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想像力翱翔於劇場《海‧天‧鳥傳說》
6月
14
2013
海‧天‧鳥傳說(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47次瀏覽
宋佳禧(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

「啾古啾古……很久很久以前(台語)……」在演出的環形舞台外圍坐定,驚喜於演員模仿得微妙微肖的鳥叫聲此起彼落的傳來,搭配昏暗如歇息於樹蔭下的燈光,觀眾快速且自然的進入情境,四則與鳥類有關的傳說故事已然揭開序幕。

舞台上沒有大型的布幕,是演員發揮肢體及聲音最好的場域。每一位觀眾無不驚嘆演員對肢體靈活運用程度,並也沉醉於演員聲音所營造出的氛圍之中。劇中的角色會同時使用國語以及台語,在與觀眾互動的時候,有許多兒童觀眾也會情不自禁的向使用台語的角色說台語,便可見入戲程度並非爾爾。歌舞的部分更是將觀眾情緒推到最高,成人觀眾雖然羞澀但仍會跟著節奏一同擺動身子,兒童觀眾更是開心的張口跟著演員一同哼唱。

劇中處處可見魔法數字「三」的小巧思,如:農夫種田時輕快的語調和動作、麻雀與貓頭鷹的相會……等等,透過三次的重覆將觀眾的情緒不斷堆高。使用的是生活中唾手可得的素材來製造服裝道具,透過不會百分之百形似的中性外觀,刺激觀眾運用想像力,建構出更為完整的視覺體驗。觀眾圍坐在環型舞台四周,就像是古早時期的人類在夜晚圍著火堆分享故事,觀眾的反應更為清楚,也因此兒童觀眾與劇中角色的互動也為演出加分不少,不失為一齣有趣的小戲。

雖然肢體與歌舞在視覺上精采但在比例的斟酌上也須適當,如在<將天唱高的鳥>,兩名飾演人類先祖的演員,只是不斷的做著柔軟度極高類似體操的動作,而無任何情節的推展,也造成觀眾席中有些微的躁動聲傳出。此一問題亦顯現於<貓頭鷹與麻雀>,四位演員快樂的載歌載舞,既無情節且歌舞內容相同並無新意,歌舞一直持續到謝幕,雖予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卻也帶有幾分愕然。片段與片段間的轉場也出現此問題,但若將其視為短暫的休息,也能幫助觀眾放空上一段的情緒,更快融入下一段的劇情。

有別於部分商業劇場的兒童劇傾向華美的服裝及舞台,影響‧新劇場選擇在設計上留白並保留與觀眾互動的空間;若以影視媒體比擬前者是以聲光效果作為刺激觀眾的方式,那後者便是一本繪本,能適時的激發兒童的想法,亦值得再次翻閱且時時會迸出意外的驚喜。

《海‧天‧鳥傳說》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3/06/02 14:30
地點|台南吳園藝文中心公會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
當天現場的大量互動,幾位演員親切平易,通過劇情設計和美食雙管齊下,鬆動了無形的觀演界線,純粹的觀眾設定已經消失,成為兩批各有不同任務的參與者
6月
16
2025
挽回人世間的正義,理當如此——但死者能否有?《騷動之川》便是意圖把它昇華到神思境界,召喚萬物齊運的感素;端看首幕的女神到幕終的女童,一個令人矚目的美學扣環。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