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的多重面向《ID迷藏》
11月
16
2015
ID捉迷藏(組合語言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4次瀏覽
賈東霖(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博士班)

走出劇院,我問我朋友,看完下半場的舞作《洞》是什麼感覺?他說,就像現在的台灣,混亂、自我封閉,表面上大家都文質彬彬,網絡世界裡又充滿狂躁,甚至暴力。不過,好在舞者在最後有回頭看舞台,好像是驚醒了,看看被她糟蹋過的一片破敗的地方。我朋友不是舞蹈圈中人,他的觀感卻一語見地,直面台灣社會現象。

《洞》的前段是四位女舞者托著步伐,癲著身軀,相隨而動,每個舞步都伴著重重的呼吸。舞台只留出三分之一的區域給他們,其它部分都被黑幕遮擋。在她們身後接近下台口方向的幕布上露出一塊窗戶大小的地方,裡面端坐著一位身姿優雅的女性,身旁一盞台燈映照的那身段更顯優雅。不過,她的臉龐被幕布遮住了,觀眾始終不得見。也許,主體是誰在這一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表述。她細聲細氣、慢條斯理說道:「⋯⋯意志消沈、無所事事⋯⋯唯一的訪客是中午12點30分進來,下午5點離開的光線⋯⋯」,她的優雅是強裝出來的,話語已經透露出生活的空虛。前台那四位消沉萎靡的舞者才是她靈魂的真實寫照。

舞至中段,舞台全部呈現出來了,是一個三堵牆的小黑屋。肉身也加入靈魂的隊伍裡,她們像無頭的蒼蠅,四處亂撞,好像是要走出黑屋,好像又不是。她們把寬大的風衣高高的拉起,佯裝出龐大的身軀,可越是這樣越顯現出脆弱、恐慌與孤寂。肉身踩著靈魂往高處攀爬,駕著靈魂往前方行進,行進中只顧拽住靈魂的皮,而不知不覺中丟了魂魄的核。被丟下的一魂一魄繼續拉扯,仿佛被遺棄的遊魂落魄永遠無緣重生。可是走掉的呢?仿佛也不是超脫,而是進入另一種深淵,依然無助,依然孤寂。

在舞蹈開始的時候,有端坐的身體,用柔弱的聲音,講述消沉的故事。舞蹈尾聲的時候,舞台後方有一隻話筒,四個靈魂爭相發聲,可是她們卻沒有半句完整的話語,只有咿咿呀呀,喘氣呼吸。自我放逐過的身體,仿佛已經失去了正常表達的能力,只剩下癲狂。

靈魂終於衝破了那間小黑屋,可是帶回來的不是自我救贖,而是一捧一捧的黑土,把肉身埋葬。喧囂過後,終歸平靜,就像本文一開頭的描述,肉身戴著皇冠,領著靈魂,佝僂者身軀回往那片曾經被自己折磨的地方,一副破敗,萬象凋零。

《洞》是對自我生命的宣洩,更是對個體生存環境的反思。當水和空氣都充滿毒素的時候,出淤泥而不染就成了一種空想。該次演出的另一個舞作《潛行》沒有著眼於外部環境,而是走向內心,發現自我。

《潛行》開始,女舞者獨自舞蹈,然後身後出現一個人Ta,女舞者尾隨他,漸漸的尾隨變成一種被動的制動,再後來他們之間出現某種平衡對稱,再後來關係反轉,由被動的制動變成主動的制動。舞蹈中,有幾個動作重複出現。例如:女舞者把下巴放在Ta的手上,躬身而行;女舞者半屈膝蓋,身體躺在Ta腿上,仰身而行。這些動作再次重複出現的時候角色關係都發生轉換,Ta躬身或仰身,女舞者成了那個牽引或推行的人,主動與被動的關係在這些細節中漸次呈現。

Ta的角色無關性別,無關感情,只是女舞者內心的外化。他們追逐、拖拉、托舉、按壓、勾纏,一直在交織纏繞,不過,跟古典芭蕾雙人舞一樣,觀感上Ta只是個托兒,女舞者永遠主動發力。特別奇妙的是,由於用力方式的不同,在力的效果上就呈現出女舞者由隨動-被動-平衡-主動的力的漸變關係,同時也是女舞者與自我內心迷茫、掙扎、解脫的過程。

在音樂的第二個段落結束時,女舞者一個漂亮的翻身坐在了Ta身上,彷彿一番掙扎之後,終於獲得了呼吸的自由,實現自我肯定。那一刻,女舞者頭頂上倒掛的樹一樣的裝置開始顫顫巍巍向上升起,仿佛烏雲散去,人生開始另一段新的征程。這時候我才注意那個裝置,擰巴、張牙舞爪,彷彿是慾望、是野心、是無言的心理寫照。藝術家真實的態度令人尊敬。

《洞》在舞蹈型態上放浪不羈;《潛行》則表現出精緻細膩的質感。《洞》是對外部生存環境的觀照;《潛行》是對內心慾望的大膽剖析。《洞》是編舞者呈現給觀眾一種自我的思考;《潛行》是藝術家引領觀眾進行一場自我心靈的探索之旅。《洞》是在自我放縱中反思;《潛行》是在奮進中的調適。

《ID迷藏》

演出|組合語言舞團
時間|2015/11/07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