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體為名:後疫情時代的舊作新編——《那面墻—獨白》
5月
27
2024
那面墻—獨白(種子舞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97次瀏覽

文 簡麟懿(專案評論人)

一首舞可以被看幾次?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於表演藝術的稍縱即逝,前一次與後一次的質地內容,都有可能因為當天的氣候、心情,以及舞者的身體狀況而有所改觀;編舞者亦然,據雲門舞集鄭宗龍所說,《十三聲》也是一路修改了七年,直至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巡演場才真正定案,於是乎種子舞團《那面墻—獨白》(以下簡稱為《獨》)的出現,似乎也不顯得那麼意外了。

其前身作為2021年所發表的舊作《那面墻》,身處於新冠疫情嚴峻的第二級警戒當中,作品核心描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因某些情境而被迫獨自面對自我,同時藉由一片屏幕來維繫彼此間的感情——「再靠近一點!」、「這樣看得見嗎?」此兩段互文的關係建構,貫穿了作品本身關切的社會現象,繼而被留作重建《獨》的重要素材。在這次的改編中,創作者黃文人除了邀請劉子齊為《獨》設計原創音樂,並且針對原作所使用的鏤空牆體,進行縮編與輕量化的改良以外,在舞者的編制上,也從原本了七人改成六人編制。顯然針對作品的可攜帶性,舞團亦有程度上的取捨與考量,為了往後不同的可能性進行準備。

當舊作再新編,筆者認為這不僅符合小型舞團的工作與經濟型態,同時也是留給群眾一個機會,來檢視作品是否在表演藝術的大環境中,還有再生以及再被觀看的永續可能,而受到後疫情時代的影響,不嫁接於科技的身體劇場,其傳統性能否與接踵而來的科技藝術相互匹敵,並且延續,也是舞團光譜外之受眾給予舞團的挑戰與課題。

硬工夫/軟實力,以張力作為主體

來自南方的種子舞團,其舞者擁有不遜於其他城市的身體能力,不論是在穩定性、爆發力或是柔軟度上的輸出,都可以看見現代舞在八零年代時期所擁有的大巧不工,以及奮不顧身的張力動能。

《獨》保留其原作的三面台形式,在舞台上進行牆體各面向的調度與轉移,在國家歌劇院的黑盒子裡面另行構建了「解構」的黑盒子空間。雖說筆者的觀看位置,仍留守在一般面向主舞台的第四面牆,但不難想像作品中的獨舞、雙人或是群舞,多半採用面向斜角的舞蹈空間,正是為了處理他者在觀看作品的轉換中,不受冷落與切割的過程。

以點、線、面作為身體運作的邏輯,「面」的大幅度拉扯以及抗衡,是黃文人在設計動作時的一大特徵。有別於後現代舞蹈的極簡主義,《獨》的舞者基本上是以全身肌肉為核心,同時往單一方向或多方向同時運行,形成一種上下置中,在身體中段保持「真空」的無氧狀態;換言之,高強度、短時間的爆發性,使得舞者的中心水平不論是高或低,即便處在一個傾斜倒置的不思議位置,舞者的呼吸方式連帶整個舞蹈的作品,呈現出一道道切割的風景,激情而有力。


那面墻—獨白(種子舞團提供)

處於這樣爆裂的小宇宙裡頭,《獨》的敘事文本本身,就是身體作為主人。在文字的出現前,觀眾僅需要享受在這樣純身體的美好當中,觀看動緩皆「炸」的身體能量和不停重複疊加的動作主題——手肘的對點擺盪、迴旋過後的身體後仰與擰轉(Spiral),以及隨之而來的反重心彈跳(Bounce)組合;直至文字的出現,「再靠近一點!」、「這樣看得見嗎?」建立起舞者與舞者、觀眾之間的關係,《獨》的孤獨感,作品中的實際距離和言語裡頭的虛擬距離逐漸被拉開,作品的層次也隨之改變不同。

多元生態的浪潮下,以身體為名

在舞蹈與戲劇的上下段切換當中,《獨》與《那面墻》同樣地循序漸進,將觀眾導入種子舞團於2020年至2021年間的新冠疫情當下,所遇見的情境以及急欲突破現況的心情。有別於其他舞團的差異,黃文人並沒有傾向線上劇場與科技藝術的擁抱,可能是身處的地理環境影響,興許也和創作者本身的美學經驗有程度上的關係,故我們可以看見種子舞團對於身體的重要關注,有相當大的佔比出現在其作品當中。

而全球性疫情影響世界經濟、治理以及文化交流的時候,由藝術家投入遠端交流、強調「跨域」的合作關係,也間接鬆動了我們對表演藝術的概念、品味與理解。此時筆者再看見種子舞團這樣保守「純粹」的身體劇場,一方面感到珍惜,一方面感到好奇的是,整體大環境對藝文的關注,如果逐漸偏向以科技為名、以視覺藝術策動表演性的作品為中心,那麼以身體為名的傳統,是否需要尋求轉變的可能性?畢竟裹足不前便是落伍,種子舞團對於現代舞/技藝的鑽研,未來勢必要與大環境的浪潮進行拉鋸,彼時,來自南方的獨白是否強而有力,恐怕將會是我們如何定義當代的關鍵之一。

《那面墻—獨白》

演出|種子舞團
時間|2024/04/20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