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與缺失),好久不見——《2022 TMAF大師巨星音樂會》
8月
18
2022
2022 TMAF大師巨星音樂會(TMAF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19次瀏覽

顏采騰


燈光暗下不久,林昭亮穩重地步上舞台致詞,觀眾席就爆出了熱烈的歡呼。之後,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們一個個現身:小提琴獨奏家諏訪內晶子(Akiko Suwanai)、柏林愛樂單簧管首席溫徹・富赫斯(Wenzel Fuchs)、皇家大會堂長笛首席艾蜜莉・貝儂(Emily Beynon)⋯⋯等。歷經二年多的疫情肆虐,親眼見到多位國外巨星齊聚舞台,簡直如夢一場。這是2022年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TMAF)的《大師巨星音樂會》,由星秀音樂節的十餘位師資輪番獻藝,光曲目長度便已超過九十分鐘,堪稱今夏國內最大音樂盛事之一。

音樂會開場由洛杉磯室內樂團小號首席大衛.瓦許本(David Washburn)及管風琴家劉信宏打頭陣,以兩首小號即興風琴曲《丹麥王子進行曲》和《小號志願軍》(trumpet voluntary)溫暖開場。瓦許本自信而輕鬆地用樂音填滿整個舞台,數次毫無失誤地飆上高音——好久沒有聽見這樣令人安心的小號獨奏了,這是屬於國外音樂會的懷念與悸動。

 

2022 TMAF大師巨星音樂會(TMAF 提供)


高超的技藝,不盡滿意的合奏

不過,放下激動與懷念的心情,《大師巨星音樂會》恐怕不是一場曲曲精湛、盡善盡美的音樂會。作為一場節慶音樂會(gala concert)類型的大雜燴演出,有兩件事值得留意:一、演出者多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節師資,今日所見的合奏組合皆是臨時湊成,默契想必不比專業的室內樂團體;二、基於音樂節的緊湊行程,以及音樂會本身的歡慶性質,排練時間也許不夠充沛。因此,除了自由度較高的獨奏或協奏曲以外,音樂家多未展現他們最好的狀態。

浦朗克《給鋼琴與管樂的六重奏》(Sextet for piano and winds, FP 100)大概是最明顯的例子。雖然五位管樂演奏家都有高超的技巧水平,但合奏起來卻十分生疏鬆散,也許是當晚表現最平淡的組合。以第三樂章為例,法國號幾個雄偉的獨奏段落,都因不靈活的合奏而受夾擠,無法讓音樂性舒展開來。這明顯不是音樂家們本身的能力限制(我們都曾在現場或線上聽過他們極精彩的樂團合奏),而是排練不足、契合度低落的結果。

 

2022 TMAF大師巨星音樂會(TMAF 提供)

此處也要提及鋼琴家児玉麻里(Mari Kodama)的表現。她歷來灌錄的貝多芬唱片雖有傑出成就,但這次鋼琴合作的表現卻很難讓人信服。以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岩石上的牧羊人》(Der Hirt auf dem Felsen, D. 965)來說,児玉麻里使用銳利且短促的觸鍵,音色時常在單簧管及聲樂家的合奏之間刺出,顯然融合度較差。此外,她與兩位演奏(唱)者缺乏聆聽與緊密互動,節拍我行我素,有時甚至限制了聲樂家的樂句。不過,在有限的空間下,仍可見單簧管家富赫斯之頂尖——他天衣無縫的音色銜接屢屢使人驚艷,演奏速度也始終緊扣鋼琴家,無愧他的柏林愛樂首席身份。女高音艾莉卡・拜科夫(Erika Baikoff)則適度地強調了《岩》一曲的花腔特質,較戲劇性地詮釋此曲;在令人不盡滿意的鋼琴伴奏下,中段末尾那句高昂的「[歌聲]以不可思議的力量,將心靈領往天堂」(Die Herzen es zum Himmel zieht / Mit wunderbarer Macht)仍然賺人熱淚。

 

2022 TMAF大師巨星音樂會(TMAF 提供)


迷人熟悉的身影、令人折服的演奏

要論當晚最迷人的身影,仍然是我們熟悉的諏訪內晶子。她在音樂會中曾二度亮相,第一次是與林昭亮齊演普羅科菲夫的《雙小提琴奏鳴曲》(Sonata for two violins, Op. 56),她堅實的低音音色、犀利且自信的高把位、乾淨流利的弓法,攻(主奏)守(伴奏)俱佳,把另一位原應相輔相成、主伴奏輪番交替的第二小提琴完全比了下去。第二次出場,則是與紐約愛樂低音提琴首席提莫西・柯布(Timothy Cobb)演奏玻特西尼的《大二重協奏曲》(Gran Duo Concertante),這是諏訪內晶子展現頂尖技巧的時刻。樂曲中不乏大量的雙音、上下快速分解和弦、大幅度跨弦等炫技樂段,她則用近乎完滿的信心與技巧全數達成,彷彿已不是樂曲挑戰著她,而是她華麗卻輕鬆地把玩著樂曲。所謂頂尖獨奏家的風範,或許即是如此。(當然,柯布神色自若的高音域炫技也使人折服。)

至於本次音樂節的核心人物林昭亮,雖然他的琴音依舊敦厚謙和,但犀利且自信的諏訪內晶子在前,他的琴風不免顯得黯淡。在壓軸曲目布拉姆斯《第二號弦樂五重奏》(String Quintet No.2, Op. 111)中,他擔任第一小提琴聲部,這本該是他的高光時刻。只是,和其他四位以雄壯洪亮為特色的弦樂家——特別是大提琴家洪本倫,他在第一樂章的磅礴獨奏令人驚艷——相比,林昭亮稍嫌溫吞了些;而且,在這首曲子中,有些段落特別需要第一小提琴突破重圍,以高張力的長音/大樂句從其他四聲部的大聲琶音或副旋律中亮出,這顯然也不是林昭亮最擅長的。淺見認為,這主要還是選曲上的誤失。

 

2022 TMAF大師巨星音樂會(TMAF 提供)

也許,面對這樣一場巨星雲集的音樂會,使我的內心期望過高了些,上述評判也多少有點吹毛求疵。但仔細想想,這也不過是我們在(與世界暢通交流的)前疫情時代的日常景象——國外的月亮不總是比較圓,音樂亦然。以這些國際演奏者的成敗為鏡,回頭省思國內的優勢與不足,在反覆的比對與自省中更認識自身,也是好事一樁。聆聽《大師巨星音樂會》這樣盛大的音樂會,意義也許在此。


《2022 TMAF大師巨星音樂會》

演出|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
時間|2022/08/09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
她那綿延溫暖的歌唱線條,串連著既清楚又充滿顏色的咬字。她用心鑽研出的文學底韻和多年嚴以律己所修鍊出的演唱技巧,透過今晚舒曼的音樂詮釋,完美展現。
5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