎?亦或是挾推廣之名,卻終將與真實漸行漸遠?


註釋

1、濃縮改寫,引用自瓦歷斯.諾幹(Walis Nokan):〈部落觀光的故事〉,《七日讀》(新北:印刻出版,2016),頁62-63。

《原鄉戰歌~七日讀》

演出|原舞曲文化藝術團
時間|2019/12/08 14:30
地點|臺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而在日復一日中,他們彷彿接受了這樣的荒謬,讓廣播裡的那些政策宣導、那些無理事蹟和振奮人心的言語,都納入自我的意識裡,將之整合。因此,當他們開始說話時,戲劇的主題便自然地被帶出──關於底層人民那些對於生命、性、宗教、權力與死亡的感悟與無力。
9月
13
2024
遊戲設定的「革命」,參照的是哪一種現實歷史曾發生過的革命?不可諱言,它仍蘊存一種異托邦的思維。
9月
12
2024
這次人力飛行劇團的重製,不僅僅滿足於以寓言的形式召喚(或固著)某種意識或共識,更反身地凸顯了導演與演員位置的流動性與多重性,並透過後設戲劇的安排來凸顯「闖入」與「岔出」的一體兩面:影像技術對劇場空間的闖入、不同語言與身體間的闖入、演員對戲劇的闖入、吳子敬與黎煥雄雙導演彼此的闖入……
9月
11
2024
馬修.伯恩的創作不僅是對古典作品的尊重,更是對現代社會議題的深刻反思。他為《羅密歐與茱麗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深度,讓這個經典故事在新的語境下煥發出不同以往的魅力。通過舞蹈編排、角色塑造與情節改編,他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的家庭、社會壓力與年輕人的困惑,並讓觀眾在觀賞中反思現實世界的複雜性。
9月
10
2024
如果我們問:「一齣戲能說明什麼,改變什麼,創造什麼」,答案或許不是「什麼都沒有」,但也確實有不少讓人不解之處。
9月
07
2024
《最後一個星期天》宛如一部公路電影,隨著車子行經雪地、颶風、海嘯,經歷死亡、分離,就連歌曲的音量也會因著車窗的開關變大變小
9月
04
2024
然而整體來說《西來庵》仍是一齣好看的戲,主要由於演員們的身體氣質,結合太極、武術、民俗藝陣的身體訓練基底,原本就溯源自民間傳統,使得劇中欲重現的百年前臺灣農民社會,顯得真實可信。
9月
04
2024
⋯⋯就演出本身而論,卻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其實就是作品標題:主角念念腦內的那些iTunes旋律,究竟對她的生命境遇有什麼影響。
9月
03
2024
《從這裡到那裡》藉由肢體表演與科技動畫的媒介,以肢體為語彙,以遊戲為方法、共享為核心,用「ok」、「no」和「why」等三種自我意識之性格為角色,以「點點、線線、面面星球」為路徑,展開一場關於幼兒的自我探索與人際關係探討的宇宙冒險旅程。
9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