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的叛逆:從觀眾中再次解放《火鳥・春之祭》
5月
15
2024
火鳥・春之祭(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陳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45次瀏覽

文 劉霆杰(東海大學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學生)

1910年首演的《火鳥》與1913年首演的《春之祭》,同為俄羅斯作曲家伊果・費奧多羅維奇·・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所創作的芭蕾舞劇,其中《春之祭》的最初版本由瓦斯拉夫・尼金斯基(Vatslav Nijinsky)所編舞。他們兩人共同合作所創造出的音樂與舞蹈,對於當時的觀眾引來極大的刺激,一心渴望觀賞一齣優雅美妙的芭蕾舞劇,怎料到帶來的是節奏迴異的不和諧旋律,以及帶有傳統色彩的獻祭舞蹈。期望的落差使得觀眾在台下騷動起來,然而後世卻認為此作是影響深遠的創新之作。

今次由伊凡・沛瑞茲(Iván PÉREZ)編舞與執導的《火鳥・春之祭》把兩個作品串連起來,藉著原先作品的文本作為靈感,重新創作出一個展現「群體」與「異者」關係的作品。在伊凡的創作下,作品的舞蹈編排與感覺,已與原先的《火鳥》及《春之祭》相差甚遠,可說是看不出任何影子,要說兩者有甚麼連繫,可能便是作品呈現的精神所在,這或許正正繼承了史特拉汶斯基的叛逆態度。

從敘事走到意象

芭蕾舞劇其中一個引人入勝的原因,在於其敘事的元素使一般觀眾都能輕易理解,遠離了舞蹈的抽象性,更加靠近戲劇的寫實性。一提到《火鳥》與《春之祭》,不其然便引來大大小小的想像:火鳥一角的華美亮麗服裝、循序漸進的奇幻故事線、狂亂的獻祭舞等等。不過,在《火鳥・春之祭》通通都看不到,換來的看似是現代常見的抽象舞蹈,那在種種意象的編排底下會否有與兩作文本的深層連繫?

《火鳥・春之祭》將《火鳥》作為序曲,一個身穿黑色精緻衣服的女舞者駱宜蔚,於舞台中央獨舞,不禁讓人聯想起《火鳥》一開頭的火鳥獨舞。然而不再身穿紅衣的火鳥猶如黑化版本,不再是當時代表「善」的火鳥。有別於以往美麗昂首的芭蕾身姿,黑鳥舞動著大量的地板動作,沒有如飛翔的跳躍或移動動作,相反是許多在地板的旋轉、翻滾、靜止,仿佛在空間中來回打轉,無處可去。

然後迎來的是整個作品唯一有台詞的部分,舞台中出現了另一位男舞者,與原先在台上的女舞者玩起「一二三木頭人」的遊戲。獨舞後出現一男一女的景象,立馬連結到《火鳥》中火鳥被王子抓住的情景。然而這次黑鳥在木頭人遊戲中卻沒有被抓,可是他們卻依然互換了「抓人」與「被抓」的角色,在台上喊起了「一二三木頭人」,或許這正正是兩個對立的角色相互了解的瞬間,「自我」與「他者」之間又能否跨越那對立之牆?


火鳥・春之祭(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陳建豪)

獵巫就在我們身邊

《火鳥・春之祭》中段,身穿現代日常衣裝的舞者們分開組成了幾組人員:有的圍起圈來在舞台一角默默做著相同的動作——模仿即能保有性命,但也失去了自我;有的跟隨一人的揮舞動作回應著相對應的身體動態——獨特的自我為他者能帶來影響力;有的團結起來做著激烈外放的肢體動作——集體就是力量,無論好壞。這有如社會百態,每個個體為求生存和彰顯力量,在社會中盡力找到自己的角色,因而慢慢組成不同的小組,產生不同的面向。然而當中,有人選擇隱藏自己於群眾,避免過於異常而遭攻擊;亦有人選擇當起領導之人,發起一場異化旅程。不過首個站出來的人必定是最觸目的存在,不是有人跟隨,便是被排除於外。

那位做著揮舞指令動作的男舞者蘇冠穎,起初有數名跟隨者,但到了作品最後,男舞者從領導變成異端,跟隨者則成為背叛者。男舞者從一名領導之人成為「獻祭者」,呼應著《春之祭》的獻祭之舞,男舞者站在舞台中央,被其他所有舞者圍住,把佈滿在舞台上的大量衣服堆疊在男舞者身上。衣服是祭品的衣裝,也是名正言順的壓力,被加諸為獻祭者之名的人,具有「深厚意義」地被排除在外,改寫社會既有模樣的人就是異端,排除異端才能保持「和平的日常」。然而堅韌的他,最後掙脫「衣服」的枷鎖,發起一場盛大的叛逆革命,一眾舞者們最後亦選擇一同跟隨他,改寫了《春之祭》獻祭而死的結局。

楚河漢界般相隔的「自我」與「他者」,為了擁護並保有自己的力量,組隊增強己力正是有效方法之一,所謂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群體」與「異者」此時頓時出現,這並不只在戰爭中適用,現代社會的機構、公司、學校、朋友圈,小圈子於任何場所都會出現,而帶著異於社會信念的領導者往往就是被犧牲的一人,要麼放棄,要麼堅持到最後一刻。


火鳥・春之祭(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陳建豪)

失去自我的身體

一拐一拐的受傷身姿、掩埋遮閉的面容、僵直的手臂線條、扭曲的身體動線、旋轉而停滯不前的動作,除了最後獻祭者帶來的解放之外,《火鳥・春之祭》的舞蹈總在失去自我的邊緣,爆發的力量踏在失去控制的線上,像是要解放力量,下一秒又收束回來。外放的力量充斥整個舞台,每一個獨立的舞者,帶著自身的固有枷鎖,徘徊在展現自我與約束之間的發狂狀態。這種暴力感源自於每人內在的身心不健全,若是連自我都不能好好面對,又談何擁有健全的群體?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火鳥.春之祭》

演出|海德堡舞蹈劇場、舞蹈空間舞團、長榮交響樂團
時間|2024/05/05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10月
07
2024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9月
24
2024
人生如戲,信者得救。人可以被符號迷惑,但一個簡單的動作又可以令一切淪陷,強制排卵確實是宗教般瘋狂的行為。
9月
1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