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鄭》提煉了南管戲的精華,重新打散、和泥並重塑,捏出了南管演員的群體意象,無論是來興、球女或唱曲的諸位李小姐,皆能訴說各自的追求與迷惘,不再只是戲中無聲的配角,用一曲「三千兩金」唱出心之所求。(林慧真)
4月
02
2022
2578
江之翠劇場從1995年推出《南管遊賞》演出後,以學習南管、梨園戲為基礎,嘗試創造梨園戲演出的新可能。《行過洛津》一如劇團的創作方向,他們想要召喚的,可能是邀請觀眾貼近梨園戲的世界。對於製作團隊來說⋯⋯(劉祐誠)
12月
30
2021
1099
《行過洛津》的舞台設計很有意思,⋯⋯南管戲舞台的安排相對單純,一折〈益春留傘〉演了又演,⋯⋯或許是因為此戲為南管戲和現代劇場的實驗之作,所以要透過這樣子才能平均分配比重?在兩種藝術形式之間展現南管戲曲的主體性?(何玟珒)
12月
30
2021
1021
時間的節奏在鬆緩緊弛間,產生張力,彷彿真的是一 頓吃了兩小時的飯局。除了語言產生的節奏,演員表演也是半壓抑的肢體動作,以接近真實的尺幅,丈量身體移動與空間裡的走動。李銘宸用「慢」營造懸疑,用留白啟動觀眾自動腦補真實。(紀慧玲)
10月
23
2018
1680
「黑盒子版」的敘事仍是碎片般地灑落於劇場裡,而一度造成觀看的困難;但,卻有被《陳三五娘》拾起而後串起的跡象,終於有意圖說故事的可能。當「對台」此一形式的流暢度提高後,隱喻結構才真正被生產。(吳岳霖)
8月
10
2018
2674
多排紅色燈籠橫串整個舞台,這樣的表現形式,當然可以表現泉州-洛津的對渡,或是陳三與五娘的角色對位,但是要如何從劇作的蛛絲馬跡,讓觀眾感受到洛津的意象,顯然還有很多空間值得追索。(劉祐誠)
12月
16
2017
2535
以小說中串接戲曲的方式,并置了南管戲《陳三五娘》,卻僅只引出部分的敘事精神,無法真正將《陳三五娘》中的人物情懷與樣態完全映照在「行過洛津組」的人物身上,並引出小說文本中的人物幽微的內心,或是「歷史關懷」、「嘉慶咸豐年間的鹿港興衰」。(林立雄)
12月
13
2017
1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