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的兩面 ——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雙舞作《偽善者/重生進化》
11月
22
2023
偽善者(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Todd MacDonald)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7次瀏覽

文 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後疫情時代世界正努力恢復運轉,侯非胥.謝克特繼《政治媽媽》、《SUN》、《無盡的終章》再度帶來他個人獨有的原始狂野肢體語彙,在調性截然不同的兩個作品《偽善者/重生進化》裡展現同樣迷人的舞台魅力,重擊人性底層。

人類透過言說與行為來構築人類世界的存在,並於其中與他人產生交流往來,建立關係網。《偽善者》從言說開始,舞者拿起麥克風宣告重新回到真實世界的興奮,和觀眾建立規則,進行互動。觀眾被舞者驅動腳步,走進侯非胥設定好的世界,參與以舞蹈形式發起的行動。

歡快激昂的康康舞曲在爆破中嘎然而止,爾後,燈漸亮,光從舞者身體的間隙透出來,舞者站成一列,以極慢的速度回頭、轉身,直接從體感上創造反差,連結精神上歡愉過後的空虛,人會試圖尋求更高強度的刺激,當慾望膨脹到超過人類能夠承受的維度時,理智已經失控,無法制約人類的道德,肉身變成屍首,白骨披上鮮血的外衣。

侯非胥以一貫狂野與鬆放兼具的暴力美學凝視人性,以美麗凸顯暴力。如芭蕾舞劇的手勢,與延伸外展的舞姿圍成半圓,像古典芭蕾中常見的群舞隊形,高貴、有禮,充滿社交展示的意味,同時也有對虛偽假面的諷刺。中間原是強調男女主角展示雙人托舉的重要位置,卻變成駭人的犯罪現場,一手心向上托著、另一手心向下抓握,即使沒有實體的物件,我們也都知道手上的東西槍,是一把長槍,是文明的產物,還有繩索與銳器,人心的慾望緊緊攀附在上面。外圈的人們帶著疏離的笑容彷若無視眼前緩緩倒下的受害著,人性裡的良善近乎泯滅。透過作品,我們可以在有距離的、安全的狀態下感受真實世界裡正在發生的事,藉由想像,讓人類能夠同理遠方的苦難。

《重生進化》如實呈現了人類從混亂失序的疫情中修復自我的過程。恐懼、不安,呆坐許久,喉嚨發出的聲音不足以表達內心的破碎。在充滿雜訊的此刻,聽見心跳,聽見呼吸,皮膚傳來他人的體溫,漫漫無盡的黑夜裡,當極惡走向凋亡,人性進行了一場新陳代謝,溫暖與柔軟的部分悄悄生長,如冬日破雪而出的新綠。舞者拿著木棍假借吉他,從人聲轉入人造的聲音,其餘舞者或蹲或坐或半躺,真摯的情感呈著音符滑進耳朵,我們可以感受到做為同一物種的共振。

末段,舞者走入觀眾席,隨機擁抱觀眾,筆者恰好坐在走道邊,和迎面而來的舞者對上眼,舞者張開他長長的雙臂,我順勢起身,原只是禮貌性地輕輕環住對方,當背後傳來舞者真切力量的時候,再多的詞彙都無法精準描述這一個擁抱的真實和熾熱。隨著舞者在走道上移動,像是拉開了一張無形的網,溫柔地撫慰了後疫情時代仍然隱約存在的揣揣不安。人將行動做為手段互相殘殺,也能藉由行動互相治癒。

身體是靈魂的影子,言說與行動揭示了對真理的沉思。善惡看似硬幣的兩面,相互背馳,但人類所生活的世界,更像是硬幣拋起時旋轉產生的殘影,善行裡會有算計,敵意也可能源自於善意,憎愛交錯,新生混著腐朽,言說做為開端,行動收尾,言與行的人造產物,被觀看、被傾聽、被記憶,慾望和信念轉譯成人為符號之間的邏輯關係,形成人類可辨識的精神活動,傷與甜,身體都會記得,只是人類總是善忘。

《偽善者/重生進化》

演出|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 (Hofesh Shechter Company)
時間|2023/10/28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筆者認為《重》的編創動機,基本上就是要為《偽》對於觀眾的底線試探,進行收尾與收拾殘局的。
10月
31
2023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