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台菜滋味的《夜鼓天聲Sleep No More》​
12月
09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94次瀏覽

作為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與桃園鐵玫瑰藝術節合作的雙城計畫,亦是鐵玫瑰藝術節開幕作品的《夜鼓天聲Sleep No More》(以下稱《夜鼓天聲》),由來自台中的九天民俗技藝團與阮劇團駐團導演莊雄偉共同創作。


轉變編制表達劇情細微之處

《夜鼓天聲》作品的創作以莎士比亞《馬克白》為基底,提取原著當中人性裡的慾望、貪念、妒嫉、不安等原罪為發展,嘗試以民俗鼓陣去替代、調度角色台詞。因而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西方經典故事,如何經由台灣在地傳統民俗技藝去重新演繹、改編,是此作品最吸引人也是最令人好奇的地方。

以大鼓為主體組合而成的民俗鼓陣,向來能輕易地展現各種戰爭場面,且毫無困難地展現雙方對峙與激烈爭執的景象和情境,這也是民俗鼓陣的優勢。此次在《夜鼓天聲》裡,除了運用民俗鼓陣聲勢浩大的既有長處之外,也嘗試使用小編制的三人或單人組合,以固定的節奏型態作為回應的象徵。

例如:森林裡的可預言死亡與和未來的老者與小女孩。老者的預言用鼓的節奏表現,女演員再以小女孩的嬰仔造型,搭配身體動作及口語為翻譯。比較可惜的是,小女孩的氣口(口吻神情)並未符合其角色塑造。再例如:當角色的內在來到慾望與脆弱的面前,面對著魔鬼伸出的誘惑之手時,其內心的動搖、心動的時刻,則是以三人組合的鼓陣搭配單音節的節奏型態為表現。


技藝取代台詞調度角色心境之變

《夜鼓天聲》以民俗技藝調度故事情境手法讓人驚豔。其中的段落,將妹妹唆使丈夫奪取自己姊姊的王位的段落,或是取得王位後對故人的趕盡殺絕的段落等等,以提取自傳統廟會陣頭裡七爺八爺的八字步型與手持羽扇、擺動雙臂的身體姿態,結合七爺八爺符號傳統象徵意義的手法,冷靜不俗地帶出殺戮慾望和勾魂索命的殘酷。

以及,當取得王位的國王獨自一人在夜晚中,對其所害之人的幻影誘發內心底層的不安惶恐時,在左舞台上,以一位爬上層層高疊椅子的特技演員,展示各種平衡技術來暗喻角色心境如同一個遊走在邊緣上的人,隨時都有跌落的可能。《夜鼓天聲》以鼓陣、陣頭、特技等民俗技藝取代台詞,調度角色的心境或境遇而言,確實有些段落的使用手法讓人眼睛一亮。


鼓樂難顯文本動機

然而,除了將民俗技藝的特點融入角色人物境遇的巧妙手法外,以作品整體而言,故事文本過於平舖直敘,使作品的整體節奏感顯得拖拉。演員對角色人物的刻劃也較為平面,缺少了對動機、對行為背後意義的挖掘,使得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嫉恨連接顯得過於合理化。如此,皆再再使得觀眾被精彩的鼓陣表演、民俗技藝表演吸引後的關注力,每每很快消散而無法積累成能量以成為對結局的唏噓感嘆,是可惜之處。同時,或許是囿於情節安排,鼓陣的運用大多集中於前半段,然而,鼓的運用應是九天的核心,整體應該有更多的嘗試與安排。

話雖如此,然《夜鼓天聲》正如同一道經專家廚師巧手精緻化的台菜,以其獨特的台菜滋味,提供觀眾不同類型的表演節目選擇,而這或許正是現今表演藝術市場所需開發的節目形態。

《夜鼓天聲Sleep No More》

演出|九天民俗技藝團
時間|2022/10/22 19:30
地點|桃園展演中心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