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的叛逆:從觀眾中再次解放《火鳥・春之祭》
5月
15
2024
火鳥・春之祭(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陳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99次瀏覽

文 劉霆杰(東海大學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學生)

1910年首演的《火鳥》與1913年首演的《春之祭》,同為俄羅斯作曲家伊果・費奧多羅維奇·・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所創作的芭蕾舞劇,其中《春之祭》的最初版本由瓦斯拉夫・尼金斯基(Vatslav Nijinsky)所編舞。他們兩人共同合作所創造出的音樂與舞蹈,對於當時的觀眾引來極大的刺激,一心渴望觀賞一齣優雅美妙的芭蕾舞劇,怎料到帶來的是節奏迴異的不和諧旋律,以及帶有傳統色彩的獻祭舞蹈。期望的落差使得觀眾在台下騷動起來,然而後世卻認為此作是影響深遠的創新之作。

今次由伊凡・沛瑞茲(Iván PÉREZ)編舞與執導的《火鳥・春之祭》把兩個作品串連起來,藉著原先作品的文本作為靈感,重新創作出一個展現「群體」與「異者」關係的作品。在伊凡的創作下,作品的舞蹈編排與感覺,已與原先的《火鳥》及《春之祭》相差甚遠,可說是看不出任何影子,要說兩者有甚麼連繫,可能便是作品呈現的精神所在,這或許正正繼承了史特拉汶斯基的叛逆態度。

從敘事走到意象

芭蕾舞劇其中一個引人入勝的原因,在於其敘事的元素使一般觀眾都能輕易理解,遠離了舞蹈的抽象性,更加靠近戲劇的寫實性。一提到《火鳥》與《春之祭》,不其然便引來大大小小的想像:火鳥一角的華美亮麗服裝、循序漸進的奇幻故事線、狂亂的獻祭舞等等。不過,在《火鳥・春之祭》通通都看不到,換來的看似是現代常見的抽象舞蹈,那在種種意象的編排底下會否有與兩作文本的深層連繫?

《火鳥・春之祭》將《火鳥》作為序曲,一個身穿黑色精緻衣服的女舞者駱宜蔚,於舞台中央獨舞,不禁讓人聯想起《火鳥》一開頭的火鳥獨舞。然而不再身穿紅衣的火鳥猶如黑化版本,不再是當時代表「善」的火鳥。有別於以往美麗昂首的芭蕾身姿,黑鳥舞動著大量的地板動作,沒有如飛翔的跳躍或移動動作,相反是許多在地板的旋轉、翻滾、靜止,仿佛在空間中來回打轉,無處可去。

然後迎來的是整個作品唯一有台詞的部分,舞台中出現了另一位男舞者,與原先在台上的女舞者玩起「一二三木頭人」的遊戲。獨舞後出現一男一女的景象,立馬連結到《火鳥》中火鳥被王子抓住的情景。然而這次黑鳥在木頭人遊戲中卻沒有被抓,可是他們卻依然互換了「抓人」與「被抓」的角色,在台上喊起了「一二三木頭人」,或許這正正是兩個對立的角色相互了解的瞬間,「自我」與「他者」之間又能否跨越那對立之牆?


火鳥・春之祭(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陳建豪)

獵巫就在我們身邊

《火鳥・春之祭》中段,身穿現代日常衣裝的舞者們分開組成了幾組人員:有的圍起圈來在舞台一角默默做著相同的動作——模仿即能保有性命,但也失去了自我;有的跟隨一人的揮舞動作回應著相對應的身體動態——獨特的自我為他者能帶來影響力;有的團結起來做著激烈外放的肢體動作——集體就是力量,無論好壞。這有如社會百態,每個個體為求生存和彰顯力量,在社會中盡力找到自己的角色,因而慢慢組成不同的小組,產生不同的面向。然而當中,有人選擇隱藏自己於群眾,避免過於異常而遭攻擊;亦有人選擇當起領導之人,發起一場異化旅程。不過首個站出來的人必定是最觸目的存在,不是有人跟隨,便是被排除於外。

那位做著揮舞指令動作的男舞者蘇冠穎,起初有數名跟隨者,但到了作品最後,男舞者從領導變成異端,跟隨者則成為背叛者。男舞者從一名領導之人成為「獻祭者」,呼應著《春之祭》的獻祭之舞,男舞者站在舞台中央,被其他所有舞者圍住,把佈滿在舞台上的大量衣服堆疊在男舞者身上。衣服是祭品的衣裝,也是名正言順的壓力,被加諸為獻祭者之名的人,具有「深厚意義」地被排除在外,改寫社會既有模樣的人就是異端,排除異端才能保持「和平的日常」。然而堅韌的他,最後掙脫「衣服」的枷鎖,發起一場盛大的叛逆革命,一眾舞者們最後亦選擇一同跟隨他,改寫了《春之祭》獻祭而死的結局。

楚河漢界般相隔的「自我」與「他者」,為了擁護並保有自己的力量,組隊增強己力正是有效方法之一,所謂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群體」與「異者」此時頓時出現,這並不只在戰爭中適用,現代社會的機構、公司、學校、朋友圈,小圈子於任何場所都會出現,而帶著異於社會信念的領導者往往就是被犧牲的一人,要麼放棄,要麼堅持到最後一刻。


火鳥・春之祭(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陳建豪)

失去自我的身體

一拐一拐的受傷身姿、掩埋遮閉的面容、僵直的手臂線條、扭曲的身體動線、旋轉而停滯不前的動作,除了最後獻祭者帶來的解放之外,《火鳥・春之祭》的舞蹈總在失去自我的邊緣,爆發的力量踏在失去控制的線上,像是要解放力量,下一秒又收束回來。外放的力量充斥整個舞台,每一個獨立的舞者,帶著自身的固有枷鎖,徘徊在展現自我與約束之間的發狂狀態。這種暴力感源自於每人內在的身心不健全,若是連自我都不能好好面對,又談何擁有健全的群體?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火鳥.春之祭》

演出|海德堡舞蹈劇場、舞蹈空間舞團、長榮交響樂團
時間|2024/05/05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