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刣死馬文才》,從劇名即可得知是以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為本所做的改編。開演前,劇團從劇照、宣傳色調到文案,都不停強調是「喜劇」,目的應該是為熟知老戲文本的觀眾先打一劑預防針,但也不禁使人好奇這千古傳唱的經典大悲劇,要如何用「喜劇」的方式演出來?
經典的戲曲文本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經歷千百年的代代傳唱。但換個角度看,故事本身是發生在千百年前不同的時空背景,而創作本身即是反映創作者的視角與價值觀,在物換星移後如實搬演不免顯得不合時宜。因此有些人強調「看傳統戲主要看演員表演,不須在意劇情」,但新進的觀眾並不見得買單。而即使現代創作者極力闡述主角的情懷,倘若現代觀眾已無相同的認知或情感經驗,觀看的時候也難免有隔靴搔癢之憾。
踏實的梁山伯,前衛的祝英台
經典的梁祝劇本圍繞梁山伯、祝英台以身殉情的愛情故事,而本劇劇本脫胎自王彥懿的得獎作品,再經許栢昂(本劇導演)、孫富叡與何媛溶三人改編而成。
身為現代人,編導許栢昂認為「殉情」以及人物處事模式,並不符合現代價值觀,因此用了「這個時代梁祝經典故事的正確打開方式」重新編寫:情節從馬文才之母哭墓展開,倒敘回尼山書院就讀時期——出身貧寒的梁山伯每日勤讀打工,祝英台爭取自由戀愛,而迷失自我的富二代馬文才其實有一顆善良的心,不忍破壞祝英台的浪漫想望,因此為他奔走勸說梁山伯。「樓臺會」成為眾人商議的會議場,大家來了一招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詐死計謀以求金蟬脫殼,「哭墓」是祝英台表演的個人秀,「化蝶」成為山伯英台脫身的障眼法,馬文才假死復生,圓滿喜劇收場。
《是誰刣死馬文才》的改編,透過重新整理梁山伯、祝英台的人物設定,帶入現代的人物思維,加入除了「愛情」之外的「生活」面向,試圖讓人格更立體,因此梁山伯除了「書呆子」的形象以外,還加入了因為出身貧寒而無比務實的性格,不憧憬浪漫愛情,以自己的努力追求未來人生。
祝英台女扮男裝上學,則表示思想前衛獨立自主。另外也利用馬俊/馬文才設計一人分裂的兩人格,指涉現代人性格中存在但甚至自己也不甚理解的內外矛盾,將馬文才原本放浪不羈的形象,套用進現代人普遍感到自我迷失的心理狀態,在一次一次的自我衝突與自我對話中,得到了自我和解,也透過對他人的表「情」,圓滿了自我接納。
口白唱詞流暢,喜劇節奏準確
雖然劇本在戲劇衝突的設計中,實有太過輕巧的部分(例如主角人物之間的情感衝突均淡化處理,又例如梁祝詐死和馬文才的假死都太輕易成功),末段收束也略顯瑣碎,而關注的議題面向太多,雖然用「愛」來概括,可惜沒有堆疊出足夠的議題份量感。改編經手三至四位編劇,使劇本的可表演性很高,且口白順暢、唱詞不倒字,甚至歌詞的韻腳使用都使人驚喜,想來是經歷了原創編劇、劇場編導、歌仔戲劇團的三方合力,讓問題意識落實成舞台語彙,轉化為歌仔戲表演,整體而言改編相當具完整性。
導演掌握了一心的風格與特質,把演員對手戲與群戲的喜劇節奏調整得很準確,讓演員的表現乾淨俐落且可圈可點。
一心雙小生孫詩詠、孫詩珮,分飾同一人的馬文才與馬俊不同人格。孫詩詠的馬文才用「三花小生」應工,表演紈褲子弟的口是心非,靈活而收放自如;孫詩珮的馬俊則以小生應工,但配合角色多帶了一些柔軟的質感,二人有許多自我衝突的對話,不僅親密且默契十足,攜手塑造了馬俊字文才這樣一個童稚、自我迷失但又不失善良的角色。以往較常演出編配角色的林冠妃,此次飾演名義上的男主角梁山伯,唱念作表穩健,將梁山伯呆卻務實的性格稱職地如實呈現。外聘的張孟逸在一心的團隊中雖然略顯異質感,但演出祝英台卻也顯得格外颯爽清新。
《是誰刣死馬文才》獲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11年傳統藝術開枝散葉計畫」,其徵選公告表示:「內容需以『傳統』為核心,故事題材可扣合現代議題、編導創意可融入現代手法、舞台設計可引入現代劇場技術,但其唱腔身段、偶技操作、口調音色、音樂設計等,須堅守傳統基礎、不悖離傳統為主。」
本劇以現代人格設定走過傳統情節,重新找尋了故事的可能性,也將歌仔戲外台表演的風格特色搬進劇場,形塑為現代舞台的表演樣貌。演員表演呈現了兼具現代與傳統藝術的美感,是一部適合現代觀眾觀賞的歌仔戲創意作品。進行了翻轉故事調性的嘗試之後,也許下一步我們便能接續思考,如何能夠創造經典故事更深刻的現代意義。
《是誰刣死馬文才》
演出|一心戲劇團
時間|2022/10/02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9樓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