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的兩面 ——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雙舞作《偽善者/重生進化》
11月
22
2023
偽善者(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Todd MacDonald)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73次瀏覽

文 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後疫情時代世界正努力恢復運轉,侯非胥.謝克特繼《政治媽媽》、《SUN》、《無盡的終章》再度帶來他個人獨有的原始狂野肢體語彙,在調性截然不同的兩個作品《偽善者/重生進化》裡展現同樣迷人的舞台魅力,重擊人性底層。

人類透過言說與行為來構築人類世界的存在,並於其中與他人產生交流往來,建立關係網。《偽善者》從言說開始,舞者拿起麥克風宣告重新回到真實世界的興奮,和觀眾建立規則,進行互動。觀眾被舞者驅動腳步,走進侯非胥設定好的世界,參與以舞蹈形式發起的行動。

歡快激昂的康康舞曲在爆破中嘎然而止,爾後,燈漸亮,光從舞者身體的間隙透出來,舞者站成一列,以極慢的速度回頭、轉身,直接從體感上創造反差,連結精神上歡愉過後的空虛,人會試圖尋求更高強度的刺激,當慾望膨脹到超過人類能夠承受的維度時,理智已經失控,無法制約人類的道德,肉身變成屍首,白骨披上鮮血的外衣。

侯非胥以一貫狂野與鬆放兼具的暴力美學凝視人性,以美麗凸顯暴力。如芭蕾舞劇的手勢,與延伸外展的舞姿圍成半圓,像古典芭蕾中常見的群舞隊形,高貴、有禮,充滿社交展示的意味,同時也有對虛偽假面的諷刺。中間原是強調男女主角展示雙人托舉的重要位置,卻變成駭人的犯罪現場,一手心向上托著、另一手心向下抓握,即使沒有實體的物件,我們也都知道手上的東西槍,是一把長槍,是文明的產物,還有繩索與銳器,人心的慾望緊緊攀附在上面。外圈的人們帶著疏離的笑容彷若無視眼前緩緩倒下的受害著,人性裡的良善近乎泯滅。透過作品,我們可以在有距離的、安全的狀態下感受真實世界裡正在發生的事,藉由想像,讓人類能夠同理遠方的苦難。

《重生進化》如實呈現了人類從混亂失序的疫情中修復自我的過程。恐懼、不安,呆坐許久,喉嚨發出的聲音不足以表達內心的破碎。在充滿雜訊的此刻,聽見心跳,聽見呼吸,皮膚傳來他人的體溫,漫漫無盡的黑夜裡,當極惡走向凋亡,人性進行了一場新陳代謝,溫暖與柔軟的部分悄悄生長,如冬日破雪而出的新綠。舞者拿著木棍假借吉他,從人聲轉入人造的聲音,其餘舞者或蹲或坐或半躺,真摯的情感呈著音符滑進耳朵,我們可以感受到做為同一物種的共振。

末段,舞者走入觀眾席,隨機擁抱觀眾,筆者恰好坐在走道邊,和迎面而來的舞者對上眼,舞者張開他長長的雙臂,我順勢起身,原只是禮貌性地輕輕環住對方,當背後傳來舞者真切力量的時候,再多的詞彙都無法精準描述這一個擁抱的真實和熾熱。隨著舞者在走道上移動,像是拉開了一張無形的網,溫柔地撫慰了後疫情時代仍然隱約存在的揣揣不安。人將行動做為手段互相殘殺,也能藉由行動互相治癒。

身體是靈魂的影子,言說與行動揭示了對真理的沉思。善惡看似硬幣的兩面,相互背馳,但人類所生活的世界,更像是硬幣拋起時旋轉產生的殘影,善行裡會有算計,敵意也可能源自於善意,憎愛交錯,新生混著腐朽,言說做為開端,行動收尾,言與行的人造產物,被觀看、被傾聽、被記憶,慾望和信念轉譯成人為符號之間的邏輯關係,形成人類可辨識的精神活動,傷與甜,身體都會記得,只是人類總是善忘。

《偽善者/重生進化》

演出|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 (Hofesh Shechter Company)
時間|2023/10/28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筆者認為《重》的編創動機,基本上就是要為《偽》對於觀眾的底線試探,進行收尾與收拾殘局的。
10月
31
2023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
現實的時空不停在流逝,對比余彥芳緩慢柔軟的鋪敘回憶,陳武康更像帶觀眾走進一場實驗室,在明確的十一個段落中實驗人們可以如何直面死亡、好好的死。也許直面死亡就像余彥芳將回憶凝結在劇場的當下,在一場關於思念的想像過後,如同舞作中寫在水寫布上的家族史,痕跡終將消失,卻也能數次重複提筆。
6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