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體為名:後疫情時代的舊作新編——《那面墻—獨白》
5月
27
2024
那面墻—獨白(種子舞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87次瀏覽

文 簡麟懿(專案評論人)

一首舞可以被看幾次?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於表演藝術的稍縱即逝,前一次與後一次的質地內容,都有可能因為當天的氣候、心情,以及舞者的身體狀況而有所改觀;編舞者亦然,據雲門舞集鄭宗龍所說,《十三聲》也是一路修改了七年,直至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巡演場才真正定案,於是乎種子舞團《那面墻—獨白》(以下簡稱為《獨》)的出現,似乎也不顯得那麼意外了。

其前身作為2021年所發表的舊作《那面墻》,身處於新冠疫情嚴峻的第二級警戒當中,作品核心描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因某些情境而被迫獨自面對自我,同時藉由一片屏幕來維繫彼此間的感情——「再靠近一點!」、「這樣看得見嗎?」此兩段互文的關係建構,貫穿了作品本身關切的社會現象,繼而被留作重建《獨》的重要素材。在這次的改編中,創作者黃文人除了邀請劉子齊為《獨》設計原創音樂,並且針對原作所使用的鏤空牆體,進行縮編與輕量化的改良以外,在舞者的編制上,也從原本了七人改成六人編制。顯然針對作品的可攜帶性,舞團亦有程度上的取捨與考量,為了往後不同的可能性進行準備。

當舊作再新編,筆者認為這不僅符合小型舞團的工作與經濟型態,同時也是留給群眾一個機會,來檢視作品是否在表演藝術的大環境中,還有再生以及再被觀看的永續可能,而受到後疫情時代的影響,不嫁接於科技的身體劇場,其傳統性能否與接踵而來的科技藝術相互匹敵,並且延續,也是舞團光譜外之受眾給予舞團的挑戰與課題。

硬工夫/軟實力,以張力作為主體

來自南方的種子舞團,其舞者擁有不遜於其他城市的身體能力,不論是在穩定性、爆發力或是柔軟度上的輸出,都可以看見現代舞在八零年代時期所擁有的大巧不工,以及奮不顧身的張力動能。

《獨》保留其原作的三面台形式,在舞台上進行牆體各面向的調度與轉移,在國家歌劇院的黑盒子裡面另行構建了「解構」的黑盒子空間。雖說筆者的觀看位置,仍留守在一般面向主舞台的第四面牆,但不難想像作品中的獨舞、雙人或是群舞,多半採用面向斜角的舞蹈空間,正是為了處理他者在觀看作品的轉換中,不受冷落與切割的過程。

以點、線、面作為身體運作的邏輯,「面」的大幅度拉扯以及抗衡,是黃文人在設計動作時的一大特徵。有別於後現代舞蹈的極簡主義,《獨》的舞者基本上是以全身肌肉為核心,同時往單一方向或多方向同時運行,形成一種上下置中,在身體中段保持「真空」的無氧狀態;換言之,高強度、短時間的爆發性,使得舞者的中心水平不論是高或低,即便處在一個傾斜倒置的不思議位置,舞者的呼吸方式連帶整個舞蹈的作品,呈現出一道道切割的風景,激情而有力。


那面墻—獨白(種子舞團提供)

處於這樣爆裂的小宇宙裡頭,《獨》的敘事文本本身,就是身體作為主人。在文字的出現前,觀眾僅需要享受在這樣純身體的美好當中,觀看動緩皆「炸」的身體能量和不停重複疊加的動作主題——手肘的對點擺盪、迴旋過後的身體後仰與擰轉(Spiral),以及隨之而來的反重心彈跳(Bounce)組合;直至文字的出現,「再靠近一點!」、「這樣看得見嗎?」建立起舞者與舞者、觀眾之間的關係,《獨》的孤獨感,作品中的實際距離和言語裡頭的虛擬距離逐漸被拉開,作品的層次也隨之改變不同。

多元生態的浪潮下,以身體為名

在舞蹈與戲劇的上下段切換當中,《獨》與《那面墻》同樣地循序漸進,將觀眾導入種子舞團於2020年至2021年間的新冠疫情當下,所遇見的情境以及急欲突破現況的心情。有別於其他舞團的差異,黃文人並沒有傾向線上劇場與科技藝術的擁抱,可能是身處的地理環境影響,興許也和創作者本身的美學經驗有程度上的關係,故我們可以看見種子舞團對於身體的重要關注,有相當大的佔比出現在其作品當中。

而全球性疫情影響世界經濟、治理以及文化交流的時候,由藝術家投入遠端交流、強調「跨域」的合作關係,也間接鬆動了我們對表演藝術的概念、品味與理解。此時筆者再看見種子舞團這樣保守「純粹」的身體劇場,一方面感到珍惜,一方面感到好奇的是,整體大環境對藝文的關注,如果逐漸偏向以科技為名、以視覺藝術策動表演性的作品為中心,那麼以身體為名的傳統,是否需要尋求轉變的可能性?畢竟裹足不前便是落伍,種子舞團對於現代舞/技藝的鑽研,未來勢必要與大環境的浪潮進行拉鋸,彼時,來自南方的獨白是否強而有力,恐怕將會是我們如何定義當代的關鍵之一。

《那面墻—獨白》

演出|種子舞團
時間|2024/04/20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
現實的時空不停在流逝,對比余彥芳緩慢柔軟的鋪敘回憶,陳武康更像帶觀眾走進一場實驗室,在明確的十一個段落中實驗人們可以如何直面死亡、好好的死。也許直面死亡就像余彥芳將回憶凝結在劇場的當下,在一場關於思念的想像過後,如同舞作中寫在水寫布上的家族史,痕跡終將消失,卻也能數次重複提筆。
6月
26
2024
對於三個迥異的死亡,武康選擇一視同仁,不被政治符碼所束縛,盡力關照每一個逝去的生命與其相會的當下,揣度他者曾經擁有的感受。不管可見與不可見,不管多麼無奈,生與死跨越重重的邊界。
6月
26
2024
說到底,余雙慶這個主體仍舊不在現場,所有關於「他」的形容,都是「她」在我們面前所描繪的虛擬劇場;喬車位、推櫥窗、拉鐵門以及起床的身姿,余雙慶就如同一位站立在夕陽餘暉下的英雄一樣,藉由匪夷所思且神乎其技的身體重心,他喬出了我們對於日常物件所無法到達的位置與空間(起床的部分甚至可以跟瑪莎葛蘭姆技巧有所連結),而余彥芳的背影宛如一名當代的京劇伶人,唱念做打無所不通,無所不曉,將遺落的故事納入自身載體轉化,轉化出一見如故的「父」與「女」,互為表裡。
6月
20
2024
雲門「春鬥2024」的三個作品,以各自獨特觀點去解析並重新排列舞蹈身體之當下片刻,呈現出肉身在凝視(Gaze)中的存有時空與鏡像延異,無論是運用科技影像顯現存在卻不可見的肉身宇宙;在喃喃自語中複演詮釋地震當下的平行時空;或是在鬆動的空間與肢體裂縫中挑戰可見與真實,皆為對觀眾視域下的舞蹈身體所提出的質問與回應。
6月
20
2024
白布裹身,面對種種情緒撲身襲來的窒息感。余彥芳將肉身拋入巨大的白布中,她與蔣韜的現場演奏這一段是設定好的即興,只是呼吸無法設定,仰賴當下的選擇。追趕、暫離、聆聽、主導,我預判你的預判,但我又不回應你的預判,偶爾我也需要你的陪伴。做為個人如何回應他人、回應外界,客套與熟絡,試探與旁觀,若即若離的拉扯,對於關係的回應隱藏在身體與鋼琴之間,兩者的時間差展現了有趣的關係狀態。
6月
20
2024
余彥芳與消失的抵抗,自奮力變得輕巧,為消失本身賦予了另一種存在,讓刻印不再只是再現原形,而是在一次次的重複中長出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余彥芳個人生命記憶,而給予更多留白空間,讓眾人得以映照自身。
6月
14
2024
有別於作品核心一直緊扣在環境劇場與唯心主義文學的羅文瑾,兩位新生代的編舞家將目光轉向極其細微的生活日常以及複合型的宗教信仰,透過截然不同的舞蹈屬性,來向觀眾叩問理性與感性的邊緣之際,究竟還有多少的浮光掠影和眾生相正在徘徊。
6月
07
2024
很顯然,周書毅沒有走得很遠,譬如回到第二段所說的「一與多」,蘇哈托發動的反共清洗連帶龐大的冷戰場景,卻被他輕輕帶過。坦白說,編舞家要創造一個試圖往舞者主體挪移的場域,從來都不容易。於此作,反而襯出了在編舞上「無法開放的開放」,即難以沿著舞者提供的差異言說或身體,擴延另類的動能,而多半是通過設計的處理,以視覺化遮蔽身體性的調度。
6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