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熟悉化的眾我《撕裂》
12月
05
2016
撕裂(陳韋勝 攝,黃懷德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2次瀏覽
張懿文(專案評論人)

這支舞描繪人處於撕裂之狀態,表達出一種不安的氛圍和被困擾的感受,像是與不同自我掙扎的故事,是一個不斷和自己對話、搏鬥、宣示、被擊敗,在反駁之中,再次宣示後,一連串前進又後退的過程,一個個片段交織出作品《撕裂》的主題。

一開場,從手電筒照亮整個舞台,特寫的燈光打在舞台上涼鞋上,在光線轉換中,觀眾看見幾個舞者分散在舞台四周,有手臂被反綁的女子、有孤獨面向舞台邊的舞者,每個人靜止不動,彷若一個個充滿疏離感的靜謐肖像畫,流露出濃濃的孤獨意象。 起始段落是一位白衣女子的獨舞,她的身體動作和一般習以為常的「芭蕾或現代舞者身體」—高挑向上延伸,像空間裡擴張的身體—有著不同的質地, 她的動作以背脊出發,不時以蹲坐或是扭曲的低姿態,反向延伸,整個背向後彎曲到最大,幾乎像是軟骨功的演員,然而這些動作並不是要炫技或展示奇觀,而是在這宛若蟲子般蠕動的狀態中,塑造一種讓人不熟悉的錯亂感受,她既像是蟲,又像是蛇,而女舞者在手掌心和腳掌心都畫上充滿情緒(大笑、微笑)的表情臉孔塗鴉,在動作間展示手腳掌的面孔圖像,帶來有些錯置或是嘲諷的效果。

背景的黑布被緩慢移去,出現了舞台上重要的物件:一個白色的門和白色的沙發,第二個段落是一位男舞者的獨舞,他幾乎從頭到尾都在地板上移動,這種拖著身體在地板上舞蹈的片段,讓人想起DV8肢體劇場 “The Cost of Living” 舞蹈電影中,缺少雙腳的身障舞者與一群專業舞者共舞的身體,在那幕讓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所有的「正常」舞者曲彎下身,用手的力量支撐大部分的動作。此段落中的男舞者,也採用非站立的重心,拖著下盤移動,這拖著下半身在地板的移動彷彿暗示了無止盡的包袱和重擔,讓舞者無法站立起身,而此時音樂也轉成台語舞曲,略有哀傷滄桑之感。

下個段落先出現兩男一女,而身著黑衣的女舞者留下來獨舞,她的雙手反手捆綁在身後,一樣是採用下半身拖曳的方式舞動,音樂也轉化為單音的金屬聲,她的腳移動翻滾,滑入之前被當作佈景的白色門後。而兩男兩女再次出現,躲到沙發後,音樂又再次變調,呈現略微混亂的感覺,前方男獨舞者用抽搐的方式移動,反覆一再重複的倒地、站起,身體分割使用不同部位的肌肉而顫抖,其他躲在沙發後的舞者,緩慢從沙發背面伸出手和腳,而此時燈光也投射出藍、紅、紫的不同變化,整個場景呈現出詭譎的戲劇畫面。下一幕是男女的接觸即興,舞者先躺在地板上移動轉換彼此的重力,而後站起身的雙人舞蹈中,卻有著明顯的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男子站在女子身後,用母雞帶小雞的方式,一人前一人後,帶著前面的女舞者移動,動作既是控制但又有模稜兩可的反抗在兩個舞者之間流動。接下來是一段落打開門、關上門、開門闔上的無限迴圈,編舞家巧妙的利用門來處理空間和時間上的錯置,白色門配上背後黑色布幕擋住舞者出入的軌跡,讓舞者的出現和消失變得有如幻術,四個舞者排列組合,像在開門關門中尋找什麼,又突然從門縫中窺視、伸出手腳畫上臉孔的微笑手腳掌心,這段無止盡的反覆,描繪出強烈的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感。

下個段落是三人的群舞,他們彼此黏貼在一起,看不出來是誰抓著誰、誰綁著誰、又或是誰又避著誰,雖然傳統既定舞蹈中的群舞,向來是以和諧美感著稱,但在這首舞的編排下,由控制與操弄和非常間身體語彙所累積出來的掙扎、手部的凌空抓取和放棄等姿態,在彼此像是互相依賴、又互相排斥的過程中,竟慢慢讓人產生一種噁心的感覺。最後一個段落在燈暗後,手電筒從左舞台拋出,舞者拿起手電筒緩緩掃視觀眾,慢慢又轉向透過光線探詢四周,舞者從靜止移動中開始狂亂群舞:地板間的拉扯、手被綑綁又被黑布包裹的女人、男人站起來彷若合體的三人舞.....最後一個男舞者坐在沙發上喘息,一旁是被黑布包裹著的舞者,推著一開場被手電筒大特寫的鞋子匍匐前進,結尾呼應了開頭。

《撕裂》用一種視覺上相當漂亮的劇場美學,優雅地訴說了一個精神焦慮的狀態,舞者「去熟悉化」的動作,闡述了人類心靈的分裂與不安,在小心選擇動作語彙的編舞中,觀眾可以很驚喜地看見不再「正常」熟悉的身體,留下來怎樣不同的質地,譬如拖曳的下盤暗示過去的包袱、掙扎的分裂片段身體巧妙地表現想要逃脫的狀態,與舞者和舞者間不時出現的強烈疏離感,女舞者手腳掌心的塗鴉臉孔也在細微處,暗示了分割斷裂的主體,這必須要在前排的觀眾方可能看的仔細。而整首舞讓人最印象深刻之處,或許是編舞家巧妙地利用物件與人的關係來分場, 透過物件(沙發和門)與燈光換場的巧思,舞台上簡單的道具,轉化出複雜多樣的變化:沙發既是可以拿來休息躺坐的道具,又可以是人從中伸展延伸肢體的阻礙;門是字面上進出的開關處,也是不同空間在幕前幕後轉折交錯的出入口;人的身體既是具有能動性的主體,又是被拖擺拉扯無法分割的累贅負擔;手掌腳心的塗鴉既是童趣詼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又是單純中帶著一絲莫名恐怖。 每個物件和舞者、甚至是舞者的身體部位,似乎都有雙重意義,而這雙重義,恐怕就是撕裂的主題—在這裡,沒有任何意義是固定。

《撕裂》

演出|黃懷德
時間|2016/12/03 14: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LAB創意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