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江之翠劇場與《鄭元和與李媽李亞仙李小姐》的那顆球
4月
12
2022
鄭元和與李媽李亞仙李小姐(江之翠劇場提供/攝影林筱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12次瀏覽

吳岳霖(駐站評論人)


《鄭元和與李媽李亞仙李小姐》(後簡稱《鄭》)是個運用「不完整」組成的作品——就連全劇的結束也收得開放、或不明,演員們開始朗誦自己的名字,該說是一齣戲的結局,還是謝幕?

此作以梨園戲《鄭元和》為基礎,僅取用「鄭元和/李亞仙」本事裡與唐傳奇小說《李娃傳》、明傳奇《繡襦記》中相對不同的〈踢球〉與〈剪花容〉兩段,以及梨園戲版本裡最為知名的〈蓮花落〉,作為演出內容。但調換情節順序,似乎在忽略敘事邏輯下,並無意讓觀眾了解《鄭元和》的完整劇情,僅保留其表演形式。編導陳煜典進一步轉化江之翠劇場排練《鄭元和》的部分紀錄為素材,真正作為《鄭》的敘事骨幹,既若隱若現地對應《鄭元和》的內容,卻又再次切碎這段梨園戲演出,更碎、更片段的敘事讓排練與演出、演員與角色交錯其中。所有材料的「不完整」,讓「紀錄」乍看的「真」,與「戲劇」認知的「假」,開始混合與交疊。


鄭元和與李媽李亞仙李小姐(江之翠劇場提供/攝影林筱倩)


真假江之翠劇場的真假


由於編導的取材與編創方式——部分的《鄭元和》梨園戲演出,以及部分的江之翠劇場演員排練過程——導致全劇演員至少「扮演」了兩種角色,一是《鄭元和》裡的人物,如鄭元和、李亞仙(劇中的李亞仙不只由一位演員飾演)、李媽等,甚至也包含演出《鄭元和》需要的幕後工作者,如服管、字幕;另一則是江之翠劇場的團員,這部分用團員的本名稱之。

於此,我要強調的是「扮演」。

不管《鄭》在編寫劇本、實際演出後究竟有多少內容趨近真實,或經歷編造,除搬上舞台後都有虛構的必然,這些演員在看似回到個人身份後,那些自我介紹式的發言,如「大家好,我是這次演出《鄭元和與李媽李亞仙李小姐》的演員陳宥恩,飾演的角色是來興,⋯⋯」、「大家好,我叫蒨蓉,用寫和唸起來都跟女藝人李蒨蓉的蒨蓉一樣的蒨蓉,⋯⋯」雖時而扭捏、時而尷尬,讓人誤以為是突如其來的強迫發言,卻近似戲曲常見的「自報家門」【1】。這種已於戲曲觀眾達成的約定關係,既完成觀演的親密性,同時也暗示著:台上的他,所自述的不過是劇中的一個人物,無論是魏美慧、董旭芳、葉蒨蓉,或者是我們早認知為劇中角色的鄭元和、李亞仙,以及那些被代換成李小姐的角色。

我所理解的《鄭》的劇情,是劇團「江之翠劇場」在排演與演出一檔名為《鄭元和》的製作,然後過程中狀況百出。於是,演員是在「飾演」江之翠劇場的團員,去排練與演出《鄭元和》,構成至少兩層的「扮演關係」。不可否認的是,編導於《鄭》裡更操控著這種虛實關係的距離,既讓觀眾於約定俗成裡順應戲劇/曲的虛構,卻也混入或命名紀錄的真實,而附和著劇團、人名的對號入座。

無窮盡、甚至有些過度的明喻與暗示,在《鄭》間流轉。如開場時的對時橋段、時不時的找球、中場休息時不間斷的南管音樂與換場、飾演鄭元和的魏美慧倒臥於舞台前緣,到下半場的直接暴露、或是將情節交錯,讓《鄭元和》戲裡與戲外的扮演狀態彼此佐證與辯駁,也凸顯出作為扮演者的江之翠劇場團員自身與真實人物設定的距離。

江之翠劇場的真假,並非《鄭》必須被考證的議題,反倒是這些虛實的相互掩蓋,會否才是《鄭》中蓋不住的訴求?


鄭元和與李媽李亞仙李小姐(江之翠劇場提供/攝影林筱倩)


鄭元和/魏美慧的那顆球


《鄭》中饒富趣味卻也相對無厘頭的設計是:從開場就開始尋找的〈踢球〉必須用到的那顆球。

那顆球的丟失,作為《鄭》的危機事件,劇情的推動似乎也在試圖解決此危機;而所有找尋的話語與動作,正暗自揭曉《鄭》遊走於《鄭元和》一戲的「扮演」狀態,乃至於球於魏美慧懷裡出現後,於演出間拋向觀眾席,也意圖去破除劇場的「第四面牆」。甚至,戲劇顧問紀慧玲更用「追求(球)」加以延伸解讀,認為是「對於(傳統)即將逝去、或(演員志向)早知變化的美好陳述」【2】。於是,球之所以在魏美慧懷中現身,或許正指涉她作為江之翠劇場團員們的追尋對象,或是她是目前少數堅持住的梨園戲演員。

「球」的消失與出現再次擾動了《鄭》的虛實狀態,甚至在解讀上更詭譎地指向了某種真實不過的真實,也就是江之翠劇場、乃至於梨園戲的現況——這個現況可被積極解讀,也可能共存著消極的苦澀。

稀稀落落的《鄭元和》三個片段,可視為編導精挑細選後的手筆,也可能是演員、或劇團自身的限制。可以明確觀察到,梨園戲的傳統表演於《鄭》裡的掌握並不細緻,部分唱段與身段都顯得鬆散;於是,對應了下半場自述裡的匍匐前進與自覺無力,無論虛實,其實都帶了些《鄭》編寫過後的自圓其說。這些或多或少對應著江之翠劇場自身沒辦法化解的窘境,同時也是梨園戲在台灣的苦楚,其中包含劇團於創作上的匱乏、專職演員培育與養成的難度、觀眾對梨園戲的興趣缺缺等——而這些因素彼此互為因果,甚至越演越烈。於是,難以面對或是努力抵禦的「真實」,才在《鄭》的虛實縫隙間傾洩。

但,《鄭》這樣的創作模式既是某種坦白,會否也延伸成一種限制?


鄭元和與李媽李亞仙李小姐(江之翠劇場提供/攝影林筱倩)

從《行過洛津》到《鄭》,陳煜典無論有意與否,都刻意保留著梨園戲的傳統演出型態——但,這同時暴露江之翠劇場在傳統技藝上的缺點【3】,究竟是尊崇該技藝的美好,或是對於傳統的無法拿捏?縱使,我毋寧相信,他是在認知梨園戲的新編難度後的自成一格。只是,越把梨園戲納入「戲中戲」的演出型態,到底是力求保存、且戰且走的策略,還是將進一步影響江之翠劇場的未來走向?——畢竟,江之翠劇場近期除《朱文走鬼》重演外,也僅有《行過洛津》與《鄭》兩部新製作。

最後,我們對於傳統戲曲(或者僅止於梨園戲)的想像該通往何處?或者是,江之翠劇場希望通過這樣的創作媒合,如何釐清自身的訓練機制以及創作脈絡?那顆球或許不只要拋往觀眾,打破第四面牆,也可能得擲向劇團背後的那面牆吧。


註解:

1、部分戲曲演員出場時,會把角色的名姓、家世、來歷介紹給觀眾。

2、紀慧玲(2022 年)〈我愛演員演員愛梨園南管之某種鄉愁〉,《鄭元和與李媽李亞仙李小姐》演出節目單。

3、吳岳霖(2018 年 08 月)。〈劇場文本的行旅痕跡《行過洛津》〉。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0669

《鄭元和與李媽李亞仙李小姐》

演出|江之翠劇場
時間|2022/03/27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南管現代化之餘,當然應關照南管文化應有的細節,如果演員不能在功底上做足,永遠都是缺失了一角。但在當下的時空環境中,又怎能責怪演員的不用功?為了生活奔波流連,哪還能專心一志的奉獻梨園?(楊純純)
4月
28
2022
「球」找到了,演員也有了仰慕,並可向之學藝的對象,可是那份「演員在被理解為成功之前,很難被視為正常的工作」喪氣感,以及生活命脈如何維繫的生存焦慮,在劇中似乎並未因為球的出現而被撫平(蘇恆毅)
4月
28
2022
《鄭》提煉了南管戲的精華,重新打散、和泥並重塑,捏出了南管演員的群體意象,無論是來興、球女或唱曲的諸位李小姐,皆能訴說各自的追求與迷惘,不再只是戲中無聲的配角,用一曲「三千兩金」唱出心之所求。(林慧真)
4月
02
2022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