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視情慾,一本自然《曼珠沙華》
6月
30
2014
曼珠沙華(楊儒強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61次瀏覽
黃心怡(台大戲研所碩士生)

情慾,一直是新生代創作者們關注的主題。它切身,它敏感,它無處不在;一開始認識它,便很難轉過頭去忽視它的存在,它如同氣息居住於每一個人的血脈。然而在國內的社會氛圍中,它還不是一個可以被大眾等閒視之的主題。情慾,觀眾又愛又恨,我們好奇,又怕作品裡頭沒有真心,畢竟情慾太容易被賣弄,太容易譁眾取寵;而這對創作者來說又是太強的誘惑,於是許多作品打著探索情慾的旗號,卻只是隔靴搔癢,過不了癮之外,裡頭不誠實的成分更令人倒胃。

然而,這個製作並不努力討好,這點彌足珍貴。包括能演會唱的表演者,精緻的音樂,化入其中的崑曲與文學底細,都很容易在宣傳或創作中,成了賣弄之便。但我看見的,是有人老老實實地把關心的、在乎的事擺放在觀眾面前,正是這樣的不卑不亢,打動了觀眾。創作者並未讓同志情愫、師生戀這樣的主題流於憐憫、獵奇,甚至消費。他只是說了一個故事,如此而已。我盼望能有更多這樣不動聲色卻一刀切進心口的作品,沒有噱頭,沒有多餘的包裝,回到情慾本身,翻覆良久,出雲入雨,終於潮汐。正如劇中所說,「情色之事,本來無主」,本句輕描淡寫地淌出了創作者的價值觀,並非誰占了上風,誰投了降,也不是性別的高下;在慾望裡,本來就沒有高下,若有,也是不停流動的攻/受、主/僕、上/下之分,看似低下者實則引導,表面掌權者私下逐流,如劇中女高中生雅雅和家教老師的片段,就是情慾裡隨時翻轉流動著權力關係的最好證明。劇本結構清楚,意圖明確,是本劇得以穩紮穩打往上經營的第一步,而其中藉著彼岸花傳說與《牡丹亭》的文字穿古越今,別出心裁,例如少女雅雅的性慾啓蒙,居然是戲曲《牡丹亭》裡的另一位少女杜麗娘,她們直視欲望,不再怕羞,我們先是驚喜,而後理解,再發現自己亦在其間。

本劇運用了崑曲與流行音樂的剪裁,名之音樂劇場,恰如其分。融合了文場、梆子鼓與木吉他,加上伶人輕鬆卻豐沛的歌聲,自自然然地擺在一起,就這樣理所當然,毫無扞格。最近許多以音樂入戲的作品,雖然旋律悅耳,但也只是悅耳而已;有的是歌詞詰屈難懂,有的是旋律過耳即忘,有的是演員重唱功過於角色,導致在台上各開各的個人演唱會。《曼珠沙華》的音樂,是由情出發,從意而生,加上是於小劇場的四面舞台上發生,觀眾得以直擊演員的不保留。伶人的情感絲線在台上織就,而音樂,正是引線的那枚銀針,伴著,刺入觀眾的皮膚,直達心房。

劇中並運用了現代舞,以寫意的方式演繹愛慾,以及彼岸花傳說。然而,在較寫意的段落當中並未看到燈光的配合變化,而段落與段落之間的暗場也讓節奏斷了開來,稍微可惜。這個劇本裡有多段長獨白,於四面台上處理,尤為困難。這些獨白中,並不是每一段都能被好好聽清楚,像舅舅對往日情人的告白,台上同時有三個演員,又搭在音樂的高潮上,焦點不夠清楚,觀眾的注意力也難免模糊。

無論如何,這群年輕的創作者帶給我們的是極寶貴的真誠與信任。身為觀眾,理解力被創作者信任,是欣喜的:他們相信我們也擁有自己說不出的情感,等待著被說出,並且夠聰慧、夠敏感、夠脆弱,能夠體會。創作者並未降格以對,並未把我們當成笨蛋。我盼望能看見更多這樣誠摯的劇本與演出,因為面對情慾與那些我們視為過於敏感的話題,我們需要這樣的不害羞,我們需要這樣勇敢的無恥,然後,才會在其中找到自由。

《曼珠沙華》

演出|楊儒強X周芳聿
時間|2014/06/22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