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境與虛擬的溫度 《病號》
4月
25
2018
病號(唐健哲 攝,動見体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2次瀏覽
范姜泰基(表演藝術工作者)

踏進劇場,迎面而來的是一大面位於左側的布景牆,如城垛般的頂端由左至右漸次降低高度,而牆面錯落設計若干穿透的四方窗格,讓牆內/外開始有了微妙的想像……

《病號》所關注的核心議題,是真實與網路世界的連結(或衝突),牆內的舞台,恰如戲劇詮釋的虛擬世界,看是沉靜的一方空間,當舞台燈亮起的那一刻,反而成為眾所矚目的結界領域,台下的你與我即使比鄰而坐,兩人距離何止天涯。

中文劇名《病號》一詞根據節目單說明,是製作團隊經過多次討論,從《NG城市》、《無名城市》、《聖人無名》,最後才拍板定案,出自專門形容在網路上用以發洩負面情緒的帳號。相較於英文劇名《The Unnamed》清楚揭示虛擬空間的匿名性,「病號」一詞更多了一層立場辯證的意涵。

所謂病者,乃是相對於正常的心/生理狀態而言,也是由多數來定義少數的行為,但在席捲全球的網路風潮下,究竟何種行為溫度才屬於正常?

在第一幕震撼性的開場中,眾人時而失速狂飆,時而如屍速列車一般,以現實世界不存在的扭曲肢體,追逐、騷擾單一目標,雖然沒有齊一的口令,但網路獵巫行動卻在狂暴與停頓間進退有據,彷如隱形指揮下帶有詭異的規律。在不斷走升的狂熱中,突然有一人定身直立,與周圍的氣氛格格不入。對此,是盲目從眾者為病號,抑或是自詡清流者才應該是被定義的對象?

貫穿全劇的氣球道具,則是另一個極具巧思的象徵符碼。線上的同溫層可以按讚、可以+1,甚至可以無限吹捧,如績優股不斷追高股價,這樣的鍵盤行動拉抬、拯救(劇中用語)個體於無形,就像氣球可以扶助一個弱勢者,讓他重新感受到生命的喜悅。

而氣球的荒謬性或許在於「一個一百,兩個五十」的顯性趣味中,更直指核心的潛在意義,當如台詞中所說「愈吹愈大之後,一旦破滅,才發現原來裡面只是一團汙濁的氣體」。氣球如此,虛擬的世界何嘗不是?

電腦科技的運用日新月異,網路亂象、科技犯罪也隨之推陳出新,線上世界的脈動反而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在這個「第二社會」中,狂熱或獵巫行動永遠不缺,但就如最後一幕的隱喻,在依舊的奔跑與衝撞中,間或出現「人」的互動,不管是擁抱或是爭執,即使稀少,但這無疑會是人際關係中永恆而必須的溫度。

《病號》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8/04/21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支線偶爾相交,無論他們的真實身份為何,於網路中都是只會出一張嘴的鄉民爾爾。創作者對於網路諷刺的意圖非常明顯,可是整體看下來都像是隔靴搔癢。(郝妮爾)
4月
27
2018
在「寫實表演」片段裡碎裂不成文的宛如歌隊的發言,既然能在觀眾席中震盪出些微鼓譟、騷動甚至一片捧腹的漣漪,那麼寫實跟表演、道德與戲謔、現實與虛擬甚至戲裡與戲外的界線之滲透交融也就不證自明。(曾士銘)
4月
24
2018
這些身體成為去脈絡的存在,除了角色關係之外,仿若數位科技的寄生蟲,不帶、亦讀不出多餘訊息。因此,一百分鐘的展演似乎充滿行動,卻也什麼都沒有說,語言的機鋒,冷笑話似乎是最大亮點。(王威智)
4月
17
2018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