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搭創意市集與流動夜市的民間文藝風味《321小戲節》
12月
19
2016
莎士B亞 (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33次瀏覽
吳思鋒(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有吃有喝有東西買的藝宵合作社、以四組參演團體與前兩屆小戲節為內容的展覽、加上以「莎士比亞的日式花園」為主題,混搭莎劇與日式官舍群,靈活運用場域特性的四齣戲;《去他的森林》(末路小花)、《終章之後》(阿伯樂)、《莎士B亞》(影響)、《悲劇的靜止》(耳邊風),邁入第三屆的《321巷小戲節》,彷如一個流動夜市,或者就是台南蓬勃發展老屋欣力、懷舊文創以來,造訪的旅人總能在巷弄間遇見驚喜,這樣的台南的縮影。

做為古都的府城,運用歷史空間做為展演場域的戲劇節,很容易就使創作者浸染了歷史的氣息,在台灣現代劇場的舞台上,台南的創作者們早在臺南藝術節藉「城市舞台」鼓動演出結合歷史環境之前,就已展開諸多類似的創作。《321巷小戲節》則是把進駐團隊一起拉進來擺攤,各有特色的攤車與產品,把整個場域營造得十分熱鬧、好客,發泛著一種既庶民又典雅,看似違和卻能並存的懷舊文化情調,甚至是一種品味。

這種情調用味道來形容,該說是甜而不膩罷。即便離開小戲節的場域,環視台南的戲劇、舞蹈創作,亦不乏相似的例子。意思是,反映在台南的創作者們面對歷史題材、歷史空間的層面上,創作者們通常不是將歷史做為主題,而是使用它的情節與人物,稍作改造,改造是為了說一個更有趣的故事,亦習於加入歌、舞元素,往往先構想著怎麼造出一個人物、情節與主題結構緊密、具備完整起承轉合的文本,翻轉歷史的意圖及表達嚴肅的思想,則置於次要。面對歷史空間,則多是將空間當做背景,物理性地進行豐富的場面調度,較不是回返空間的歷史,進行歷史性的爬梳與翻轉,選景與借景先於翻轉景觀。

就這一屆321巷小戲節來看,《去他的森林》盡可能地運用了台南人戲花園裡裡外外,三組演出散焦各處,除了頭與尾必須集合之外,觀眾在整個過程中可自由走動、選擇。回頭看進場前發放的地圖、耳機,以及必須縮身擠過一顆靠住磚牆的兩層樓高的白色大球,其實與進入這座森林,在這座森林進行探險沒有那麼緊密的關係,但這些元素無疑強化了觀眾進入這則探險故事的氣氛,與森林的情調。《終章之後》是唯一僅利用屋內空間的作品,整場有說有唱,詩人與女弟子之間的對話,倒不如說就是一則關於故事如何說得完整的故事,鬼魂與現世,虛構與真實不斷交錯,繞到莎士比亞背面回擊正典。

《莎士B亞》引我們坐在房舍後院,掛在木構房舍上的招牌寫著「老屋」、「文創」,盧志杰的台語劇本與說學逗唱的本領,讓人領會到台語豐富的節奏感,席間笑聲不斷,民間故事與庶民文化透過他與陳芷蕾的口中,又活了過來。這類的演出擺在這一屆小戲節,再適合不過。《莎士B亞》也指向九零年之初的台南現代劇場舞台上,華燈劇團的蔡明毅(蔡阿炮)做過《台語相聲》,結合方言、答嘴鼓與劇場舞台,將北平話的相聲翻轉為具有答嘴鼓、庶民與俚俗風味的在地表演。

《悲劇的靜止》是唯一不甜的例外,但這齣戲的創作者也與台南無地緣關係。血與血紅的視覺,在巷弄外圍漆黑的空地格外顯眼,血連貫(拆解)著一齣又一齣的莎翁悲劇,勾引出一個又一個性、愛與死的慾望景觀,所有表演者、觀眾乃至燈光,都是這個不斷流動的現場的一份子,光線、沙地、流動的人與碎場景,所有人恍如置身案發現場,真相則藏匿在最後燈光照向的密林,一處什麼也沒說卻隱隱騷動的景觀。

四組創作者各自機巧地將《李爾王》 、《羅密歐與茱麗葉》、《奧賽羅》、《馬克白》等莎翁劇作拆解重組,還有一個被拆的,是321巷的外牆。經友人提醒,我才發覺與前年走入首屆321小戲節,感受不同的原因不是在於這次的321巷變成一個結合進駐團體出來擺攤、表演的流動夜市,前年則是在點與點之間的移動加入了導覽;而是外牆被拆了,還多了一組突兀的白色骨架家屋做為入口意象。

兩晚觀後,返北車上,重新回想消失的牆,回想畫蛇添足的入口意象,回想兩晚的四齣戲;《去他的森林》(末路小花)、《終章之後》(阿伯樂)、《莎士B亞》(影響)、《悲劇的靜止》(耳邊風),回想「藝宵合作社」眾家設計製作的攤車與產品,回想年輕學生為花三十元買一齣莎劇五分鐘版的觀眾,使盡渾身解數、汗流浹背的模樣,回想四組參演團體與兩屆321巷小戲節做為內容的展覽,回想曾讀到黃孫權寫下:「......藝術化了的地方變成資本主義更新的最後階段,這次不僅用是推土機而已,而是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合約,市民變成消費者或觀看者或創作者。空間於是變成指令的意義,專案的俘虜,每個人都找到角色,並且樂見之中的衝突;因為每每在各種衝突中,他們會重建政治正確的觀點,伸張團體正義,產生論述與行動,以便走的與新形式的資本主義更恆久些。」(〈三階段打造品牌地景密技〉,《今藝術》208期,2010年1月)

之前,日式官舍群與外面的世界隔著磚牆,賦予了321巷一種靜謐,一種隱密,內與外不同的建築風格,相對襯托出321巷特有的空間感。現在,門戶洞開,主事者樂於製造一種就是要你進來消費的空間視覺。戲外,如此的景觀改造是源於開放團隊進駐之外的官辦計畫。戲裡,場內,所謂的甜而不膩,其實也可能是一種在劇場與社會的協商空間中的自覺與知性,一種張力時空中所生產的動力,就像策展人李維睦說,他婉拒了聚落外想進來擺攤的人,就像《莎士B亞》把空間搞成老屋文創咖啡館的場景,卻又上演著俚俗且庶民的落台語。甜而不膩的張力,也像是在小戲節這兩周的321巷藝術聚落,混搭了創意市集與流動夜市兩種風格,看似被定型了,卻又並非如此。

《321小戲節》

演出|末路小花劇團、阿伯樂戲工場、影響.新劇場、耳邊風工作站
時間|2016/12/3-4 19:30、20:30
地點|台南321巷藝術聚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男演員跳躍於不同的角色,試圖抓住莎翁擅於「說故事」的精髓並結合在地方言,效仿他精於「偷」故事的技巧,自生活中發現、攫取且注入新的生命。(邱書凱)
12月
08
2016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