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梆子河南味兒,臺灣豫劇臺灣味《楊金花》
12月
05
2013
楊金花(台灣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64次瀏覽
張啟豐(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臺灣豫劇團

正戲未上演,觀眾隨著投影,一一回顧臺灣豫劇團在這塊土地落地扎根的過程。六十年一甲子,讓河南梆子臺灣化了,裡裡外外。這一場演出不啻是見證儀式--在全場眾目睽睽注視下的薪傳見證:王海玲的楊金花由蕭揚玲來演。

西羌進犯,楊宗保受圍,朝廷校場選戎,領兵西征。楊金花在楊門之中輩分最晚、年紀最小,為了營救父帥,不惜違抗佘太君禁令,女扮男裝出了天波府,改名宋朝臣,在校場中擊敗狄家父子,奪得帥印。帥印拿到了,麻煩也跟著來,小女生不知如何是好,在校場上使計脫身,直奔家中,並把帥印藏到花園金魚池中--虧她想的到!寇準與包拯循線到楊府,覓印尋帥,見到老太君,寇準半使計半試探,在太君面前技巧地揭開主帥身分。當楊金花被叫到曾祖母跟前,看到寇準包拯,活脫脫就是個知道自己闖禍的小女孩,手足無措地躲在曾祖母後面,儘想開溜。最後金花勇接帥印,領兵西征,果然英武平定西羌,解救父帥之危,奏凱還朝。謝幕最後,臺上臺下在「薪火永傳」巨大布幅下,激動熱烈地迎出了王海玲、朱海珊!是薪傳了。

這一場演出,蕭揚玲是重點,王海玲是亮點。蕭揚玲自言武戲非其所擅,但是仍硬咬著牙扛起這塊薪傳招牌,與劇中楊金花硬是了得地在校場比試中奪下帥印或乃異曲同工。蕭揚玲音質清越透亮,音準穩定,動能飽滿,閃爍著鑽石般璀璨光芒,十多年來始終維持相當良好的水準,放眼臺灣同輩戲曲演員,絕對名列前茅,這是她的舞臺優勢。儘管其不擅武戲,但是場上舞劍、走邊、紮靠出手……等,都穩紮穩打,一一展現,尤其第八場「平定西羌」的繁重表現一氣呵成,演出零失誤。綜觀全劇,不論是楊金花的俏皮可愛,宋朝臣的年少英豪,闖禍之後的心驚膽怕,接帥印後的捨我其誰,平定西羌的巾幗英雄,都能夠鮮明塑造入物形象,且有一貫的詮釋,可見這一塊招牌是扛得起的!

王海玲音質柔厚瀏亮,深含底蘊,且富含內勁,全面散發珠玉般溫潤光澤;聲情詮釋不作第二人想。朱海珊嗓音外華中實,高音處如鵬摶直上、御風九霄,愈顯光彩。兩人演唱時都能因應腔調特色,下甩而上揚,頓挫之間彈性十足,特別是第六場「覓印尋帥」,彼此眼神情態拋接默契十足,唱演雙美,戲味具現。當寇準問到天波府可有兒男?引得太君「心情惆悵,點點往事湧上心房」,王海玲這一段演唱,將佘太君內心糾結複雜、哀愴淒涼的情緒表達無遺。之後太君「招討帥印,我接在手…喜的老身,我淚雙流」,唱演情真意摯,激動情緒溢於言表;最後唱及「小金花接帥印校場點將」的「將」字,腔韻特殊,行腔悠悠忽忽懸而未下,演唱則含而不放,以旋律連接上述複雜的心情;下場前身子一頓、悠悠嘆了口氣,更將佘太君內在情緒,以具象的肢體表現做了完整呈現。這一場演出再加上略嫌莽撞的包拯,和闖禍心驚但最後勇接帥印的楊金花,表演各有特色,且能順著戲脈融溶為一,實在是全劇最令人欣賞與激賞的一場。

聽罷全劇,主要演員唯王海玲、朱海珊所唱有明顯的河南味兒(或河南梆子味兒),也只有她們二位能將河南話的語言旋律與勁頭,完全表現在腔調演唱之中,這是全場演出最為受用之處。至於蕭揚玲的演唱,就音樂旋律、速度、節奏乃至音準,都中節合度,但就是少了那股味兒--屬於河南話的味兒;然而,這是毋庸強求的,而且是落地扎根之後必然產生的現象,對此反而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新一代的臺灣豫劇特色。時代一去不復返,時代更要往前走,如何了解自身實力與特色,並發揚強化之,才是積極的面向。

楊金花在這一場戰役中已經圓滿達成任務,順利解了父帥受困之危,可以安心地換下戎裝;臺灣豫劇團在楊金花時期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也應該另闢新天地。該是為蕭揚玲量身設戲,打造臺灣豫劇新風華的時候了。

《楊金花》

演出|
時間|2013/11/29 19:30
地點|臺北市城市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精衛》最迷人之處,是它拒絕走一條「混搭」、「拼貼」的捷徑,而是將雙方系統進行深層滲透,讓兩種身體語言彼此學習,最終產生質變。
5月
11
2025
這樣的鄭和下西洋再詮釋,不僅回應觀眾對傳說中任務的想像,也挑戰傳統偶戲善惡二元的框架,打破既有文化對立,令人難以簡單批評其對歷史複雜性的簡化。作為一種時間所積累的技藝,傳統偶戲如何通過多元文化的能動(agency)而體現當代性?
5月
09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