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由側台漫延至前台的活戲張力《斬,楊家將》
10月
12
2021
斬,楊家將(劉祐誠攝影、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550次瀏覽

文 劉祐誠(專案評論人 )

筆者曾於9月22日對陳美雲歌劇團《販馬記》進行評論後,得到陳美雲歌劇團的回應;而劇團於臉書粉絲頁提前公告,他們將在四天後該團的下次演出地點「做大」——擴大演出規模,並把該日的劇目及演出人員先向觀眾告知。【1】對於經常欣賞外台戲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方式並不常見。外台戲的演出團隊,通常都是於當日扮仙戲結束後才會公布當日的劇目,部分劇團甚至還會分兩個時間公佈日夜場演出劇目。這樣的做法其中一個比較常見的原因是,劇團負責人會在當日依照準備演出的演員(偶爾劇團編制內的演員有事無法演出,會調派他團演員前來支援),才能安排適合劇目及各角色人選。陳美雲歌劇團提前公告演出資訊的宣傳手法,不僅代表該日的演出人員已大致擬定,同時為了讓觀眾感受到該團的擴大演出心意,《斬,楊家將》應該也不是該團近期眾多固定演出的劇目之一。

對比於《販馬記》,《斬,楊家將》的敘事情節相對簡單。其從文臣馬世榮被人告知戍守邊疆的叔父戰死沙場的消息開始,得到消息的馬士榮趕緊進殿向皇帝稟告,皇帝於是派請楊文廣前來商議並委由他作為部隊元帥。正當眾人討論部隊先鋒官一職,馬世榮自薦請求皇帝讓他擔任此職位,此時恰逢戰事告捷的佘開山回朝,當他聽聞文臣馬世容準備擔任武職,不服這項命令的佘開山要求馬氏與他在校場比試,最終由佘開山獲勝。有意敗於佘開山的馬世榮,在戰場上連連得勝,甚至還救下佘開山引得佘開山格外的豔羨。於是佘開山設計將馬世榮推落山崖,再與敵方將領協商,請他提筆寫下馬世榮的降書,待部隊取得勝利後,佘開山與眾人回朝慶功。得到勝利的佘開山,與他的表哥楊文廣一同來至楊府向佘太君稟告好消息,心懷不滿的馬世榮來至宴席,直接向佘開山索命。另一方面,鬼魂馬世榮先向自己妻兒說明自己已被人殺害,請他儘速逃命,並尋求報仇時機。馬氏妻在逃亡路上巧遇包拯底下的五鼠捕快,五位武林好手聽聞楊家這件事氣憤難耐,眾人隨即殺入楊家,與楊家人等一拼高下。諸多打鬧聲響驚動佘太君,於是在她的調停下才知到是佘開山的專斷,最後在佘太君的擔保下,馬氏妻在楊府得到餘生的生活保障,此日日戲的演出在此結束。

外台戲的演出,能在相當短的時間內推出新的劇目,是由於每個演出作品能拆解多段演出段落。許多相異的劇目,卻可能有相似的演出段落,演員嘗試新劇目時,便能借鑒昔時曾上演過的表演段落稍加修改。以做活戲方式呈現劇作,演出內容品質端賴每個劇團的演員們,是否想要在既定的表演段落,發想新的表演特點。《斬,楊家將》的表演內容,由於包含佘開山與馬世榮在校場的比試、宋朝與邊境國家對戰,或是楊家眾人與五鼠捕快的打鬥,數段的大段落武打套式動作相當精彩,另外還能在演出過程中不斷地見到演職人員的緊張情緒,增加另種觀賞趣味。

《斬,楊家將》並非陳美雲歌劇團近期經常演出的劇目,劇團的眾人自然對演出內容相對不熟悉,加上當日有許多個武打段落,許多演員在舞台上套招時都會互相出聲相互提醒,接下來要呈現那套武打段落。另一方面,該日狹小的舞台,為了要讓武打段落能順利進行,劇團人員也經常要在舞台右側(下台口)確認道具的擺設位置,並依照劇情的推移,提醒即將上場的演員。經筆者向劇團詢問,該日飾演佘開山的李月卿同時是此戲的講戲人。每當李月卿不用上台時,她也都會在側台注意演出是否順利,甚至在劇末較為複雜的走位,他還會趕緊走到舞台上,教導演員場上的走位,再趁勢快速走下舞台。

這樣以戲養戲方式呈現一部作品,縱使演員的臨場反應各個都相當好,總還是會出現失誤的情形。例如,當皇帝向楊文廣(孫詩詠飾)詢問該由誰當先鋒官?與楊文廣同坐在金鑾殿上的馬世榮(馮鈺瑛飾),以為楊文廣已說畢,於是他立刻站起準備向皇帝回話。此時的孫詩詠還有一段話未向皇帝說明,但是她看見馮鈺瑛站起,隨即他趕緊加快說明的速度。同時,馮鈺瑛也選擇繼續站立在台上,以免觀眾發覺異樣。儘管演員在場上的互動會出現些失誤,透過演員各自的發想角色人物形象展示,則是活戲其中一項讓觀眾喜愛的原因。以下筆者以該戲應該最熟悉劇情的講戲人李月卿為例,李月卿(飾佘開山)為了要表現武將佘開山的囂張氣度,不同於生行馬世榮的規矩,她選擇讓自己在走路時都向後微挺自己的身軀,並且每次出場前都會以「唉呀呀呀」為口頭禪,同時每次講完話還會再拍腹、比大拇指等動作,讓觀眾加深佘開山的跋扈形象。該日由於松江市場舉行普度,歌仔戲演員聲音與普度科儀的道士念誦聲會相互干擾,但是藉由演員一些細膩的動作,縱使無法完整天聽見口白及演員的唱詞,筆者仍夠清楚理解劇情走向及對角色產生共鳴。

觀眾喜愛做活戲的原因有很多種原因,包括演員展現風格多變的唱功,或是驚艷觀眾視覺感官的奇巧機關,甚至是演員能夠即時的與台下觀眾進行有趣的互動,這些都可能是一部活戲演出得到觀眾喜愛的成因。此部《斬,楊家將》展現做活戲的活力,是相對於劇場內的演出作品,除了能讓觀眾欣賞演出內容時,也能同步見到工作人員的緊張準備過程。另一方面,透過演職人員間緊張情緒搭配劇情的緊湊節奏,再加上演員們不願意在舞台上呈現隨便態度,最後造就一齣精采的演出。

註釋

1、可參考陳美雲歌劇團臉書粉絲專頁於9月23日與24日的貼文,網址:https://reurl.cc/kLal9b、https://reurl.cc/Yj08mx

《斬,楊家將》

演出|陳美雲歌劇團
時間|2021/09/26 15:20
地點|松錦一號公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
整體而言,本劇仍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改編,不但貼近傳統歌仔戲的大眾口味,也為本土劇團示範將來跨國合製、或深化表演語境的可行路徑。
6月
12
2025
或許因為有《鏢客》珠玉在前,才顯得《錦衣》略為遜色。然而以豫劇團創團七十年的歷程而言,《錦衣》與《鏢客》開啟了文戲以外的另一條新路徑,以共同宇宙建構了架空的武俠世界,各式武器的運用也相當多樣化、別開生面。
6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