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的多重面向《ID迷藏》
11月
16
2015
ID捉迷藏(組合語言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0次瀏覽
賈東霖(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博士班)

走出劇院,我問我朋友,看完下半場的舞作《洞》是什麼感覺?他說,就像現在的台灣,混亂、自我封閉,表面上大家都文質彬彬,網絡世界裡又充滿狂躁,甚至暴力。不過,好在舞者在最後有回頭看舞台,好像是驚醒了,看看被她糟蹋過的一片破敗的地方。我朋友不是舞蹈圈中人,他的觀感卻一語見地,直面台灣社會現象。

《洞》的前段是四位女舞者托著步伐,癲著身軀,相隨而動,每個舞步都伴著重重的呼吸。舞台只留出三分之一的區域給他們,其它部分都被黑幕遮擋。在她們身後接近下台口方向的幕布上露出一塊窗戶大小的地方,裡面端坐著一位身姿優雅的女性,身旁一盞台燈映照的那身段更顯優雅。不過,她的臉龐被幕布遮住了,觀眾始終不得見。也許,主體是誰在這一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表述。她細聲細氣、慢條斯理說道:「⋯⋯意志消沈、無所事事⋯⋯唯一的訪客是中午12點30分進來,下午5點離開的光線⋯⋯」,她的優雅是強裝出來的,話語已經透露出生活的空虛。前台那四位消沉萎靡的舞者才是她靈魂的真實寫照。

舞至中段,舞台全部呈現出來了,是一個三堵牆的小黑屋。肉身也加入靈魂的隊伍裡,她們像無頭的蒼蠅,四處亂撞,好像是要走出黑屋,好像又不是。她們把寬大的風衣高高的拉起,佯裝出龐大的身軀,可越是這樣越顯現出脆弱、恐慌與孤寂。肉身踩著靈魂往高處攀爬,駕著靈魂往前方行進,行進中只顧拽住靈魂的皮,而不知不覺中丟了魂魄的核。被丟下的一魂一魄繼續拉扯,仿佛被遺棄的遊魂落魄永遠無緣重生。可是走掉的呢?仿佛也不是超脫,而是進入另一種深淵,依然無助,依然孤寂。

在舞蹈開始的時候,有端坐的身體,用柔弱的聲音,講述消沉的故事。舞蹈尾聲的時候,舞台後方有一隻話筒,四個靈魂爭相發聲,可是她們卻沒有半句完整的話語,只有咿咿呀呀,喘氣呼吸。自我放逐過的身體,仿佛已經失去了正常表達的能力,只剩下癲狂。

靈魂終於衝破了那間小黑屋,可是帶回來的不是自我救贖,而是一捧一捧的黑土,把肉身埋葬。喧囂過後,終歸平靜,就像本文一開頭的描述,肉身戴著皇冠,領著靈魂,佝僂者身軀回往那片曾經被自己折磨的地方,一副破敗,萬象凋零。

《洞》是對自我生命的宣洩,更是對個體生存環境的反思。當水和空氣都充滿毒素的時候,出淤泥而不染就成了一種空想。該次演出的另一個舞作《潛行》沒有著眼於外部環境,而是走向內心,發現自我。

《潛行》開始,女舞者獨自舞蹈,然後身後出現一個人Ta,女舞者尾隨他,漸漸的尾隨變成一種被動的制動,再後來他們之間出現某種平衡對稱,再後來關係反轉,由被動的制動變成主動的制動。舞蹈中,有幾個動作重複出現。例如:女舞者把下巴放在Ta的手上,躬身而行;女舞者半屈膝蓋,身體躺在Ta腿上,仰身而行。這些動作再次重複出現的時候角色關係都發生轉換,Ta躬身或仰身,女舞者成了那個牽引或推行的人,主動與被動的關係在這些細節中漸次呈現。

Ta的角色無關性別,無關感情,只是女舞者內心的外化。他們追逐、拖拉、托舉、按壓、勾纏,一直在交織纏繞,不過,跟古典芭蕾雙人舞一樣,觀感上Ta只是個托兒,女舞者永遠主動發力。特別奇妙的是,由於用力方式的不同,在力的效果上就呈現出女舞者由隨動-被動-平衡-主動的力的漸變關係,同時也是女舞者與自我內心迷茫、掙扎、解脫的過程。

在音樂的第二個段落結束時,女舞者一個漂亮的翻身坐在了Ta身上,彷彿一番掙扎之後,終於獲得了呼吸的自由,實現自我肯定。那一刻,女舞者頭頂上倒掛的樹一樣的裝置開始顫顫巍巍向上升起,仿佛烏雲散去,人生開始另一段新的征程。這時候我才注意那個裝置,擰巴、張牙舞爪,彷彿是慾望、是野心、是無言的心理寫照。藝術家真實的態度令人尊敬。

《洞》在舞蹈型態上放浪不羈;《潛行》則表現出精緻細膩的質感。《洞》是對外部生存環境的觀照;《潛行》是對內心慾望的大膽剖析。《洞》是編舞者呈現給觀眾一種自我的思考;《潛行》是藝術家引領觀眾進行一場自我心靈的探索之旅。《洞》是在自我放縱中反思;《潛行》是在奮進中的調適。

《ID迷藏》

演出|組合語言舞團
時間|2015/11/07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