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為簡,餘韻迴盪《奪嫡》
12月
18
2019
奪嫡(臺灣戲曲學院臺灣京崑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36次瀏覽
林立雄(特約評論人)

《奪嫡》是編劇吳明倫的劇本,這次的演出版本是修整自其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的《楊廣奪嫡》。《奪嫡》源於隋煬帝楊廣扳倒太子楊勇的故事,在歷史上,能夠與之並列者還有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明朝的靖難之變等。而在當代學術界對隋代歷史的研究提及,楊廣奪嫡一事的記載,事實上是帶有後代史官的渲染與取材方向的問題,其實藏有相當多的創作成份;但,創作的其中一種可能,本就是在歷史事件中找尋縫隙、見縫插針的一種想像,這正好是吳明倫借之創作的最好空間。

「楊廣奪嫡」這一歷史事件有相當多能關懷的視角,不過吳明倫在創作時似較以「人」為出發,放棄大背景的論述,巧妙地將視角凝聚在「奪嫡」這一事件背後——為什麼奪嫡事件會發生?為什麼手足會相殘?最後,隋文帝楊堅與獨孤皇后何以遭受楊廣的算計?在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獲獎作品的原稿中,我們可以在第九場的奪嫡、繼位之後,看見很多的「聲音」(比如楊堅、楊勇、獨孤皇后)出現,說到「楊廣現在可以笑了」,似要試圖創造詭譎的氛圍,帶著些許後設的理念在裡頭。

經過修整之後,劇中人物僅留存隋文帝楊堅(黃昶然飾)、獨孤伽羅(顏雅娟飾)、楊廣(王璽傑飾)與楊勇(孫顯博飾),讓全劇更凝聚在這四位重要人物身上,簡潔卻不簡單;全劇的氛圍、意旨也變得更加深沉,人性的黑暗也在「留白」與「不說」之間,透露出更深層的恐懼、害怕。《奪嫡》可以說是變得「簡單」了,但劇中那值得思考的厚度並沒有被改變,主要是修整後劇情的連接緊湊,衝突向上堆疊,高潮最後迸發,不再額外添加後設的囈語,因而觀後仍能讓人感受到餘韻後強烈的後勁。

全劇經營在楊廣如何算計,最後奪走楊勇的太子之位。楊廣的次子身分、楊堅的偏愛、孤獨皇后的偏私、楊勇的毫不設防,呈現在劇中四位人物的描寫;其中,楊勇與楊廣還算得宜,不過楊堅與獨孤皇后的心理層次卻稍嫌不足,以篇幅小且濃縮的編制中,不免會有些功能化。比如為什麼楊堅偏愛楊廣?獨孤皇后為何又愛楊勇?獨孤皇后最後選擇相信楊廣的內心轉折仍不夠強烈,或許,未來再演,可以往這一層面再思考補足,全劇會更加驚心動魄,甚至對人性的提問可以看見更多層次。

除了文本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四位演員在本次演出皆有出色表現。其中,演出楊廣一角的小生王璽傑,比起他於過去演出傳統戲或新編戲時,都有很大的進步。主要是相較於過去,以及本劇的其他演員而言,「嘴皮子功」的表現確實有明顯的亮點,每一張口、噴口,都相當清楚漂亮。編腔為王璽傑在唱段中安排了幾個高腔也都唱得相當精準,亦相當襯托人物內心情緒表現。雖然楊廣一角,並沒有太多厲害困難的身段安排,但他藉由掌握整體節奏,以及詮釋人物的角度面向,讓楊廣被形塑的相當立體──壞不只是壞,而是有層次、經過堆疊的,這點對於一位青年演員來說並不容易。

最後,或許是因為劇本設定或是書寫的關係,並不是所有演員都以「韻白」進行對話,而是楊廣、楊勇以「京白」(又或者說是字正腔圓的中文、話劇對白)對話,楊堅、獨孤皇后則以「韻白」對話。雖然,這對於習慣於看傳統戲的觀眾而言可能會有點突兀,但話劇化的對白,反倒能夠讓人物的表現變得更生活化、更貼近觀眾,甚至讓人物的形塑變得更加立體而不帶疏離感。整體而言,《奪嫡》是中規中矩的,雖然實驗成份不高,但端看編劇如何好好說一個故事、演員如何穩穩形塑人物,亦何嘗不是一種好的呈現?

《奪嫡》

演出|臺灣戲曲學院臺灣京崑劇團
時間|2019/12/08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3102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而言,《奪嫡》符合臺灣京崑劇團近年來的演出選材特色,並以家庭關係來看家事與國事的連動性,無論是選材、議題操作,或是演員表現都有亮點,劇本亦有成為大型製作的潛力,或許可以期待此劇本在未來的重新修編與擴大後,以另一種風貌呈現給大眾。(蘇恆毅)
12月
18
2019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