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想像力翱翔於劇場《海‧天‧鳥傳說》
6月
14
2013
海‧天‧鳥傳說(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7次瀏覽
宋佳禧(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

「啾古啾古……很久很久以前(台語)……」在演出的環形舞台外圍坐定,驚喜於演員模仿得微妙微肖的鳥叫聲此起彼落的傳來,搭配昏暗如歇息於樹蔭下的燈光,觀眾快速且自然的進入情境,四則與鳥類有關的傳說故事已然揭開序幕。

舞台上沒有大型的布幕,是演員發揮肢體及聲音最好的場域。每一位觀眾無不驚嘆演員對肢體靈活運用程度,並也沉醉於演員聲音所營造出的氛圍之中。劇中的角色會同時使用國語以及台語,在與觀眾互動的時候,有許多兒童觀眾也會情不自禁的向使用台語的角色說台語,便可見入戲程度並非爾爾。歌舞的部分更是將觀眾情緒推到最高,成人觀眾雖然羞澀但仍會跟著節奏一同擺動身子,兒童觀眾更是開心的張口跟著演員一同哼唱。

劇中處處可見魔法數字「三」的小巧思,如:農夫種田時輕快的語調和動作、麻雀與貓頭鷹的相會……等等,透過三次的重覆將觀眾的情緒不斷堆高。使用的是生活中唾手可得的素材來製造服裝道具,透過不會百分之百形似的中性外觀,刺激觀眾運用想像力,建構出更為完整的視覺體驗。觀眾圍坐在環型舞台四周,就像是古早時期的人類在夜晚圍著火堆分享故事,觀眾的反應更為清楚,也因此兒童觀眾與劇中角色的互動也為演出加分不少,不失為一齣有趣的小戲。

雖然肢體與歌舞在視覺上精采但在比例的斟酌上也須適當,如在<將天唱高的鳥>,兩名飾演人類先祖的演員,只是不斷的做著柔軟度極高類似體操的動作,而無任何情節的推展,也造成觀眾席中有些微的躁動聲傳出。此一問題亦顯現於<貓頭鷹與麻雀>,四位演員快樂的載歌載舞,既無情節且歌舞內容相同並無新意,歌舞一直持續到謝幕,雖予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卻也帶有幾分愕然。片段與片段間的轉場也出現此問題,但若將其視為短暫的休息,也能幫助觀眾放空上一段的情緒,更快融入下一段的劇情。

有別於部分商業劇場的兒童劇傾向華美的服裝及舞台,影響‧新劇場選擇在設計上留白並保留與觀眾互動的空間;若以影視媒體比擬前者是以聲光效果作為刺激觀眾的方式,那後者便是一本繪本,能適時的激發兒童的想法,亦值得再次翻閱且時時會迸出意外的驚喜。

《海‧天‧鳥傳說》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3/06/02 14:30
地點|台南吳園藝文中心公會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