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視情慾,一本自然《曼珠沙華》
6月
30
2014
曼珠沙華(楊儒強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6次瀏覽
黃心怡(台大戲研所碩士生)

情慾,一直是新生代創作者們關注的主題。它切身,它敏感,它無處不在;一開始認識它,便很難轉過頭去忽視它的存在,它如同氣息居住於每一個人的血脈。然而在國內的社會氛圍中,它還不是一個可以被大眾等閒視之的主題。情慾,觀眾又愛又恨,我們好奇,又怕作品裡頭沒有真心,畢竟情慾太容易被賣弄,太容易譁眾取寵;而這對創作者來說又是太強的誘惑,於是許多作品打著探索情慾的旗號,卻只是隔靴搔癢,過不了癮之外,裡頭不誠實的成分更令人倒胃。

然而,這個製作並不努力討好,這點彌足珍貴。包括能演會唱的表演者,精緻的音樂,化入其中的崑曲與文學底細,都很容易在宣傳或創作中,成了賣弄之便。但我看見的,是有人老老實實地把關心的、在乎的事擺放在觀眾面前,正是這樣的不卑不亢,打動了觀眾。創作者並未讓同志情愫、師生戀這樣的主題流於憐憫、獵奇,甚至消費。他只是說了一個故事,如此而已。我盼望能有更多這樣不動聲色卻一刀切進心口的作品,沒有噱頭,沒有多餘的包裝,回到情慾本身,翻覆良久,出雲入雨,終於潮汐。正如劇中所說,「情色之事,本來無主」,本句輕描淡寫地淌出了創作者的價值觀,並非誰占了上風,誰投了降,也不是性別的高下;在慾望裡,本來就沒有高下,若有,也是不停流動的攻/受、主/僕、上/下之分,看似低下者實則引導,表面掌權者私下逐流,如劇中女高中生雅雅和家教老師的片段,就是情慾裡隨時翻轉流動著權力關係的最好證明。劇本結構清楚,意圖明確,是本劇得以穩紮穩打往上經營的第一步,而其中藉著彼岸花傳說與《牡丹亭》的文字穿古越今,別出心裁,例如少女雅雅的性慾啓蒙,居然是戲曲《牡丹亭》裡的另一位少女杜麗娘,她們直視欲望,不再怕羞,我們先是驚喜,而後理解,再發現自己亦在其間。

本劇運用了崑曲與流行音樂的剪裁,名之音樂劇場,恰如其分。融合了文場、梆子鼓與木吉他,加上伶人輕鬆卻豐沛的歌聲,自自然然地擺在一起,就這樣理所當然,毫無扞格。最近許多以音樂入戲的作品,雖然旋律悅耳,但也只是悅耳而已;有的是歌詞詰屈難懂,有的是旋律過耳即忘,有的是演員重唱功過於角色,導致在台上各開各的個人演唱會。《曼珠沙華》的音樂,是由情出發,從意而生,加上是於小劇場的四面舞台上發生,觀眾得以直擊演員的不保留。伶人的情感絲線在台上織就,而音樂,正是引線的那枚銀針,伴著,刺入觀眾的皮膚,直達心房。

劇中並運用了現代舞,以寫意的方式演繹愛慾,以及彼岸花傳說。然而,在較寫意的段落當中並未看到燈光的配合變化,而段落與段落之間的暗場也讓節奏斷了開來,稍微可惜。這個劇本裡有多段長獨白,於四面台上處理,尤為困難。這些獨白中,並不是每一段都能被好好聽清楚,像舅舅對往日情人的告白,台上同時有三個演員,又搭在音樂的高潮上,焦點不夠清楚,觀眾的注意力也難免模糊。

無論如何,這群年輕的創作者帶給我們的是極寶貴的真誠與信任。身為觀眾,理解力被創作者信任,是欣喜的:他們相信我們也擁有自己說不出的情感,等待著被說出,並且夠聰慧、夠敏感、夠脆弱,能夠體會。創作者並未降格以對,並未把我們當成笨蛋。我盼望能看見更多這樣誠摯的劇本與演出,因為面對情慾與那些我們視為過於敏感的話題,我們需要這樣的不害羞,我們需要這樣勇敢的無恥,然後,才會在其中找到自由。

《曼珠沙華》

演出|楊儒強X周芳聿
時間|2014/06/22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