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的孤獨與總和《即興舞蹈光譜》
11月
14
2019
Mix(古舞團提供/攝影湯詠茹)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54次瀏覽

劉俊德(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大四)


i・dance Taipei國際愛跳舞即興節由古舞團舉辦,以舞蹈即興為主軸,每兩年舉辦一次。在《即興舞蹈光譜》中邀請國內外藝術家輪番上陣。而本場次演出為韓麗塔・霍恩Henrietta Horn(德)、馬才和及嚴明然(港)、蘇威嘉(台),最後則是加入兩位古舞團團員與其他藝術家mix演出。

演出一開始由古舞團藝術總監古名伸介紹關於i・dance Taipei以及當晚的演出藝術家。她提到面對面的觀眾席安排,是給予表演者和作品的考驗,在這樣區位與距離之下,觀眾與舞作是貼近的,與表演者的呼吸也保持相當的親密;不過,感受的衝擊也同時更為直接,因此對於觀眾一樣是個挑戰。


緣舞場77.1(古舞團提供/攝影湯詠茹)

在第一段香港藝術家的作品《緣舞場77.1》裡,兩位舞者分別以黑與白的服裝、高與低的水平、柔順與堅硬的動作來詮釋;舞台設計則是一把雨傘與一列紅磚,不禁令人聯想到香港的近況。舞作裡強烈的種種對比,似乎隱喻著極端卻又必定與折衷同時存在的道理,宛如所有事都有一體兩面的說法。第二段則是蘇威嘉的即興《葉子》,舞作中也直接講明這是「他的即興」;關於即興我們難以定義對與錯,大多只能主觀地提出自己認為好不好看,但在這邊我想先撇除「好看」與否,單純地觀察即興表演者怎麼處理每一個當下,甚至去看「誠不誠實」。當蘇威嘉的動作與思路有所轉變時,他會配合語言說明,跟觀者說明他正在經歷些什麼,觀眾可以選擇相信,當然也能質疑,這是彼此的自由,唯一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都在相互影響著。下半場則由德國藝術家幾乎以單純舞蹈的方式帶來《觀點變》,沒有佈景、沒有語言,只留下舞台上的電子音樂家來現場製作音樂。舞者與音樂家的關係,以及控台的擺設,營造出操控與被操控者的視覺印象,加上燈光區塊不斷轉換,整體有著超現實的神秘感。舞者本身的身體語彙,無論是手臂線條、表演情緒,甚至單純坐或走,在我看來都有著滿強烈的德國舞蹈劇場影子。種種都讓我感受到外在環境之於人格造就的影響是最大的,身體就是我們最強大的武器。


葉子(古舞團提供/攝影湯詠茹)


觀點變(古舞團提供/攝影湯詠茹)

來到最後的《MIX》,除了上述演出舞者之外,再加入了許程崴、蘇安莉兩名古舞團成員一同演出。對我而言,這一段是更考驗即興舞蹈表演的開始,觀眾怎麼看?舞者怎麼說?當下的發生如何應變等等……都是相當直接的。在此段落中可以隱約察覺到結構上是有安排的,但整體依然不失即興舞蹈表演的「未知感」。雖說我認為在《MIX》之中,舞者之間的關係較為薄弱,但這也是即興當下,每位舞者的選擇。

齊克果說「每個個體都必須做出自己的選擇。」他認為選擇是孤獨的,只有孤獨做出的選擇才是有價值的選擇,因為這表示出個體存在的熱情投入;而我認為,我們有太多無法選擇的事,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背景,無法選擇時間帶來的成長與衰老,就連藝術創作、即興表演、生活等等……都可能被不經意甚至無意識發生的一切影響著。回到舞作當下,也許這樣的呈現是最具每個藝術家獨特的個性、背景的總和。在這限制底下,保有想像與決定的自由,或許才是最誠懇的「即興」。

最後,我想丟出一些問題:「究竟我們從即興表演中看到什麼?藝術為我們帶來些什麼感受?」我想就如同演後座談香港藝術家這樣說「藝術讓我們更文明的面對憤怒。」,同時我也相信藝術保有生命中最自由、最無盡的想像。

《即興舞蹈光譜》

演出|古舞團
時間|2019/11/06 19:45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