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漫遊——廣藝劇場NO.6《與清醒夢》跨界劇場
11月
23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8次瀏覽

文/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醒著,還是夢囈,從舞台溢滿而出的煙霧,朦朧曖昧的氛圍,定錨作品中的「夢」字,並撐開了觀者與作品的距離感,重重迷霧中,觀眾從視覺進入作品的幻境。 

金屬撞擊的聲音斗然撞入耳朵,像是繃緊的弦突然斷裂了的瞬間,這樣的斷裂感,也體現在作品的架構中,獨舞、雙人、三人舞交錯出現,但段落之間並沒有明確敘事線牽繫,既各自獨立,也可依次比肩,這些塊狀般的碎片,僅是以管窺天,捕捉到的訊息總是片面不全,如此難以捉摸的特質,貼合夢的不真實感。半夢半醒間,是潛意識還是意識掌控鏡頭,決定眼前一幀幀的影像。依常理來說,演前須知會在演出前播放,主要用於提醒觀眾相關注意事項,音樂設計王榆鈞把握住了演前須知這個聲音元素,從正常播放到混音、疊加、變聲處理,從清晰到變形,讓聲音也是一層外衣,包覆肢體,包覆聽覺。

皮膚透過織品接透過頭髮這些不同的媒介接觸地板,會產生不同滑行、摩擦的質感,如同日常中穿上不同質料的衣服皮膚也會有不同的過激反應:刺痛、癢、起紅疹,甚至會靜電。這些媒材間差異的特性也在作品中隨處可見,鏡面球閃亮耀眼的光澤和大地色系布料的柔軟、質樸,這樣的差異除了人造物也延伸到身體質感。與雙人三人交錯出現的獨舞,彰顯了三位舞者的身體風景,楊雅鈞以地板為起點,在身體各處探索、玩味;廖錦婷身體姿態開展、弧線流勢與腕踝的小而碎的反差,身體的慣性反覆出現形成辨識舞者的符號,手語流暢的節奏感是無聲中的有聲;李尹櫻奔跑、跳躍,前滾翻揚起一陣風,罩衫因奔跑灌入空氣而鼓脹,雙手高舉時從寬大的袖口伸出的手掌好似新芽探頭。 

手指抓起衣角產生的線條,布料被動地拉扯出紋理,因為延展而帶點微微的張力,布料之下的身體動勢,覆蓋著的,看不見的,想像揉塑肉身。身體做為意識的載體,承裝了情緒、情感、記憶,勾連成為意識。人,身為個體,卻無時無刻都在接觸,他者也好、外界也好。楊雅鈞與廖錦婷互相穿衣脫衣,人會將自己的意識加諸於他人,反之,也會被加諸,無論是否出於自願。看似脫去也不過是另一個角度的穿上罷了。三位舞者扭成一綹髮束,與他人產生關係,親熟,交換彼此的鼻息,讓個體的意識黏結成群體,再將這些凝鍊成群體共識。 

《與清醒夢》回到舞蹈本身,讓身體只是身體,動著,或待著,呼吸啟動肌肉,意識觸發身體動勢,決定了外顯的樣貌,舞者展示身體素材,觀者以心裡感受或經驗,捕捉、擷取,將其排序組織,進而型塑自我的投射,淡淡的,朦朧的,放大感官的感受,憂傷與歡愉交叉著,一呼一吸之間都是痕跡,藉由觀看這些軌跡,眼前真實的存在,也並未給出明確的答案。結尾觀眾席亮起的藍色光瀑像極了將醒未醒時的黎明時刻,搭配抒情鋼琴曲,似夢,是夢?

 織品因為力量因為空氣填滿而膨脹,那麼是什麼填滿了人的意識?

《與清醒夢》

演出|李柏辰、趙佳琪、田孝慈、王榆鈞
時間|2022/10/23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
全部大約三十餘分鐘的演出,已達特定場域的表演創作思維,不僅妥善使用了整宅公寓的走道,後半段的處理,更是連動了天橋上下的空間,為作品瞬間拉開了所在城市線地的景深
5月
14
2025
在舞作中有許多節奏上的空拍、舞蹈動作的靜止和舞台空間的留白,這種編排手法讓整個作品更富韻味,也為觀眾留下一片想像的空間。
5月
14
2025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