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 VS. 曾經的《我(們)》
1月
31
2018
我(們)(林鼎泰 攝,張國韋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82次瀏覽
羅家偉(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研究生)

張可揚・張國韋雙舞作《我(們)》,此舞作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舞蹈研究所表演創作組,張可揚和張國韋的畢業製作,各別分為上下半場之形式演出,上半場為編舞者張可揚的《我們清醒,於是反抗世界的無窮反覆》;下半場為編舞者張國韋的《幸福的我們》之架構,並透過舞蹈劇場、雜技、街舞、演唱等跨領域藝術之結合。

從上半場編舞者張可揚的作品《我們清醒,於是反抗世界的無窮反覆》而言,在整個舞臺設計上,將翼幕和天幕架空,使視覺效果呈現出寫實感;而從右下舞臺的地面斜線延伸至左上舞臺,整條佈滿報紙的道路,意象的反映臺灣近五年的社會現象。舞者們在這條路上,抗拒的重複執行的過程,從弱勢族群到無意識的群體意識行為,外表看似團結的背後,內在卻是無限的迷惘與茫然(群體意識中的一位抗拒者,相較於臺灣當代無自我主見者之隨波逐流貌),編舞者透過燈光設計上,從右下舞臺的地上面光,投射出一位舞者在反覆群體意識下崛起的身影,龐大影子烙印在整個左上舞臺的水泥牆上,呈現出人類內在對權利的慾望與需求。

從舞蹈劇場的形式上,透過麥克風架組的文字宣言與意象呈現出槍枝,象徵權利,並勾起眾人對此的期待和慾望,反射出世俗的對於權力的自我慾望、生存和言論自由。在魁儡式的符號意象中(被操控下的無意識狀態),呈現出被操控的階級制度。而該作品則運用麥可傑克森的經典歌曲〈Heal the world〉,成功設法的反諷當代的社會現象,漠視人權。同時,畫龍點睛的鋼琴手,在左上舞臺點亮著希望之光,且視覺上的剛柔呼應間,使得衝突對比度大幅提升!

「做 = 坐」

從流動畫面構圖中,舞者紛紛獨立至舞臺的正中間,呼籲著對此世界感到抱歉、失望與感慨。在語彙中呼籲:螞蟻的群體意識;大象的鼻子高舉希望;老鷹展翅翱翔著夢想;飛蛾撲火,自焚後的本位英雄,皆象徵著改變這個世界有可能變得善良。

「那就繼續做下去吧!」

靜坐的無聲抗議,從個別到群體,爭取自我權益,抵制政治正確現象,並個別說出自己的身份地位,在重複動作的流動之中,與地上的報紙所反射的社會事件呼應,從有意識到無意識的自我催眠。日復一日的人生,半年又半年,到底世界可以有何改變?在彼此的牽絆之下,友情真正象徵的是框架?義氣?還是一昧的無法跳脫出社會世俗思想之中的意識形態?

從下半場編舞者張國韋《幸福的我們》的舞作而言,以低音大提琴的音樂劇場形式作為開端,在跨文化、跨領域藝術下的交織中,舞者們透過樂器演奏的頻率呼吸裡串流,並各別獨舞呈現出當代社會的霸凌現象,反射出霸凌者對社會世俗的慾望和渴望,將問題丟給觀者,「你真的快樂嗎?」在肢體限制上的殘缺後,那你還留下了什麼?

在燈光設計部分上,運用背光將畫面投射出舞者們的原貌的身線,搭配升降的遮幕,將光線的空間及時刻有所區隔,並在末端時的左下地光投射出一對男女舞者的情慾影像,細微巧思,意象清明。

進入中段部份則以舞蹈劇場之形式呈現,以有線麥克風在非語言和狀聲詞的重複執行下,情緒堆疊的在自我壓抑的內在世界中。然而,在平行時空下的情慾導火線,透過流動意象的排列組合:A→B→A→B→C後,舞者們便脫下表演服裝,象徵掙脫對這個社會世俗眼光定義而有所屈服,並且在現實社會中,不忘初衷。最後,舞者們的表演服裝懸吊在空中,象徵告別自己對社會世俗的定義後,在所有符號意義之中,皆在找尋一種屬於自己的寄託,空虛而有所回歸。

《我(們)》

演出|張可揚、張國韋
時間|2017/12/30 19:3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舞蹈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更重要的,透過空間變體來架構議題時空的同時,TAI身體劇場也以舞蹈肢體加以回應從日治以來不同殖民政體如何改變原住民族的(勞動)身體,更形辯證。
11月
23
2023
透過作品,我們可以在有距離的、安全的狀態下感受真實世界裡正在發生的事,藉由想像,讓人類能夠同理遠方的苦難。
11月
22
2023
在《波》的身體動態上,除保有雲門既有的太極導引骨盆啟動、武術內功的下盤穩固,亦加入了popping、機械舞等街舞的元素,整體動作姿態更為快速、流變,線條更加綿長,沒有收束的動作。
11月
13
2023
莊國鑫住民舞蹈劇場《∞-無限循環》的極簡韻律,其底蘊是由阿美族的精神性概念出發
11月
08
2023
蔡博丞在《深深》裡頭試圖找到一種虛無主義式的破壞,並且重新建立起一個浪漫主義的詩意空間,如同他在前導影片中提及的光、勇氣等名詞,使其反轉《浮花》水平面意象的世界觀,是一種帶有水性與浮力的蔡式深淵。
10月
31
2023
筆者認為《重》的編創動機,基本上就是要為《偽》對於觀眾的底線試探,進行收尾與收拾殘局的。
10月
31
2023
《波》是一種超現實的顯現,還是拉近了人與自然之間那無限的一釐米,創作者恐怕必須給我們一個結論,若否,我們與數位肉身的距離,便是永遠的九分之十,屬於這個時代難解的阿基里斯悖論也未可知。
10月
27
2023
不禁令人思索,當演出者的身體控制極為精確,能與劇場空間中具有傳播力量的少許元素產生足夠迴響之時,是否仍須為顧及某種戲劇性考量或情緒推動而附加無法忽視其敘事性的樂曲於背景之中?
10月
24
2023
《波》這個作品,有「舊」。祖母流傳下來的珠寶,彷彿重要時刻一定得現一現。雲門傳統在2023的五十週年或許超常發揮了,相對《霞》,《波》讓我微感保守。
10月
2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