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漫遊——廣藝劇場NO.6《與清醒夢》跨界劇場
11月
23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3次瀏覽

文/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醒著,還是夢囈,從舞台溢滿而出的煙霧,朦朧曖昧的氛圍,定錨作品中的「夢」字,並撐開了觀者與作品的距離感,重重迷霧中,觀眾從視覺進入作品的幻境。 

金屬撞擊的聲音斗然撞入耳朵,像是繃緊的弦突然斷裂了的瞬間,這樣的斷裂感,也體現在作品的架構中,獨舞、雙人、三人舞交錯出現,但段落之間並沒有明確敘事線牽繫,既各自獨立,也可依次比肩,這些塊狀般的碎片,僅是以管窺天,捕捉到的訊息總是片面不全,如此難以捉摸的特質,貼合夢的不真實感。半夢半醒間,是潛意識還是意識掌控鏡頭,決定眼前一幀幀的影像。依常理來說,演前須知會在演出前播放,主要用於提醒觀眾相關注意事項,音樂設計王榆鈞把握住了演前須知這個聲音元素,從正常播放到混音、疊加、變聲處理,從清晰到變形,讓聲音也是一層外衣,包覆肢體,包覆聽覺。

皮膚透過織品接透過頭髮這些不同的媒介接觸地板,會產生不同滑行、摩擦的質感,如同日常中穿上不同質料的衣服皮膚也會有不同的過激反應:刺痛、癢、起紅疹,甚至會靜電。這些媒材間差異的特性也在作品中隨處可見,鏡面球閃亮耀眼的光澤和大地色系布料的柔軟、質樸,這樣的差異除了人造物也延伸到身體質感。與雙人三人交錯出現的獨舞,彰顯了三位舞者的身體風景,楊雅鈞以地板為起點,在身體各處探索、玩味;廖錦婷身體姿態開展、弧線流勢與腕踝的小而碎的反差,身體的慣性反覆出現形成辨識舞者的符號,手語流暢的節奏感是無聲中的有聲;李尹櫻奔跑、跳躍,前滾翻揚起一陣風,罩衫因奔跑灌入空氣而鼓脹,雙手高舉時從寬大的袖口伸出的手掌好似新芽探頭。 

手指抓起衣角產生的線條,布料被動地拉扯出紋理,因為延展而帶點微微的張力,布料之下的身體動勢,覆蓋著的,看不見的,想像揉塑肉身。身體做為意識的載體,承裝了情緒、情感、記憶,勾連成為意識。人,身為個體,卻無時無刻都在接觸,他者也好、外界也好。楊雅鈞與廖錦婷互相穿衣脫衣,人會將自己的意識加諸於他人,反之,也會被加諸,無論是否出於自願。看似脫去也不過是另一個角度的穿上罷了。三位舞者扭成一綹髮束,與他人產生關係,親熟,交換彼此的鼻息,讓個體的意識黏結成群體,再將這些凝鍊成群體共識。 

《與清醒夢》回到舞蹈本身,讓身體只是身體,動著,或待著,呼吸啟動肌肉,意識觸發身體動勢,決定了外顯的樣貌,舞者展示身體素材,觀者以心裡感受或經驗,捕捉、擷取,將其排序組織,進而型塑自我的投射,淡淡的,朦朧的,放大感官的感受,憂傷與歡愉交叉著,一呼一吸之間都是痕跡,藉由觀看這些軌跡,眼前真實的存在,也並未給出明確的答案。結尾觀眾席亮起的藍色光瀑像極了將醒未醒時的黎明時刻,搭配抒情鋼琴曲,似夢,是夢?

 織品因為力量因為空氣填滿而膨脹,那麼是什麼填滿了人的意識?

《與清醒夢》

演出|李柏辰、趙佳琪、田孝慈、王榆鈞
時間|2022/10/23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9月
24
2024
人生如戲,信者得救。人可以被符號迷惑,但一個簡單的動作又可以令一切淪陷,強制排卵確實是宗教般瘋狂的行為。
9月
17
2024
他針對當代身體雕塑與城市風景的疊合與擴張,嘗試在物像與想像的透視中,以凝視手法來延展其作品有限性的通透之作。
9月
17
2024
主辦方與四位創作者的相互合作與調度,為平台找到了一種極具特色的策展方法。這不但使創作者本身能進行創作經驗的積累,更替主辦方蘊生了頗具辨識度的平台樣貌,承接過往不同單位的策展養分,進而開拓一條全新的大門與方向,將整場製作形塑出一種小型舞蹈節的流程與規模,使得四首作品能夠各自獨立之餘,也得以串聯成為一檔完整的製作演出。
9月
13
2024
回到作品本身,蘇品文身體所呈現的,正是此種複雜性,引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或許互有矛盾,互有岔出,卻又能走出另一條路。最重要的是——撇開層層論述不提——蘇品文的演出總讓人感受到某種細膩關照,關照所處環境,關照自身,也關照與之互動的周圍觀眾。
9月
11
2024
霎那間,觀者和舞者的界線被戳破,整個庭園在觀眾的或站或坐、舞者的漫步和靜止中形成一幅畫,我們又再次被融入作品之中,共同成為鬧市轉角的一幕風景。
9月
07
2024
如果我們期待在《惑》中看到更多,那迎面而來只有一股渾沌而無定向的氣團。但如果我們在《惑》中放下期待,遇見的將會是一股沉浸式的流浪與沉澱。從舞者黃立捷與鄭希玲精湛的雙人舞中,我們可以判斷《惑》之中仍舊有具傳統性、屹立不搖的主體所存在著。然而《惑》的本體並非在這些肉眼可見的純肢體身上,而是其身後的投影,以及那些被驅使的當代藝術/科技藝術。
8月
16
2024
什麼能是劉奕伶的parrhesia呢?這是發生在劇場裏的事,入場時刻還替觀眾備酒,迎賓,也是她將要be real之前,舒緩氣氛。她面對的是觀眾,有粉絲、朋友、同好、學生、老師、學者、劇評人或藝術機構各式人等,而她已勇於說出她的事了
8月
09
2024
這裡的故事也有其地域性,《毛利亞》是一個只屬於台灣排灣族來義部落的神祇的故事,生活在此地的人以及家屋,都是它的主角。觀眾只是跟隨其中,跟隨一路發現的石頭與腳印從而踏入遠古的故事,神話故事的真實性,使整個作品充滿生命力。此地的人/觀者以歌謠複誦表演者哼的歌,沒有一首歌是當地人不知道的,小自孩童哼唱的童謠、大自耆老長輩深入骨髓的曲調。每一個參與者要做的只是把自己讓位給演出,並讓時間繼續展開,只需浸潤其中。
8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