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找到了,但演員在追求什麼?──《鄭元和與李媽李亞仙李小姐》
4月
28
2022
鄭元和與李媽李亞仙李小姐(江之翠劇場提供/攝影林筱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5次瀏覽

蘇恆毅(專案評論人)


「鄭元和與李亞仙」的故事傳播,淵遠流長,且以才子佳人經歷落魄、為愛追尋、最終團圓的起伏跌宕敘事模式讓人印象深刻,縱使為片段演出,崑曲中〈打子〉的訓兒、〈剔目〉的激烈規勸,或如歌仔戲中〈蓮花落〉一段的乞食唱腔,也讓人動容,足見此故事在舊本演出中,無論是愛情故事的情節推展,或是內容的勸善教化,均各有引人入勝之處。這樣的經典作品,還能有何種詮釋空間?著實讓人好奇。

江之翠劇場《鄭元和與李媽李亞仙李小姐》,演出時並非直接以舊本故事進行演出,而是透過現代戲劇的開場,將慌張焦急、遍尋不著「球」的後場實況置放於觀眾面前,之後才開始「正式演出」。

台前台後、傳統現代、戲裡戲外的對照

但「正式演出」究竟始於何時?是舊本中的〈踢球〉、〈剪花容〉、〈蓮花落〉三段的梨園戲演出才是正式開演?還是開場前的後場實況,便已是演出的一部分?這個疑問,或許可以從觀看者的期待角度來解答:對於喜愛梨園戲的觀眾而言,上半場的舊本演出,雖然失去了關鍵物件的「球」,三段折子的排列也非按照舊本情節先後演出,但仍然保留了傳統的演出形式,從而能夠欣賞梨園戲的演出特色,直到下半場的現代演出,才發現三段折子的演出是被鑲嵌在現代演出中。

對於相對不熟悉梨園戲的觀眾,或是甫從江之翠劇場另一代表作《行過洛津》而來的觀眾來說,此種「傳統/現代」、「台上/台下」的對照,反而會興起熟悉感,從而將本作視為傳統戲曲的現代實驗,因此是一齣從後台開始即是正式演出的「現代劇作」。


鄭元和與李媽李亞仙李小姐(江之翠劇場提供/攝影林筱倩)

此種參差交錯的對照形式,或許與《行過洛津》相同,均是出於導演陳煜典的構思,讓在臺灣幾是稀見劇種的梨園戲演出的精緻性,能夠透過劇中劇的對照保留,並傳達給觀眾。但《行過洛津》與本作的差異性在於:《行過洛津》是透過〈益春留傘〉,向清代時空背景下的演員,同時也是觀眾的情感上的投射與對照;而本作則是向現代演員,同時也是梨園戲傳習者自身,進行更內在性的探問——為何要表演?為何要學這個劇種?要如何才能讓理想與現實共存?這些疑問,恐不只是演員自身的焦慮,更是在現代臺灣,梨園戲如何維持下去的焦慮。

作為本劇的象徵物件「球」,在劇情將近尾聲時,被投入觀眾席,是打破了劇場的第四面牆,或許也是希望觀眾一起承接起什麼:可能是傳統藝術,可能是梨園戲的形式,也可能是各種劇場人生中的中心目標,讓觀眾在這場演出中,亦有屬於自己的身分。

失落的球,技藝的象徵

當然,如同劇中所說「球也有自己的位置」,每位演員,甚至是台下的觀眾,也都有在這個作品中相應的身分。

既然這個作品要對應的是演員自身,那麼他們在下半場中,除了倒在地上的鄭元和(魏美惠飾)外,逐一以模擬面試的形式,上台自我表述、揭露,這樣的表現形式,讓演員以「本色」出演,訴說自己對於表演藝術的認知,為何進入劇團,對於劇藝的追求,甚至是對生活與認同的不安感等,帶出表演藝術工作者在舞台下的真實面貌,同時也讓那顆從演出一開始便失去的球,對照出演員生命中的徬徨。

如前所述,球的投向觀眾,是要讓觀眾去承接;但球的失落,在整個演出中看似少了重要物件,卻依然(也必須、勉強)能維持整個作品的演出發展,似乎是在說:少了這個中心,這個演出,甚或是這個劇種,依然能夠存活。

而就在以為本次演出將會變成無球版的〈踢球〉時,那顆失去的球卻出現在鄭元和/魏美惠的懷中,且球會出現,正是四位李小姐們要讓鄭元和/魏美惠來當他們的老師時才出現的。


鄭元和與李媽李亞仙李小姐(江之翠劇場提供/攝影林筱倩)

舊本鄭元和因落魄而成為歌郎,而魏美惠是江之翠劇場中,少數在實驗作品裡維持演出傳統劇目的生行演員,這樣的身分,代表著在他(們)身上擁有的某種技藝,從而表示那顆「球」不單是普通的球,而是劇中的核心物件,更是「技藝」的象徵。因此當球被找到,接著重新演出〈踢球〉,一切瞬間回到正軌,彷彿演出中的慌張都不曾存在。

然而,「球」找到了,演員也有了仰慕,並可向之學藝的對象,可是那份「演員在被理解為成功之前,很難被視為正常的工作」喪氣感,以及生活命脈如何維繫的生存焦慮,在劇中似乎並未因為球的出現而被撫平,反而是在〈踢球〉中的歡快,球飛往觀眾席後的清唱,與二度自我表述中逐漸收束完結,成為既是浪漫、卻也帶著哀傷的氛圍。

鄭元和與李亞仙的球被找到了,但演員的個人職/志業追求,依然持續在前台與後台上持續進行,直到信念達成的那日。

《鄭元和與李媽李亞仙李小姐》

演出|江之翠劇場
時間|2022/03/26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南管現代化之餘,當然應關照南管文化應有的細節,如果演員不能在功底上做足,永遠都是缺失了一角。但在當下的時空環境中,又怎能責怪演員的不用功?為了生活奔波流連,哪還能專心一志的奉獻梨園?(楊純純)
4月
28
2022
「球」的消失與出現再次擾動了《鄭》的虛實狀態,甚至在解讀上更詭譎地指向了某種真實不過的真實,也就是江之翠劇場、乃至於梨園戲的現況——這個現況可被積極解讀,也可能共存著消極的苦澀。(吳岳霖)
4月
12
2022
《鄭》提煉了南管戲的精華,重新打散、和泥並重塑,捏出了南管演員的群體意象,無論是來興、球女或唱曲的諸位李小姐,皆能訴說各自的追求與迷惘,不再只是戲中無聲的配角,用一曲「三千兩金」唱出心之所求。(林慧真)
4月
02
2022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