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境與虛擬的溫度 《病號》
4月
25
2018
病號(唐健哲 攝,動見体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6次瀏覽
范姜泰基(表演藝術工作者)

踏進劇場,迎面而來的是一大面位於左側的布景牆,如城垛般的頂端由左至右漸次降低高度,而牆面錯落設計若干穿透的四方窗格,讓牆內/外開始有了微妙的想像……

《病號》所關注的核心議題,是真實與網路世界的連結(或衝突),牆內的舞台,恰如戲劇詮釋的虛擬世界,看是沉靜的一方空間,當舞台燈亮起的那一刻,反而成為眾所矚目的結界領域,台下的你與我即使比鄰而坐,兩人距離何止天涯。

中文劇名《病號》一詞根據節目單說明,是製作團隊經過多次討論,從《NG城市》、《無名城市》、《聖人無名》,最後才拍板定案,出自專門形容在網路上用以發洩負面情緒的帳號。相較於英文劇名《The Unnamed》清楚揭示虛擬空間的匿名性,「病號」一詞更多了一層立場辯證的意涵。

所謂病者,乃是相對於正常的心/生理狀態而言,也是由多數來定義少數的行為,但在席捲全球的網路風潮下,究竟何種行為溫度才屬於正常?

在第一幕震撼性的開場中,眾人時而失速狂飆,時而如屍速列車一般,以現實世界不存在的扭曲肢體,追逐、騷擾單一目標,雖然沒有齊一的口令,但網路獵巫行動卻在狂暴與停頓間進退有據,彷如隱形指揮下帶有詭異的規律。在不斷走升的狂熱中,突然有一人定身直立,與周圍的氣氛格格不入。對此,是盲目從眾者為病號,抑或是自詡清流者才應該是被定義的對象?

貫穿全劇的氣球道具,則是另一個極具巧思的象徵符碼。線上的同溫層可以按讚、可以+1,甚至可以無限吹捧,如績優股不斷追高股價,這樣的鍵盤行動拉抬、拯救(劇中用語)個體於無形,就像氣球可以扶助一個弱勢者,讓他重新感受到生命的喜悅。

而氣球的荒謬性或許在於「一個一百,兩個五十」的顯性趣味中,更直指核心的潛在意義,當如台詞中所說「愈吹愈大之後,一旦破滅,才發現原來裡面只是一團汙濁的氣體」。氣球如此,虛擬的世界何嘗不是?

電腦科技的運用日新月異,網路亂象、科技犯罪也隨之推陳出新,線上世界的脈動反而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在這個「第二社會」中,狂熱或獵巫行動永遠不缺,但就如最後一幕的隱喻,在依舊的奔跑與衝撞中,間或出現「人」的互動,不管是擁抱或是爭執,即使稀少,但這無疑會是人際關係中永恆而必須的溫度。

《病號》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8/04/21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支線偶爾相交,無論他們的真實身份為何,於網路中都是只會出一張嘴的鄉民爾爾。創作者對於網路諷刺的意圖非常明顯,可是整體看下來都像是隔靴搔癢。(郝妮爾)
4月
27
2018
在「寫實表演」片段裡碎裂不成文的宛如歌隊的發言,既然能在觀眾席中震盪出些微鼓譟、騷動甚至一片捧腹的漣漪,那麼寫實跟表演、道德與戲謔、現實與虛擬甚至戲裡與戲外的界線之滲透交融也就不證自明。(曾士銘)
4月
24
2018
這些身體成為去脈絡的存在,除了角色關係之外,仿若數位科技的寄生蟲,不帶、亦讀不出多餘訊息。因此,一百分鐘的展演似乎充滿行動,卻也什麼都沒有說,語言的機鋒,冷笑話似乎是最大亮點。(王威智)
4月
17
2018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