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說徒勞還是徒勞的述說? 《歐西打街》
7月
16
2014
歐西打街(索拉舞蹈空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0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看著索拉舞蹈空間2014年作品《歐西打街》的文宣上寫著「灰城.街角.話徒勞」,當下其實頗為興奮,相較於台灣當代舞蹈現況集中火力於找尋新的身體語彙、表演形式甚至跨界合作,索拉舞蹈劇場創作方向圍繞在「人」,探討全球化、資本主義邏輯下人們的存在狀態。

《歐西打街》在哪裡? 特約舞者王維銘於演出開始的一段口白,【1】即定位了歐西打街的位置「懸在空中的城市,既不上升,也不下沉」;「對於過往的一切,他們不曾追問,也許是習以為常,更可能是毫無知覺」、「微風吹過…搖晃」則為這個原文outsider alley的街道景致與人民習性畫出了輪廓,一個不上不下,不講求目標、計畫、效率的地方。

的確,創作者有意藉著看似零碎、散落、無一定邏輯的片段,暗喻不精準、無計畫性的人民樣態,譬如總是在露臺上逗留的中年男子隨意從上丟下垃圾(但最後還是被「精準」的清掃至一旁?)、刷到一半的白色油漆中途被改刷成灰色、原在曬衣的女子突然從剪影中擺弄性感姿態、以草帽半遮面的女子曖昧輕柔舞動肢體末梢彷彿有甚麼不能說的秘密、想坐在椅子上卻不斷癱軟徒勞的年輕男子、將三片吐司切成碎塊並強迫自己吞食的勞動女子等意象。而各段間的連接,幾乎總是由其他舞者以旁觀者(outsider)的窺視或漠視而帶進另一人的生命狀態,貼合了節目單所提及的「這裡的生活隨時被偶發的片段事件打斷而成為另一番景緻」。

然而,想進一步追問的是,該如何看待出現於當代視覺與行為藝術領域關鍵字「徒勞」對劇場身體所激發的想像;以及,創作者們(潘大謙與程曉嵐)從舞作的身體處理帶出了甚麼樣的思考與辯證?《歐西打街》的創作者們明顯從舞蹈脈絡著手回應「徒勞」關鍵字,舞作中出現可辨識且熟悉的肢體語彙是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式的身體運動方式,不以肌肉張力作為動力,而從身體結構本身的邏輯性作為動力出發。某段中,一位女舞者反覆操演一段舞句,到另外兩位女舞者依序進入,並重複同樣一段舞句,如此下來,似乎點出了歐西打街旁「拐個彎之後充滿活力的城市街景」,那個有目標、有計畫、有明確意向性的生活狀態。幾個舞句之後,出現了另一個相當不同身體樣態,舞者張忠安雖也以一種順從身體動力的方式運行著,卻不似前述三位女舞者的直接,但也不能說不精準,而是以擺盪、流動的方式在動作路徑中繞行、遊走,使得A點到B點的過程中,多了些許殘影與雜訊,最後卻總是會抵達動作完成處,所以「徒勞」其實不能被解釋成為無目的的行動。【2】直接與繞行,終究還是有其目的存在。也許這個短暫的身體思辨,正回應著藝術總監潘大謙於節目單中的提問「大街上忙碌的人群與歐西打街不上不下的人們,誰才是徒勞? 」可惜的是,如同歐西打街不講求計畫與目標性,這短暫的身體辯證還彷彿真的沒有目的與結果,曇花一現般的未能進一步延伸,消失於歐西打街人民生活的徒勞與繁瑣中。

儘管《歐西打街》的「徒勞」的確不太具目標與計劃性,也因此未能有深入的辯證,索拉舞蹈劇場對於全球化、資本主義邏輯下人們生存狀態的關注,還是頗令人期待,這個來自國境之南的創作勢力值得持續觀察。

註釋

1. 參考自節目單上註釋:本舞作開始舞者朗讀之文字,係節錄自香港作家西西於1986年創作之短篇小說《浮城誌異》。

2. 參考自王聖閎於伊通公園網路平台發表之專文<關鍵字: 徒勞>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633/1195

《歐西打街》

演出|索拉舞蹈空間
時間|2014/07/12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不是在生成(becoming)域外之民的邁步,昂揚的生命意志無法滲透進這些沉積百年的現代舞蹈莫可奈何的規訓與還原;這是投射一種域外之民的身體想像,再現資本與工業社會內的勞動的身體何其無奈與麻木。 (蔡欣洲)
7月
23
201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