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中的無限想像《阿芙蒂耶娃鋼琴演奏會》
11月
22
2019
阿芙蒂耶娃鋼琴演奏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88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俄國鋼琴家尤莉安娜・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deeva)在2010年第十六屆國際蕭邦鋼琴大賽榮獲金獎後,便廣受世界各地邀請,並屢屢來台獻藝,今年已是第七次在台灣的演出。特別的是,在有別於以往以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 - 1849)、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 - 1886)、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 - 1953)等為主軸的曲目安排,這次除了上半場的蕭邦系列曲目外,下半場她排出了穆索斯基的知名鋼琴組曲《展覽會之畫》(M. 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舊中有新意。

和一般印象中俄國鋼琴家用全身力量灌入鋼琴的演奏方式不同,阿芙蒂耶娃彈奏時主要將力度集中在下手臂與手掌,上手臂幾乎很少使用,只有幾個張力較大的段落才會看見她以整隻手臂提起身軀,彈奏較厚實的大音量。這種彈法雖無法製造出太大的音量跨度,卻能在中強奏(mf)到極弱奏(pp)之間,做出無窮無盡的色彩變化。同時,每個音符都有著清晰而精緻的顆粒感,與過往法國學派強調的「似珍珠」(Jeu perlé)、快速靈活、漂浮等特色彈奏法有幾分神似。

阿芙蒂耶娃在上半場的蕭邦曲目中最引人入勝的,就是那有限的表達框架裡,隱隱透露出的豐沛音色變換。如在升C小調前奏曲(Prelude in C sharp minor, Op.45)中,她在幾乎貫穿全曲的上升音型,配合著大量臨時升降記號改變的和聲,每次都彈出完全不同的音色,右手在高音域仿若抽絲剝繭,將每一種弱聲高音的色彩可能性都挖掘透澈。這裡所謂的「框架」,並非過於學院化的理論分析,而是鋼琴家本人所堅持的蕭邦美學觀點、一種宛若語言口吻的腔調。阿芙蒂耶娃的蕭邦是不躁動的,不使用過度誇張的音樂表達、不將縮與放之間的距離拉至無限,她反而追求在有限的幅度中創造無限、節制地彈奏,忠於樂譜、忠於自我。她彈奏的降A大調第三號敘事曲(Ballade No.3 in A flat major, Op.47)與升C小調第三號詼諧曲(Scherzo No.3 in C sharp minor, op.39)在戲劇性上略遜一籌,然而樂句設計的巧思卻無比豐富,時時使人眼睛一亮,猶如以智取勝而心思縝密的軍師。

然而她的精巧彈法也確實有缺陷。第一,是她顆粒感奏法的細微處。在音的收尾,她的手總是會有類似「抓」的動作,手指與手掌微捲。這似乎是她顆粒感音質的成因之一,但也間接造成音符的發音不完整,有非常美麗的頭與身,尾處卻沒有良好的共鳴。第二,是她的演奏續航力。將力度集中於下手臂的彈法容易積累疲勞,而上半場的六首曲目總長近乎一小時,阿芙蒂耶娃似乎為了表達完整的蕭邦樣貌而不離開舞台歇息,只在幾個樂曲間起身稍略致意。連續彈奏下來,她的疲態漸顯,在最後波蘭舞曲《英雄》(Polonaise No.6 in A flat major, Op.53 “Heroique”)時錯誤頻傳,最後幾乎以意志力勉強完成。但,前面五首積累下來的藝術成就,已使人感動萬分。

下半場的《展覽會之畫》中,阿芙蒂耶娃全然在樂曲中挹注靈魂,更加自由地表達了音樂。在節目冊裡,她親自寫道:「《展覽會之畫》的各個樂章中,涵括了人類的幾乎每一種情緒,……,這些表演都該忠於藝術家的內心深處。」我們確實能在音樂裡聽見這樣的真摯表達。相較她的蕭邦演繹,她的《展覽會之畫》觸鍵更加耿直,毫不保留地將心裡所思傳達給觀眾。每一次〈漫步〉(Promenade)的重現,都讓我們感受到經歷畫作場景後觸動的深沈心思,情緒完整地通透全曲,此般境界,只得用「真摯」形容。

返場後的第一首安可曲無疑是最大的驚喜:巴赫第二號英國組曲中的布雷舞曲(J. S. Bach: Bourrée from English Suite No. 2, BWV. 807)。她近年在巴洛克、古鋼琴演奏等領域頗有心得,並在2017年發行了巴赫作品專輯,當中即涵蓋了第二號英國組曲全曲。她的清晰彈奏讓多聲部的每個線條都清晰無比,分開聆聽都有各自的完整音樂性,合在一起卻又無一踰矩,令聽者傾倒於她強大的控制力。如此精湛的演繹,卻只得在安可時驚鴻一瞥,令人惋惜。礙於市場接受度、大獎光環等因素,許多大賽得主國際巡演時往往受限於比賽成名的作曲家樂曲,許多的曲目安排可能性被就此犧牲,這是相當可惜的。

阿芙蒂耶娃已來台累積近乎十次,台灣聽眾也對她漸漸熟悉。2017年她和NSO的協奏曲之夜已為我們帶來莫札特(W. A. Mozart, 1756 - 1791)與柴可夫斯基(P. I. Tchaikovsky, 1840 - 1893)的「非蕭邦作品」。在未來,或許也有機會在獨奏會的場合,擺脫「蕭邦金獎一定要彈蕭邦」的刻板印象,勇敢地為我們帶來如全套巴哈、或是20世紀作曲家等等的更多偉大作品,讓聽眾看見她蕭邦之外的多元面貌。

《阿芙蒂耶娃鋼琴演奏會》

演出|尤莉安娜・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deeva)
時間|2019/11/5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