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與本質《悲・慾》
4月
20
2017
悲・慾(高雄市文化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196次瀏覽
車炎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法國編舞家奧利維耶‧杜伯瓦(Olivier Dubois)的創作《悲‧慾》,2012年在亞維儂藝術節首演,是杜伯瓦三部曲聯作《對於欺騙假象的批判性考察》(Étude critique pour un trompe-l'œil)之第三部作品。歷經五年巡迴,終於來到高雄與臺灣觀眾見面。舞臺上各式燈光、音響和十八位舞者,共同演繹視覺和聽覺長達九十分鐘不間斷的漸變和突變過程,看似簡單質樸、實則變化繁複的超高難度舞臺編排(包括保留閃光造成的視覺暫留到下一次閃光出現前的時間間隔),如此複雜精密的多層次細節,卻又交融為一,令人嘆為觀止。

舞作放在「批判性考察」如此嚴肅的大標題之下,彷彿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在觀賞時,莫忘深入思索在似假還真的外在表相之下一切事物的真義。就像在舞臺上那群裸體舞者,看似是這齣舞作最聳動、甚至可能被人視為嘩眾取寵的手段,但其實卻是作品之必然,更是呈現創作者意念之關鍵。

首先,從該劇之法文劇名tragédie思考,它的希臘字源tragoidia原意是指「山羊歌」──tragos(山羊)加上oide(頌歌),也就是向酒神獻祭禮時誦唱的頌歌,在西元前六世紀逐漸成為古希臘祭祀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慶典活動的一部份,並且在日後成為酒神節慶典的最高潮──古希臘悲劇(tragedy)誕生的源頭。在這個標題下,舞者全裸演出的原始、坦率、直接的形象,就和酒神本身象徵的遠古文明、以及酒神節的狂歡慶祝行為相聯結;他們的胴體不論是勻稱結實、或是福態豐腴,恰如米開蘭基羅俊美的酒神雕像(1497)或是法蘭德斯畫家魯本斯(Pieter Paul Rubens)肥碩的酒神形象(c.1640)再現。據此延伸,《悲‧慾》舞臺上出現狂歡場景(orgy)呼應在酒神影響之下顯示的狂亂迷情狀態,也就師出有名;人們為了遵守道德教條規範要求而用來遮掩身體的衣物,在《悲‧慾》的舞臺上自然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表演者所有動作的漸變程序,似乎也和古希臘酒神節的意象相連結。在酒精催化下,芸芸眾生從理性清晰的思維和日常自然行止,逐漸轉為狂亂失序,從輕微到嚴重,包括不自主地抽搐、痙攣,跌跌撞撞的不協調動作,這一系列笨拙扭曲的身形動態,逐漸轉為所有人跌倒在舞台地板上滾動、相互糾結疊壓。照理來說,陷入極致的狂亂狀態後,舞作勢將面臨毀滅崩散的終極命運,但全程用來支撐舞者肢體動作的唯一理性脈絡,是來自音響系統播放的一道道穩定卻強烈的電子脈衝。它就像是在狂亂失序的狄奧尼索斯世界裡,唯一能聯繫作品建造結構初始藍圖的阿波羅太陽神理性力量。「啪、啪⋯⋯」的聲音如此直接、強烈、原始、自然,有如象徵生命最原始力量的脈搏節奏,令人無法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悲‧慾》的電子樂音在此之上持續漸變,和所有其他的舞台元素共構形成極限主義(minimalism)的整體藝術作品。從旁觀之,這些舞台元素似乎還隱藏著老莊哲學「大巧若拙」以及易經曉諭的恆常變化為世界不變之理,但這是後話了。

《悲‧慾》將一般人步行這類「日常生活」的行為視為美學實踐的工具,如實反映人們反覆迂迴的生活路徑,散漫卻自成章法的步調,凸顯其中單調重複的時間特質。然而,看來如此稀鬆平常的表相,隱晦的慾望,卻還是若隱若現出現在上舞台(舞台後方)的簾幕後、電子脈衝訊號本身、舞者們同步互動的剎那、還有彼此相互對望的瞬間。只不過,愈是瘋狂歡愉的高潮,換來的是更巨大的落寞;曲終人散,正如一切人事時地物註定的悲劇結局。身而為人,如此苦澀滋味似乎永遠無解。

藝術的形式既是必要手段,同時也是困住所有人的困局。尤其是創作者往往當局者迷,他必須能在傳統表現形式上推翻傳統表現形式,最終還要能統一所有用來表現的形式,而最後這些形式的存在意義,皆是為了呈現創作的意念。個人深深認為這是藝術創作最困難、也是之所以成就藝術的最重要關鍵:一位創作者能藉古喻今,重新回歸表演藝術起源,並以當代新技術和新觀點重新處理舞臺元素,給予未來一個新的預言和方向。法國北方芭蕾舞團所完成的,還有編舞家奧利維耶‧杜伯瓦所做到的,令我由衷景仰。

《悲・慾》

演出|法國北方芭蕾舞團(Ballet du nord)
時間|2017/04/16 14: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身體成了服裝,成了語言,成了人類自我的載具,成了世界狀態的縮影,成了哲思辯證的場域,從秩序到失序,從死寂到重生,從文明到自然,脫離了日神阿波羅宰制,回到了酒神戴奧尼瑟斯的感召。(吳政翰)
4月
24
2017
這段強而有力又帶著狂傲性暗示的肢體符碼動作,瞬間將人類原始慾望揭開在大眾面前,它們不僅突破累積了將近五十分鐘的規律步伐所帶來的厭煩僵局,更從發自性靈內在的原始衝動,顛覆解放那令人無法喘息的社會殖民!(石志如)
4月
24
2017
赤裸著身體的男女呈四列趴在地上做性愛意象的動作,力與美的交錯足以耗盡體力,沒有空間上的移動使力量更集中,不會只覺得在講性行為而是他們的身體正經歷這麼大的力量,而這個力量來自每一個人的體內。(蔡怡安)
4月
22
2017
舞者的裸體展露的不只是身體的肌理,更是知覺的探索,在每一次與其他舞者的互動與共振中,確認自身的存在,摒除雜念,以最精準的舞步,最坦率的態勢,為觀眾帶來一場豐厚的心靈饗宴。(陳祈知)
4月
21
2017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