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三十年《紀念創辦人歐亞巡迴音樂會》
9月
14
2023
紀念創辦人歐亞巡迴音樂會(財團法人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提供/攝影王冠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8次瀏覽

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亞洲青年管弦樂團時隔三年,終於又展開巡迴了!一進到音樂廳,自團員們開始前在台上的練習,每個樂器輪流不停歇地演練著當晚曲目最困難的片段,便能輕易感受到專屬年輕樂團的熱情。三首音樂會曲目《露斯蘭與魯蜜拉》序曲、《火鳥》組曲、馬勒《第四號交響曲》也皆是能讓青年樂團嶄露頭角的選擇。 

亞洲青年管弦樂團的音色相當直接、清新,對於音符間的細節也能很精準的表達,可以明顯感受到排練相當到位,如單簧管等木管獨奏樂器也有相當亮眼的表現。然而在容易「狂飆」的《露斯蘭與魯蜜拉》序曲中,指揮約瑟・巴蒂斯安(Joseph Bastian )卻展現異常的冰冷,音樂處理選以冷靜取代了了令人血脈噴張的興奮感,筆者個人感受上覺得甚為可惜,畢竟台上的音樂家呈現的是一種「明明可有所為卻又刻意不為」的遺憾,音樂少了驅動力,全曲就如同開車僅放D檔前進,卻刻意不踩油門的感受。 

《火鳥》組曲對於青年樂團而言,最大的挑戰莫過於每個聲部皆有困難的片段,除了精準的演奏之外,是否能夠協力組合成一幅完整的畫面而不零碎,成為筆者未聽之前最好奇之處。亞洲青年管弦樂團演奏上各聲部整體的起音(articulation)都有不錯的表現,木管聲部的獨奏也相當到位。弦樂整體呈現了相當漂亮的音色但略顯變化不足。以音樂處理而言,指揮巴斯蒂安如同前曲,幾乎不讓樂團多做表情,就氣氛營造上,幾乎僅只倚靠作曲家所設計的管弦樂法,雖然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本身已經很豐富了,與筆者心中的理想演奏相比,整體完整性很強,卻還是缺了幾分魔法感,但這份冷靜維持到終曲時,卻也讓樂團可以免去演出火鳥時經常發生的俗氣感,恰如其分演奏出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收尾。 

下半場的馬勒《第四號交響曲》,巴斯蒂安的運用了明顯的速度變化來替作品開頭,很可惜樂團對於指揮詮釋的理解還無法通透自然地表現,速度換得有些笨拙,直到相同樂段反覆時,筆者才可稍微理解指揮的用意,但所呈現出來的結果仍未能高明地表現。在第一樂章中,樂團首席的獨奏片段,展現了近乎小提琴獨奏家的音樂張力,非常亮眼。而中提琴聲部完全發揮所演奏出的濃郁音色,也相當令人印象深刻。而幾處獨挑大樑的法國號獨奏,也同樣地引人入勝,在動與靜之間,將聽眾帶入了第二樂章。而詼諧曲風格的第二樂章,樂團的集中度難以維持至每個細節,在全曲之中是相對可惜的部分。第三樂章在馬勒指示「寧靜充滿」的慢板,巴斯蒂安運用了格外的慢速來處理,就策略上,聽眾不可能不專注聆聽,但這也如同一步險棋,演奏上難度也同步加倍提升。

亞洲青年管弦樂團的演奏就技術上而言,是穩穩地達陣,氣氛也相當成功,但音樂缺乏了一點流動性,演奏上的小瑕疵,也在極慢與極靜之下被放大,雖然張力因著被音樂的無限拉扯而顯得後續有點疲乏,然而其中還是有幾處能感動人的片段。第四樂章女高音托依舍雖然是站在樂團後方演唱,但卻透過德文的子音,對於樂團的速度間接形成良好的控制與引導,讓每一句旋律與合聲的時機點都出現地恰到好處,這樣美好的氣氛維持到了全曲結尾,最後的低音與豎琴的泛音,使音樂的平靜與純真得以如一絲青煙,飄浮到音樂廳的最頂端為全曲收尾。而安可曲所呈現馬勒的呂克特之歌選曲「你若鍾情美貌」,樂團在女高音所唱的詩詞一句句之間,都注入滿滿的音樂與全開的演奏,也為七夕夜晚來聽音樂會的聽眾送上馬勒式的浪漫溫暖。 

亞洲青年管弦樂團是一個成軍三十餘年的青年音樂家教育計畫,是亞洲音樂學子最重要的暑期盛事之一,亞青經過密集的排練後,於全世界演出十二場,團員中除了日、韓與中國外,也越來越多東南亞面孔獲選,今年也是亞青第一次錄取了來自烏茲別克的學員。令筆者驚奇的是今年巡迴的九十五位團員中,台灣就佔了1/3的學員,在亞青音樂會尾聲,介紹成員家鄉時,這無疑是展現台灣軟實力的機會,尤其團員中的單簧管、巴松管等聲部首席在音樂會中也有極度優秀的表現。當然,能同席台灣較不熟悉的越南、菲律賓等優秀音樂家時,相信台灣學子也必定有豐富的收穫與借鏡。音樂會的尾聲,樂團以無指揮的方式,演奏了艾爾加《謎語變奏曲》當中的〈獵人〉,以紀念這三十多年來的靈魂人物—指揮家龐信。筆者認為,要做一個偉大的計劃固然困難,但能維持三十年,並且持續薪火相傳,在今天更能凸顯其中每一位參與者與出力者的不容易。 

《紀念創辦人歐亞巡迴音樂會》

演出|亞洲青年管弦樂團
時間|2023/08/22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