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說徒勞還是徒勞的述說? 《歐西打街》
7月
16
2014
歐西打街(索拉舞蹈空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30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看著索拉舞蹈空間2014年作品《歐西打街》的文宣上寫著「灰城.街角.話徒勞」,當下其實頗為興奮,相較於台灣當代舞蹈現況集中火力於找尋新的身體語彙、表演形式甚至跨界合作,索拉舞蹈劇場創作方向圍繞在「人」,探討全球化、資本主義邏輯下人們的存在狀態。

《歐西打街》在哪裡? 特約舞者王維銘於演出開始的一段口白,【1】即定位了歐西打街的位置「懸在空中的城市,既不上升,也不下沉」;「對於過往的一切,他們不曾追問,也許是習以為常,更可能是毫無知覺」、「微風吹過…搖晃」則為這個原文outsider alley的街道景致與人民習性畫出了輪廓,一個不上不下,不講求目標、計畫、效率的地方。

的確,創作者有意藉著看似零碎、散落、無一定邏輯的片段,暗喻不精準、無計畫性的人民樣態,譬如總是在露臺上逗留的中年男子隨意從上丟下垃圾(但最後還是被「精準」的清掃至一旁?)、刷到一半的白色油漆中途被改刷成灰色、原在曬衣的女子突然從剪影中擺弄性感姿態、以草帽半遮面的女子曖昧輕柔舞動肢體末梢彷彿有甚麼不能說的秘密、想坐在椅子上卻不斷癱軟徒勞的年輕男子、將三片吐司切成碎塊並強迫自己吞食的勞動女子等意象。而各段間的連接,幾乎總是由其他舞者以旁觀者(outsider)的窺視或漠視而帶進另一人的生命狀態,貼合了節目單所提及的「這裡的生活隨時被偶發的片段事件打斷而成為另一番景緻」。

然而,想進一步追問的是,該如何看待出現於當代視覺與行為藝術領域關鍵字「徒勞」對劇場身體所激發的想像;以及,創作者們(潘大謙與程曉嵐)從舞作的身體處理帶出了甚麼樣的思考與辯證?《歐西打街》的創作者們明顯從舞蹈脈絡著手回應「徒勞」關鍵字,舞作中出現可辨識且熟悉的肢體語彙是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式的身體運動方式,不以肌肉張力作為動力,而從身體結構本身的邏輯性作為動力出發。某段中,一位女舞者反覆操演一段舞句,到另外兩位女舞者依序進入,並重複同樣一段舞句,如此下來,似乎點出了歐西打街旁「拐個彎之後充滿活力的城市街景」,那個有目標、有計畫、有明確意向性的生活狀態。幾個舞句之後,出現了另一個相當不同身體樣態,舞者張忠安雖也以一種順從身體動力的方式運行著,卻不似前述三位女舞者的直接,但也不能說不精準,而是以擺盪、流動的方式在動作路徑中繞行、遊走,使得A點到B點的過程中,多了些許殘影與雜訊,最後卻總是會抵達動作完成處,所以「徒勞」其實不能被解釋成為無目的的行動。【2】直接與繞行,終究還是有其目的存在。也許這個短暫的身體思辨,正回應著藝術總監潘大謙於節目單中的提問「大街上忙碌的人群與歐西打街不上不下的人們,誰才是徒勞? 」可惜的是,如同歐西打街不講求計畫與目標性,這短暫的身體辯證還彷彿真的沒有目的與結果,曇花一現般的未能進一步延伸,消失於歐西打街人民生活的徒勞與繁瑣中。

儘管《歐西打街》的「徒勞」的確不太具目標與計劃性,也因此未能有深入的辯證,索拉舞蹈劇場對於全球化、資本主義邏輯下人們生存狀態的關注,還是頗令人期待,這個來自國境之南的創作勢力值得持續觀察。

註釋

1. 參考自節目單上註釋:本舞作開始舞者朗讀之文字,係節錄自香港作家西西於1986年創作之短篇小說《浮城誌異》。

2. 參考自王聖閎於伊通公園網路平台發表之專文<關鍵字: 徒勞>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633/1195

《歐西打街》

演出|索拉舞蹈空間
時間|2014/07/12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不是在生成(becoming)域外之民的邁步,昂揚的生命意志無法滲透進這些沉積百年的現代舞蹈莫可奈何的規訓與還原;這是投射一種域外之民的身體想像,再現資本與工業社會內的勞動的身體何其無奈與麻木。 (蔡欣洲)
7月
23
2014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