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說徒勞還是徒勞的述說? 《歐西打街》
7月
16
2014
歐西打街(索拉舞蹈空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0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看著索拉舞蹈空間2014年作品《歐西打街》的文宣上寫著「灰城.街角.話徒勞」,當下其實頗為興奮,相較於台灣當代舞蹈現況集中火力於找尋新的身體語彙、表演形式甚至跨界合作,索拉舞蹈劇場創作方向圍繞在「人」,探討全球化、資本主義邏輯下人們的存在狀態。

《歐西打街》在哪裡? 特約舞者王維銘於演出開始的一段口白,【1】即定位了歐西打街的位置「懸在空中的城市,既不上升,也不下沉」;「對於過往的一切,他們不曾追問,也許是習以為常,更可能是毫無知覺」、「微風吹過…搖晃」則為這個原文outsider alley的街道景致與人民習性畫出了輪廓,一個不上不下,不講求目標、計畫、效率的地方。

的確,創作者有意藉著看似零碎、散落、無一定邏輯的片段,暗喻不精準、無計畫性的人民樣態,譬如總是在露臺上逗留的中年男子隨意從上丟下垃圾(但最後還是被「精準」的清掃至一旁?)、刷到一半的白色油漆中途被改刷成灰色、原在曬衣的女子突然從剪影中擺弄性感姿態、以草帽半遮面的女子曖昧輕柔舞動肢體末梢彷彿有甚麼不能說的秘密、想坐在椅子上卻不斷癱軟徒勞的年輕男子、將三片吐司切成碎塊並強迫自己吞食的勞動女子等意象。而各段間的連接,幾乎總是由其他舞者以旁觀者(outsider)的窺視或漠視而帶進另一人的生命狀態,貼合了節目單所提及的「這裡的生活隨時被偶發的片段事件打斷而成為另一番景緻」。

然而,想進一步追問的是,該如何看待出現於當代視覺與行為藝術領域關鍵字「徒勞」對劇場身體所激發的想像;以及,創作者們(潘大謙與程曉嵐)從舞作的身體處理帶出了甚麼樣的思考與辯證?《歐西打街》的創作者們明顯從舞蹈脈絡著手回應「徒勞」關鍵字,舞作中出現可辨識且熟悉的肢體語彙是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式的身體運動方式,不以肌肉張力作為動力,而從身體結構本身的邏輯性作為動力出發。某段中,一位女舞者反覆操演一段舞句,到另外兩位女舞者依序進入,並重複同樣一段舞句,如此下來,似乎點出了歐西打街旁「拐個彎之後充滿活力的城市街景」,那個有目標、有計畫、有明確意向性的生活狀態。幾個舞句之後,出現了另一個相當不同身體樣態,舞者張忠安雖也以一種順從身體動力的方式運行著,卻不似前述三位女舞者的直接,但也不能說不精準,而是以擺盪、流動的方式在動作路徑中繞行、遊走,使得A點到B點的過程中,多了些許殘影與雜訊,最後卻總是會抵達動作完成處,所以「徒勞」其實不能被解釋成為無目的的行動。【2】直接與繞行,終究還是有其目的存在。也許這個短暫的身體思辨,正回應著藝術總監潘大謙於節目單中的提問「大街上忙碌的人群與歐西打街不上不下的人們,誰才是徒勞? 」可惜的是,如同歐西打街不講求計畫與目標性,這短暫的身體辯證還彷彿真的沒有目的與結果,曇花一現般的未能進一步延伸,消失於歐西打街人民生活的徒勞與繁瑣中。

儘管《歐西打街》的「徒勞」的確不太具目標與計劃性,也因此未能有深入的辯證,索拉舞蹈劇場對於全球化、資本主義邏輯下人們生存狀態的關注,還是頗令人期待,這個來自國境之南的創作勢力值得持續觀察。

註釋

1. 參考自節目單上註釋:本舞作開始舞者朗讀之文字,係節錄自香港作家西西於1986年創作之短篇小說《浮城誌異》。

2. 參考自王聖閎於伊通公園網路平台發表之專文<關鍵字: 徒勞>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633/1195

《歐西打街》

演出|索拉舞蹈空間
時間|2014/07/12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不是在生成(becoming)域外之民的邁步,昂揚的生命意志無法滲透進這些沉積百年的現代舞蹈莫可奈何的規訓與還原;這是投射一種域外之民的身體想像,再現資本與工業社會內的勞動的身體何其無奈與麻木。 (蔡欣洲)
7月
23
2014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