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亞洲青年管弦樂團時隔三年,終於又展開巡迴了!一進到音樂廳,自團員們開始前在台上的練習,每個樂器輪流不停歇地演練著當晚曲目最困難的片段,便能輕易感受到專屬年輕樂團的熱情。三首音樂會曲目《露斯蘭與魯蜜拉》序曲、《火鳥》組曲、馬勒《第四號交響曲》也皆是能讓青年樂團嶄露頭角的選擇。
亞洲青年管弦樂團的音色相當直接、清新,對於音符間的細節也能很精準的表達,可以明顯感受到排練相當到位,如單簧管等木管獨奏樂器也有相當亮眼的表現。然而在容易「狂飆」的《露斯蘭與魯蜜拉》序曲中,指揮約瑟・巴蒂斯安(Joseph Bastian )卻展現異常的冰冷,音樂處理選以冷靜取代了了令人血脈噴張的興奮感,筆者個人感受上覺得甚為可惜,畢竟台上的音樂家呈現的是一種「明明可有所為卻又刻意不為」的遺憾,音樂少了驅動力,全曲就如同開車僅放D檔前進,卻刻意不踩油門的感受。
《火鳥》組曲對於青年樂團而言,最大的挑戰莫過於每個聲部皆有困難的片段,除了精準的演奏之外,是否能夠協力組合成一幅完整的畫面而不零碎,成為筆者未聽之前最好奇之處。亞洲青年管弦樂團演奏上各聲部整體的起音(articulation)都有不錯的表現,木管聲部的獨奏也相當到位。弦樂整體呈現了相當漂亮的音色但略顯變化不足。以音樂處理而言,指揮巴斯蒂安如同前曲,幾乎不讓樂團多做表情,就氣氛營造上,幾乎僅只倚靠作曲家所設計的管弦樂法,雖然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本身已經很豐富了,與筆者心中的理想演奏相比,整體完整性很強,卻還是缺了幾分魔法感,但這份冷靜維持到終曲時,卻也讓樂團可以免去演出火鳥時經常發生的俗氣感,恰如其分演奏出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收尾。
下半場的馬勒《第四號交響曲》,巴斯蒂安的運用了明顯的速度變化來替作品開頭,很可惜樂團對於指揮詮釋的理解還無法通透自然地表現,速度換得有些笨拙,直到相同樂段反覆時,筆者才可稍微理解指揮的用意,但所呈現出來的結果仍未能高明地表現。在第一樂章中,樂團首席的獨奏片段,展現了近乎小提琴獨奏家的音樂張力,非常亮眼。而中提琴聲部完全發揮所演奏出的濃郁音色,也相當令人印象深刻。而幾處獨挑大樑的法國號獨奏,也同樣地引人入勝,在動與靜之間,將聽眾帶入了第二樂章。而詼諧曲風格的第二樂章,樂團的集中度難以維持至每個細節,在全曲之中是相對可惜的部分。第三樂章在馬勒指示「寧靜充滿」的慢板,巴斯蒂安運用了格外的慢速來處理,就策略上,聽眾不可能不專注聆聽,但這也如同一步險棋,演奏上難度也同步加倍提升。
亞洲青年管弦樂團的演奏就技術上而言,是穩穩地達陣,氣氛也相當成功,但音樂缺乏了一點流動性,演奏上的小瑕疵,也在極慢與極靜之下被放大,雖然張力因著被音樂的無限拉扯而顯得後續有點疲乏,然而其中還是有幾處能感動人的片段。第四樂章女高音托依舍雖然是站在樂團後方演唱,但卻透過德文的子音,對於樂團的速度間接形成良好的控制與引導,讓每一句旋律與合聲的時機點都出現地恰到好處,這樣美好的氣氛維持到了全曲結尾,最後的低音與豎琴的泛音,使音樂的平靜與純真得以如一絲青煙,飄浮到音樂廳的最頂端為全曲收尾。而安可曲所呈現馬勒的呂克特之歌選曲「你若鍾情美貌」,樂團在女高音所唱的詩詞一句句之間,都注入滿滿的音樂與全開的演奏,也為七夕夜晚來聽音樂會的聽眾送上馬勒式的浪漫溫暖。
亞洲青年管弦樂團是一個成軍三十餘年的青年音樂家教育計畫,是亞洲音樂學子最重要的暑期盛事之一,亞青經過密集的排練後,於全世界演出十二場,團員中除了日、韓與中國外,也越來越多東南亞面孔獲選,今年也是亞青第一次錄取了來自烏茲別克的學員。令筆者驚奇的是今年巡迴的九十五位團員中,台灣就佔了1/3的學員,在亞青音樂會尾聲,介紹成員家鄉時,這無疑是展現台灣軟實力的機會,尤其團員中的單簧管、巴松管等聲部首席在音樂會中也有極度優秀的表現。當然,能同席台灣較不熟悉的越南、菲律賓等優秀音樂家時,相信台灣學子也必定有豐富的收穫與借鏡。音樂會的尾聲,樂團以無指揮的方式,演奏了艾爾加《謎語變奏曲》當中的〈獵人〉,以紀念這三十多年來的靈魂人物—指揮家龐信。筆者認為,要做一個偉大的計劃固然困難,但能維持三十年,並且持續薪火相傳,在今天更能凸顯其中每一位參與者與出力者的不容易。
《紀念創辦人歐亞巡迴音樂會》
演出|亞洲青年管弦樂團
時間|2023/08/22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