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的多重面向《ID迷藏》
11月
16
2015
ID捉迷藏(組合語言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8次瀏覽
賈東霖(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博士班)

走出劇院,我問我朋友,看完下半場的舞作《洞》是什麼感覺?他說,就像現在的台灣,混亂、自我封閉,表面上大家都文質彬彬,網絡世界裡又充滿狂躁,甚至暴力。不過,好在舞者在最後有回頭看舞台,好像是驚醒了,看看被她糟蹋過的一片破敗的地方。我朋友不是舞蹈圈中人,他的觀感卻一語見地,直面台灣社會現象。

《洞》的前段是四位女舞者托著步伐,癲著身軀,相隨而動,每個舞步都伴著重重的呼吸。舞台只留出三分之一的區域給他們,其它部分都被黑幕遮擋。在她們身後接近下台口方向的幕布上露出一塊窗戶大小的地方,裡面端坐著一位身姿優雅的女性,身旁一盞台燈映照的那身段更顯優雅。不過,她的臉龐被幕布遮住了,觀眾始終不得見。也許,主體是誰在這一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表述。她細聲細氣、慢條斯理說道:「⋯⋯意志消沈、無所事事⋯⋯唯一的訪客是中午12點30分進來,下午5點離開的光線⋯⋯」,她的優雅是強裝出來的,話語已經透露出生活的空虛。前台那四位消沉萎靡的舞者才是她靈魂的真實寫照。

舞至中段,舞台全部呈現出來了,是一個三堵牆的小黑屋。肉身也加入靈魂的隊伍裡,她們像無頭的蒼蠅,四處亂撞,好像是要走出黑屋,好像又不是。她們把寬大的風衣高高的拉起,佯裝出龐大的身軀,可越是這樣越顯現出脆弱、恐慌與孤寂。肉身踩著靈魂往高處攀爬,駕著靈魂往前方行進,行進中只顧拽住靈魂的皮,而不知不覺中丟了魂魄的核。被丟下的一魂一魄繼續拉扯,仿佛被遺棄的遊魂落魄永遠無緣重生。可是走掉的呢?仿佛也不是超脫,而是進入另一種深淵,依然無助,依然孤寂。

在舞蹈開始的時候,有端坐的身體,用柔弱的聲音,講述消沉的故事。舞蹈尾聲的時候,舞台後方有一隻話筒,四個靈魂爭相發聲,可是她們卻沒有半句完整的話語,只有咿咿呀呀,喘氣呼吸。自我放逐過的身體,仿佛已經失去了正常表達的能力,只剩下癲狂。

靈魂終於衝破了那間小黑屋,可是帶回來的不是自我救贖,而是一捧一捧的黑土,把肉身埋葬。喧囂過後,終歸平靜,就像本文一開頭的描述,肉身戴著皇冠,領著靈魂,佝僂者身軀回往那片曾經被自己折磨的地方,一副破敗,萬象凋零。

《洞》是對自我生命的宣洩,更是對個體生存環境的反思。當水和空氣都充滿毒素的時候,出淤泥而不染就成了一種空想。該次演出的另一個舞作《潛行》沒有著眼於外部環境,而是走向內心,發現自我。

《潛行》開始,女舞者獨自舞蹈,然後身後出現一個人Ta,女舞者尾隨他,漸漸的尾隨變成一種被動的制動,再後來他們之間出現某種平衡對稱,再後來關係反轉,由被動的制動變成主動的制動。舞蹈中,有幾個動作重複出現。例如:女舞者把下巴放在Ta的手上,躬身而行;女舞者半屈膝蓋,身體躺在Ta腿上,仰身而行。這些動作再次重複出現的時候角色關係都發生轉換,Ta躬身或仰身,女舞者成了那個牽引或推行的人,主動與被動的關係在這些細節中漸次呈現。

Ta的角色無關性別,無關感情,只是女舞者內心的外化。他們追逐、拖拉、托舉、按壓、勾纏,一直在交織纏繞,不過,跟古典芭蕾雙人舞一樣,觀感上Ta只是個托兒,女舞者永遠主動發力。特別奇妙的是,由於用力方式的不同,在力的效果上就呈現出女舞者由隨動-被動-平衡-主動的力的漸變關係,同時也是女舞者與自我內心迷茫、掙扎、解脫的過程。

在音樂的第二個段落結束時,女舞者一個漂亮的翻身坐在了Ta身上,彷彿一番掙扎之後,終於獲得了呼吸的自由,實現自我肯定。那一刻,女舞者頭頂上倒掛的樹一樣的裝置開始顫顫巍巍向上升起,仿佛烏雲散去,人生開始另一段新的征程。這時候我才注意那個裝置,擰巴、張牙舞爪,彷彿是慾望、是野心、是無言的心理寫照。藝術家真實的態度令人尊敬。

《洞》在舞蹈型態上放浪不羈;《潛行》則表現出精緻細膩的質感。《洞》是對外部生存環境的觀照;《潛行》是對內心慾望的大膽剖析。《洞》是編舞者呈現給觀眾一種自我的思考;《潛行》是藝術家引領觀眾進行一場自我心靈的探索之旅。《洞》是在自我放縱中反思;《潛行》是在奮進中的調適。

《ID迷藏》

演出|組合語言舞團
時間|2015/11/07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