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欠與悼念《如此美好》
7月
16
2020
如此美好(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22次瀏覽

洪姿宇(專案評論人)


如何通過劇場償還對逝者的虧欠?如何悼念無法割捨的記憶,即使悼念幾近對自己的懲罰?《如此美好》的編導王靖惇在節目單裡就開門見山,表示本作與自身經驗相關,筆者以為,《如此美好》必須與這層框架一同理解,因為劇作本身如同一封王靖惇寫給父親的悼詞。但本劇內容雖私密,與編導的自身經驗緊緊扣連,卻又企圖捕捉當代親子關係的彆扭、撕扯、錯身,以及沉默。

《如此美好》的舞台配置成兩區,一區屬於父親(羅北安飾),一區屬於兒子(王靖惇飾)。父親那側一開始設定為候機室的情境,父親一邊獨自等待登機踏上與兒子的新加坡之旅,一邊絮絮叨叨往事與現在,從以前帶唸小學的兒子去飯店吃西式早餐,喝苦澀的黑咖啡,到兒子離家後如何長成總是忙碌、不停看錶的成人;從過去和妻子到八卦山喝咖啡的習慣,講到如今他一人獨覽八卦山餘夕;多數時候,他講自己在兒子離家、妻子過世後如何維持日常生活,包括按表操課的固定去同一家早餐店買早餐、固定去掛同一個心臟科醫生的門診、固定去同一間咖啡店看夕照,但在看似樂觀隨意的自剖談笑間,觀眾知道,買早餐時父親羨慕早餐店老闆去家族旅遊、見醫生只是為了找人聊天、喝咖啡只是求打發時間。他一切按表操課,是為維持生活的表象,而不需面對自己已逐漸在沒有盡頭的等待和盼望中,成為生活的剩餘,最後在陌生鄰人左右,離開舞台,走向孤獨的死亡。

在父親進行漫長的告白時,兒子在舞台另一側、四面玻璃牆內,日常起居、生活,忍受不時注入的水澤和漂浮的生活物件,表演一場噤聲的默劇。父親強作樂觀、洋溢自我鼓勵的獨白,以及兒子的在場,在在彰顯兒子如何在父親的生活中缺席。而如何理解這個「缺席」似乎是張又升、張敦智兩篇評論的差異,前者認為,兒子最後「似乎感受到了父親的感受,換上與他一模一樣的、濕透的衣褲,望著箱外,隔著思念,領受所念之人的殷切提醒與盼望」,【1】後者則主張,父親之溫暖恰是對比出兒子的一意孤行、缺席與漠視,「所有父親娓娓道來的獨白,都像萬箭齊發的刀刃,共同指向舞台中央無法放下高度自我意識的偏執者」。【2】

 如此美好(黎家齊攝影、提供)

筆者以為,這兩種形象並沒有衝突,而是共存於作品內。《如此美好》不試圖還原父子間的真實時空及經驗相處,而是通過舞台效果的轉化和揀選(喃喃自語的父親、困在水箱中的兒子、一言不發的陌生鄰人),讓本作成為子對父的漫長悼念、子對父的凝視和追憶。在《如此美好》中,觀眾聽不到兒子那廂的故事,從頭到尾,我們不明白兒子如何理解親子關係、何以父親走向孤老、他為何很少回彰化陪伴父親,乃至家對他意味著什麼。兒子從未替自己的缺席給出辯解,但正因這不詳實的追溯父子關係,使空白的兒子成為,如張敦智觀察,父親言語之刃所指:一個冷漠缺席的兒子。兒子的缺席帶來深情父親之孤老,人人得以審判他的絕情。

不過,也許我們不能忘記,這是個由兒子/生者說出來的舞台故事,而對絕情兒子的審判,或許正是說故事者之所欲,是說故事者對自己的審判、兒子償還自己對父親虧欠的方式。《如此美好》展現的是,有沒有可能存在一種子對父的情感,其中有複雜的冷漠、彆扭與無法對白,比如放父親鴿子、久久不回家、不接父親電話、最後時刻也不在父親身邊;但當兒子在劇末玻璃箱中默默換上父親尺寸過大、濕透的衣服,以及泡起充滿父子回憶的手沖咖啡時,它暗示了子對父其實有著牽掛,只是牽掛,不總是能以被父母殷切期待的方式浮現,可是這樣的偏執,不等同無愛。

確實,《如此美好》是濫情的,它避重就輕,抒情感懷意味濃厚,因為在滿懷虧欠的兒子眼中,離開的父親溫柔滿溢,回憶讓人忍不住追思,但父愛愈無私,愈顯得自己無情,在父親幽幽地說:「你長大了,我才允許自己變老」時,誰能抵擋這種深情款款?環顧演出當日現場觀眾,多數更接近劇中兒子的年紀,劇末時左右觀眾都在口罩後默默拭淚,《如此美好》之所以不至自溺而有搬演上舞台的意義,是因為此時編導的私人經驗,已不只屬於一個人、一對父子,它的確似乎強烈召喚了一種共同記憶,甚至是共同創傷,讓觀眾自行填補細節,在這個圖景裡,有總是在為子女等門、生活穩定卻沒有重心,小心翼翼不知如何走近下一代的中產父母,以及因成長離家、適應都市生活和資訊速度的子女,他們不得不與原生家庭漸行漸遠,但想起父母仍滿心內疚,更往往是自己最嚴厲的批判者。

本作無法、也無意為這樣的圖像尋找解釋、出路,或甚至問題化這類以依附為前提的情感結構,《如此美好》所體現的,是被這種情感結構所牽絆的子女嘗試進行的自我療傷,觀眾流下的淚水,彷彿也正在為自己平反,其實我們仍有無法言語,也無法割捨的愛。

註解:

1、張又升:〈穿透思念的異次元:《如此美好》的咖啡香〉,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59341

2、張敦智:〈自溺的水,抒情的毒《如此美好》〉,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59494

《如此美好》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20/07/03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而最終,兒子拿起被水浸濕的一套寬大的衣服,從身材看來應該是父親的衣服,緩慢地穿在自己身上⋯⋯配合著父親的口白可以連結到那泡了水的衣裳就是父親臨終時扭曲的身體型態,那樣經歲月磨蝕的身體看起來是如此美好。(許又云)
3月
31
2022
我們確實很少看到只有父親一方的自白。這個自白的男人不會有別的更重要的身份,而只是一個父親,並且是一個已經孤獨到自己一個人敘述的父親。(王逸如)
3月
10
2022
在這樣凌亂的主題調度下,創作者依然堅持以高度抒情、平緩的節奏跟語調貫穿全劇,恍若無事,使得《如此美好》的核心實際上緊密地朝創作者內心收緊,整部劇的獨白之於創作者,彷彿他活在契訶夫劇本裡自悲自傷者的喃喃自語,最後投射出「想像的美好」。這種美好斷開了與外在世界的連結,因此也難以分享予觀眾。對觀眾而言,舞台上顯然有待解決的戲劇事件,但對於創作者而言,卻已然完成,如此美好。(張敦智)
7月
09
2020
這種既成長又迴返的雙重性,回過頭解答了存在於父與子之間,那份離家與返家的張力,給出了一個:人如何擁有作為成人的孤獨,同時不必與過去決裂的狀態。(鍾承恩)
7月
08
2020
這樣的「私密」仍然是屬於社會的,只不過是處在社會的微觀層次;因為我們每一個人也跟編導演員們和這個故事一樣,終將經歷幾場永生難忘的生離死別,而那些思念深處的跌宕糾結,肯定是宏觀層次的社會議題無法取代的。(張又升)
7月
06
2020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