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形體的穿梭與違和《幻戲》
Sep
08
2015
幻戲(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8次瀏覽
紀慧玲(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幻戲》是擅長光影與偶的飛人集社、國光劇團京劇演員,以及新生代戲曲編劇洪菁原已寫就的戲曲劇本《傀儡幻戲圖》,三個各有所擅與風格、在《幻戲》裡必須尋求謀合一套共同語言的創新作品。就劇本而言,《傀儡幻戲圖》寓物為念,將人對失去親人的依戀轉化為偶,又從偶物幻生虛實莫辨情感,以此借寓多重時空與情感關係,包括生死、真假、虛實等。【1】就表演而言,場上真人與懸絲偶共冶於一台戲,如就戲曲原來型式,人、偶分立,或人做非人(比如《牡丹亭》杜麗娘由墳塜復生,神態與真人無異,但觀眾仍是相信她是還陽的,並毋須陰森鬼臉或殭屍作態),人扮傀儡不求肖真,就戲曲表演是慣性合理的。但到了導演石佩玉手裡,或許她想的另一回事,可以做如此猜想:她並不想讓這台戲是以真人/京劇演出的一台戲,她想的,是以偶的主體去創造一個新的表演形式,以偶的概念駕馭整台戲,於是,戲的最後,原本是讓冬兒死後復生(為偶)的操偶師張聰,居然也成為一個偶(改寫了原劇本),好似死亡的不僅是冬兒而已,張聰也是死的,於是,這場「幻戲」完全成了爺爺的想像或創造,場上除了爺爺,都是傀儡/鬼。《幻戲》的實驗性或許即在,如何以光影與偶的表演語言,讓人(京劇表演者)融入其中,成為一齣真正的偶人戲。

導演一直試圖創造傀儡(偶)的表演語言,可從三個層面分析。一是空間,在空台上,導演於舞台後方置放了一面木板,並延伸至舞台地板同樣有一塊如倒影般的木質拼貼方塊,這面板與地板於整齣戲的功用似隱若現,當它作為投影、影射心緒或小影窗時,功用與光影戲一般,但不能不提及張聰與小豆子初返家,兩人演著演著就沒入木板後,旋又出現,一直在這花花木牆與地板裡外「打轉」。就戲曲的原有空間,行路、圓場本就在場上兜圈,若出入場位置則應在左右翼幕,行路、登坡也毋須沒入木板後。兩位演員卻在木板前後打轉,與其說是戲曲空台,毋寧更接近傀儡戲用布廉遮蔽的出將入相空間感,演員繞來繞去的行動正與懸絲傀儡被操作的繞圈圈動態雷同。這初始的一幕動作讓人摸不著頭緒,但最後當發現張聰與小豆子原來也是爺爺手裡的偶,這舞台布置與走位就有點合理化了。這也可以解釋,為何爺爺出入場總是從相對「遙遠」的左側出現,從不曾出現於右側,因為場上只有他是人,其餘都是偶。而這方木板拼出的空間,當然也就是爺爺擺布的傀儡戲台了。

二是懸絲偶件的布置與使用。一開場,場上是兩位黑衣人在右舞台側邊,從木匣裡拿起一個偶,稍做操弄,旋即暗場,轉入張聰、小豆子登場。舉偶、操偶動作都無特別指涉,黑衣人為何開箱拿偶?這幕動作一開始也是無法讓人明瞭的,只以為表明接下來的戲跟偶有關,卻沒想到,這開箱動作也有可能即代表著(後來才明瞭)爺爺正是搬演這台戲的主操偶師,他讓張聰、小豆子現身,於是開始了這一台戲。偶物當然還有張聰與小豆子翻開箱子,拿起白骨狀的骨頭,一一為其裝上關節、接合,這幕造偶動作另以影像投影於後方木板上,影像造型宛若剪影,上下左右拼拼合合,煞是美麗;但對比場上正演著的白骨雕偶的可怖情節,張聰與小豆子的動作與白骨偶件都忒小了,小到無法讓人驚駭於人骨終將成為偶/人,於是,停駐於投影的目光瞬間轉至復活的冬兒從紅帳後出現,也就美則美矣,沒有怖慄的情愫了。

三是動作的設計。最明顯的當然是冬兒復活後,她一開始關節僵硬,以仿梨園戲科步動作,晃動、搖擺著,並唱著「悠悠忽忽夢初醒,迷迷離離身沈沈…」,這幕直可與杜麗娘相比,只是杜麗娘為了醒轉唱了一整齣〈魂遊〉,還話說從頭,這裡冬兒卻只小唱一曲,身世未表,一句「我是冬兒」,爺爺、張聰也認了「你是冬兒?」就開始起鑼鼓、歡心雀躍一家和樂融融起來,把可以做的「戲」做小了。再有,緊接著張聰表現流浪在外十八般武藝,尤其是雜耍身段,先不論梨園戲有蹴球、打秋千等動作,泉州懸絲戲最著名也有弄球、翻筋斗等身段,就說一般的江湖賣藝,也該有更多可表現招式,但或受限於戲幅,該有的類傀儡動作少了。對比之下,〈弄戲〉一場冬兒搬演白骨精,張聰換演孫大聖,兩人開打,白骨精步步向孫悟空索情,翻轉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劇情,變成傀儡附身的冬兒對張聰強烈欲望,這一幕扎扎實實用了京劇武生武旦身段,篇幅忒長,卻又偏離了兩人形體究竟是傀儡或人的前置想像,一時間,傀儡戲與人戲的劇種扞格不免又油然而生。

因此,這齣《幻戲》,糾纏於人的表演型式與偶的表演型式,雖說導演亟力在空間、偶件、動作設計上,追求讓偶戲的框架包裹真人演出,但在兩兩接合之際,總是欠少過渡餘味。或者,就飛人集社過往作品,仰賴語言較少,營造空間虛實想像性創造更為嫻熟,尤其光影的運用,但《幻戲》用的極少,空間真實感仍強,觀眾循此墜於生生死死曲折故事線索迷霧裡,再無法自行產生多重時空魔幻感,除了故事之外,剩下的是一半傀儡一半真人的表演,《幻戲》之幻感,也就僅存於故事脈絡裡,而非由表演型式及空間所創造。這是這場合作的未竟之處,實驗未完成,人、偶、光影、劇本,都有待繼續探索,比如音樂的運用,文場使用錄音,場上僅見武場,傳統配樂雖吻合戲曲味道,但加入情境音樂或許更添渲染;冬兒(許立縈飾)能踩蹻,但蹻功幾無表現,可惜了蹻功或可表現傀儡支架感的可能;張聰(劉祐昌飾)一身俊扮,氣宇軒昂,但與白骨精對打之際,除了展現武生套路,在情感表面現上如能兼顧劇情中與冬兒相互拉扯的矛盾掙扎,當更能動人心弦;爺爺(劉化蒂飾)大嗓穩直,音情甚佳,但他既是操作者,是整齣戲的幕後影武者,該在什麼時候表現抽離又投入的模糊神態?改編後的劇本理應為其多做設計;至於小豆子(高禎男飾),臉妝似人若鬼,著實令人好奇,若一開始設定他是最接近鬼的無語、無魂魄者,不知是否會更增全劇的魔幻鬼魅感?

註釋

1、原劇本《傀儡幻戲圖》獲第十八屆台大文學獎劇本二獎,作者洪菁自述從古畫《骷髏幻戲圖》取得靈感改編。

《幻戲》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5/08/30 14:30
地點|國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石佩玉在非戲曲專業的背景下,在戲曲與偶戲的表演語彙裡找到平衡。特別是結局的安排,以及〈弄戲〉的詮釋,模糊了「人實為偶」或是「偶化為人」的詭譎辯證。她以更曖昧、且具寫意性的畫面試圖蜿蜒出這個故事的隱喻性,補足了劇本無法用文字傳達的意念。(吳岳霖)
Sep
03
2015
新穎劇團如何走向當代?如何打造獨樹一幟風格?沉浸於民戲的演出形式進入高度美學化的現代劇場該如何拿捏?都是該團必須面對之挑戰。因此《湘江夢》作為該團進入現代劇場第二齣劇作,企圖嘗試回應疑問,展現潛力,開創特色。
Oct
21
2024
一個十八分鐘的故事,經過四次輪迴,劇情的順序被打亂,又長出了更多的參差,在觀眾情緒隨劇情熟練的反覆之下,表現形式得到發揮。
Oct
18
2024
需要解方的「瘟疫」則可被解讀為五〇年代與九〇年代藝文工作者共同面對的「死亡威脅」——戲劇透過瘟疫的隱喻,向觀眾提出了一個系譜學式的問題:五〇年代「改良」歌仔戲、九〇年代(小)劇場,以及今日所面對的「瘟疫」分別是什麼?
Oct
18
2024
既無語言,又是簡單「英雄救美」奇俠劇情,《源.緣》除了舞台空間調度精彩,最核心的表演內涵是什麼?與《巧遇姻緣》相同,就在掌上功夫——操偶技藝。
Oct
17
2024
光影變化不但營造出撲朔迷離的陰間之路,為兩尊戲偶射出前方路徑以及沿路遭遇的瞬息萬面,也隨著光束並無形體的介質特性,讓戲偶不受實體空間之框架所限。如此一來,既解放戲偶,使其在空間中享有更大自由,同時又始終有所支撐與憑藉。
Oct
16
2024
戲文在歌仔戲既有套路中擴大結構,修改原本上而下、男性主體的固定秩序,將其退為遠景,聚焦在劇中角色如何追尋愛情,將角色歷程融入傳統橋段,歌仔戲的世界觀因而擴張,擁有個人存在之地。選擇風花雪月為題不等於馴服,而是召喚共鳴的策略,以此呼應常民美感經驗。
Oct
16
2024
劇情仍回到以生旦相戀為核心的框架中,玫瑰少年的議題似乎僅成為這段奇情戀中的一抹點綴色,不免覺得有些可惜。
Oct
15
2024
《西遊問佛》想做的,或許是想用哲理反思的主題製作偶戲,卻在實驗為前提的狀態下,尚未思考這樣的劇本應用在偶戲上可能需要有更大的調整與配合,否則就算是透過字幕機如實地掃過劇本內容,觀眾也無心欣賞演出。
Oct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