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熟悉化的眾我《撕裂》
12月
05
2016
撕裂(陳韋勝 攝,黃懷德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81次瀏覽
張懿文(專案評論人)

這支舞描繪人處於撕裂之狀態,表達出一種不安的氛圍和被困擾的感受,像是與不同自我掙扎的故事,是一個不斷和自己對話、搏鬥、宣示、被擊敗,在反駁之中,再次宣示後,一連串前進又後退的過程,一個個片段交織出作品《撕裂》的主題。

一開場,從手電筒照亮整個舞台,特寫的燈光打在舞台上涼鞋上,在光線轉換中,觀眾看見幾個舞者分散在舞台四周,有手臂被反綁的女子、有孤獨面向舞台邊的舞者,每個人靜止不動,彷若一個個充滿疏離感的靜謐肖像畫,流露出濃濃的孤獨意象。 起始段落是一位白衣女子的獨舞,她的身體動作和一般習以為常的「芭蕾或現代舞者身體」—高挑向上延伸,像空間裡擴張的身體—有著不同的質地, 她的動作以背脊出發,不時以蹲坐或是扭曲的低姿態,反向延伸,整個背向後彎曲到最大,幾乎像是軟骨功的演員,然而這些動作並不是要炫技或展示奇觀,而是在這宛若蟲子般蠕動的狀態中,塑造一種讓人不熟悉的錯亂感受,她既像是蟲,又像是蛇,而女舞者在手掌心和腳掌心都畫上充滿情緒(大笑、微笑)的表情臉孔塗鴉,在動作間展示手腳掌的面孔圖像,帶來有些錯置或是嘲諷的效果。

背景的黑布被緩慢移去,出現了舞台上重要的物件:一個白色的門和白色的沙發,第二個段落是一位男舞者的獨舞,他幾乎從頭到尾都在地板上移動,這種拖著身體在地板上舞蹈的片段,讓人想起DV8肢體劇場 “The Cost of Living” 舞蹈電影中,缺少雙腳的身障舞者與一群專業舞者共舞的身體,在那幕讓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所有的「正常」舞者曲彎下身,用手的力量支撐大部分的動作。此段落中的男舞者,也採用非站立的重心,拖著下盤移動,這拖著下半身在地板的移動彷彿暗示了無止盡的包袱和重擔,讓舞者無法站立起身,而此時音樂也轉成台語舞曲,略有哀傷滄桑之感。

下個段落先出現兩男一女,而身著黑衣的女舞者留下來獨舞,她的雙手反手捆綁在身後,一樣是採用下半身拖曳的方式舞動,音樂也轉化為單音的金屬聲,她的腳移動翻滾,滑入之前被當作佈景的白色門後。而兩男兩女再次出現,躲到沙發後,音樂又再次變調,呈現略微混亂的感覺,前方男獨舞者用抽搐的方式移動,反覆一再重複的倒地、站起,身體分割使用不同部位的肌肉而顫抖,其他躲在沙發後的舞者,緩慢從沙發背面伸出手和腳,而此時燈光也投射出藍、紅、紫的不同變化,整個場景呈現出詭譎的戲劇畫面。下一幕是男女的接觸即興,舞者先躺在地板上移動轉換彼此的重力,而後站起身的雙人舞蹈中,卻有著明顯的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男子站在女子身後,用母雞帶小雞的方式,一人前一人後,帶著前面的女舞者移動,動作既是控制但又有模稜兩可的反抗在兩個舞者之間流動。接下來是一段落打開門、關上門、開門闔上的無限迴圈,編舞家巧妙的利用門來處理空間和時間上的錯置,白色門配上背後黑色布幕擋住舞者出入的軌跡,讓舞者的出現和消失變得有如幻術,四個舞者排列組合,像在開門關門中尋找什麼,又突然從門縫中窺視、伸出手腳畫上臉孔的微笑手腳掌心,這段無止盡的反覆,描繪出強烈的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感。

下個段落是三人的群舞,他們彼此黏貼在一起,看不出來是誰抓著誰、誰綁著誰、又或是誰又避著誰,雖然傳統既定舞蹈中的群舞,向來是以和諧美感著稱,但在這首舞的編排下,由控制與操弄和非常間身體語彙所累積出來的掙扎、手部的凌空抓取和放棄等姿態,在彼此像是互相依賴、又互相排斥的過程中,竟慢慢讓人產生一種噁心的感覺。最後一個段落在燈暗後,手電筒從左舞台拋出,舞者拿起手電筒緩緩掃視觀眾,慢慢又轉向透過光線探詢四周,舞者從靜止移動中開始狂亂群舞:地板間的拉扯、手被綑綁又被黑布包裹的女人、男人站起來彷若合體的三人舞.....最後一個男舞者坐在沙發上喘息,一旁是被黑布包裹著的舞者,推著一開場被手電筒大特寫的鞋子匍匐前進,結尾呼應了開頭。

《撕裂》用一種視覺上相當漂亮的劇場美學,優雅地訴說了一個精神焦慮的狀態,舞者「去熟悉化」的動作,闡述了人類心靈的分裂與不安,在小心選擇動作語彙的編舞中,觀眾可以很驚喜地看見不再「正常」熟悉的身體,留下來怎樣不同的質地,譬如拖曳的下盤暗示過去的包袱、掙扎的分裂片段身體巧妙地表現想要逃脫的狀態,與舞者和舞者間不時出現的強烈疏離感,女舞者手腳掌心的塗鴉臉孔也在細微處,暗示了分割斷裂的主體,這必須要在前排的觀眾方可能看的仔細。而整首舞讓人最印象深刻之處,或許是編舞家巧妙地利用物件與人的關係來分場, 透過物件(沙發和門)與燈光換場的巧思,舞台上簡單的道具,轉化出複雜多樣的變化:沙發既是可以拿來休息躺坐的道具,又可以是人從中伸展延伸肢體的阻礙;門是字面上進出的開關處,也是不同空間在幕前幕後轉折交錯的出入口;人的身體既是具有能動性的主體,又是被拖擺拉扯無法分割的累贅負擔;手掌腳心的塗鴉既是童趣詼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又是單純中帶著一絲莫名恐怖。 每個物件和舞者、甚至是舞者的身體部位,似乎都有雙重意義,而這雙重義,恐怕就是撕裂的主題—在這裡,沒有任何意義是固定。

《撕裂》

演出|黃懷德
時間|2016/12/03 14: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LAB創意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