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的孤獨與總和《即興舞蹈光譜》
11月
14
2019
Mix(古舞團提供/攝影湯詠茹)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62次瀏覽

劉俊德(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大四)


i・dance Taipei國際愛跳舞即興節由古舞團舉辦,以舞蹈即興為主軸,每兩年舉辦一次。在《即興舞蹈光譜》中邀請國內外藝術家輪番上陣。而本場次演出為韓麗塔・霍恩Henrietta Horn(德)、馬才和及嚴明然(港)、蘇威嘉(台),最後則是加入兩位古舞團團員與其他藝術家mix演出。

演出一開始由古舞團藝術總監古名伸介紹關於i・dance Taipei以及當晚的演出藝術家。她提到面對面的觀眾席安排,是給予表演者和作品的考驗,在這樣區位與距離之下,觀眾與舞作是貼近的,與表演者的呼吸也保持相當的親密;不過,感受的衝擊也同時更為直接,因此對於觀眾一樣是個挑戰。


緣舞場77.1(古舞團提供/攝影湯詠茹)

在第一段香港藝術家的作品《緣舞場77.1》裡,兩位舞者分別以黑與白的服裝、高與低的水平、柔順與堅硬的動作來詮釋;舞台設計則是一把雨傘與一列紅磚,不禁令人聯想到香港的近況。舞作裡強烈的種種對比,似乎隱喻著極端卻又必定與折衷同時存在的道理,宛如所有事都有一體兩面的說法。第二段則是蘇威嘉的即興《葉子》,舞作中也直接講明這是「他的即興」;關於即興我們難以定義對與錯,大多只能主觀地提出自己認為好不好看,但在這邊我想先撇除「好看」與否,單純地觀察即興表演者怎麼處理每一個當下,甚至去看「誠不誠實」。當蘇威嘉的動作與思路有所轉變時,他會配合語言說明,跟觀者說明他正在經歷些什麼,觀眾可以選擇相信,當然也能質疑,這是彼此的自由,唯一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都在相互影響著。下半場則由德國藝術家幾乎以單純舞蹈的方式帶來《觀點變》,沒有佈景、沒有語言,只留下舞台上的電子音樂家來現場製作音樂。舞者與音樂家的關係,以及控台的擺設,營造出操控與被操控者的視覺印象,加上燈光區塊不斷轉換,整體有著超現實的神秘感。舞者本身的身體語彙,無論是手臂線條、表演情緒,甚至單純坐或走,在我看來都有著滿強烈的德國舞蹈劇場影子。種種都讓我感受到外在環境之於人格造就的影響是最大的,身體就是我們最強大的武器。


葉子(古舞團提供/攝影湯詠茹)


觀點變(古舞團提供/攝影湯詠茹)

來到最後的《MIX》,除了上述演出舞者之外,再加入了許程崴、蘇安莉兩名古舞團成員一同演出。對我而言,這一段是更考驗即興舞蹈表演的開始,觀眾怎麼看?舞者怎麼說?當下的發生如何應變等等……都是相當直接的。在此段落中可以隱約察覺到結構上是有安排的,但整體依然不失即興舞蹈表演的「未知感」。雖說我認為在《MIX》之中,舞者之間的關係較為薄弱,但這也是即興當下,每位舞者的選擇。

齊克果說「每個個體都必須做出自己的選擇。」他認為選擇是孤獨的,只有孤獨做出的選擇才是有價值的選擇,因為這表示出個體存在的熱情投入;而我認為,我們有太多無法選擇的事,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背景,無法選擇時間帶來的成長與衰老,就連藝術創作、即興表演、生活等等……都可能被不經意甚至無意識發生的一切影響著。回到舞作當下,也許這樣的呈現是最具每個藝術家獨特的個性、背景的總和。在這限制底下,保有想像與決定的自由,或許才是最誠懇的「即興」。

最後,我想丟出一些問題:「究竟我們從即興表演中看到什麼?藝術為我們帶來些什麼感受?」我想就如同演後座談香港藝術家這樣說「藝術讓我們更文明的面對憤怒。」,同時我也相信藝術保有生命中最自由、最無盡的想像。

《即興舞蹈光譜》

演出|古舞團
時間|2019/11/06 19:45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