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與音樂共舞《與莎賓.梅耶共舞》
10月
01
2015
莎賓梅耶(TSO北市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61次瀏覽
武文堯(復興高中音樂班)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新樂季的第二場音樂會《與莎賓.梅耶共舞》其曲目的設計與安排別具巧思。此場音樂會的曲目普遍充斥著異國情調,並都充滿舞蹈般的律動性。從第一首雷史畢基《鳥》組曲(O. Respighi: The Birds ),到柯普蘭的單簧管協奏曲(A. Copland: Clarinet Concerto);有如神來一筆的馬水龍《梆笛協奏曲》(第一樂章)到法國六人組代表人物米堯《屋頂上的牛》(D. Milhaud: Le bœuf sur le toit, Op. 58),光看如此曲目便已嗅到些許搖擺、舞蹈的氣息,畢竟今晚的兩大曲目:柯普蘭的單簧管協奏曲與米堯《屋頂上的牛》,前者音樂充滿新穎的爵士語言,後者則可聽見狂放熱鬧的巴西(拉丁)歌舞。此次北市交與莎賓.梅耶的演出頗值得特別加以討論。

此場音樂會名為《與莎賓.梅耶共舞》,但請容筆者在此段先討論音樂會中另一演奏家—陳中申老師所帶來的馬水龍《梆笛協奏曲》(第一樂章)。馬水龍老師於今年(2015) 5月2日離開了我們,北市交旋即在此場音樂會中安排馬老師最具代表性的樂曲之一《梆笛協奏曲》,筆者認為這樣的安排出發點是美麗的。當初翻閱樂季手冊看到此曲目時仍不免一驚,筆者起先以為此協奏曲要交由莎賓.梅耶(Sabine Meyer)以單簧管改編演奏,後發現演出者為陳中申時不免覺得,這曲目的加入有如神來一筆,要如何與其他三首呼應呢?

誠如筆者開頭所提,「異國情調」一詞可說是最好的詮釋。這場音樂會一路聽下來,筆者從先前的懷疑馬上轉變為「必要的肯定」,這首曲子安排在這場音樂會絕對不是無關緊要的添入,反而讓演出更加增色。陳中申老師為此曲的首演者,1981年於國父紀念館舉行首演,34年來陳中申老師對於此曲的掌握以及心得已是權威地位。精彩的花舌與俐落的段奏、吐音,確實將梆笛這項樂器發揮的淋漓盡致,尤其在第一樂章的裝飾奏(Cadenza)中的表現更是突出。TSO首席指揮吉博.瓦格甚至表示此曲讓他聯想到「鳥」的形象,或許是那純樸生動的第二主題吧,無論這聯想是否正確,但瓦格仍然有不錯的詮釋,絲毫沒有東西方的扞格。唯可惜的是,此次演出只安排第一樂章,若能完整的演出相信將更加精采。

北市交在馬水龍老師的《梆笛協奏曲》其協奏部分表現十分突出,銅管的音色也相當穩定,相較於第一首雷史畢基《鳥》便可聽出其中差異。雷史畢基《鳥》「前奏曲」(Prelude)部分瓦格的速度偏快,其音樂非常俐落乾淨,甚至樂句的articulation也做得相當仔細,弦樂統一但細微的漸弱(decresc)效果十分良好,音樂細緻但卻不影響樂曲透明清晰的流暢度,然而慢板樂段其銅管與木管的表現卻令人感到遺憾,尤其是「夜鶯」(L'usignuolo)一段,木管樂器節奏鬆散,長笛稍顯遲鈍的音色導致樂曲無法恣意的優遊歌唱;法國號演奏主題時歌唱性與音樂性都顯得單薄;而「鴿子」(La colomba)一段小提琴首席的獨奏,歌唱性與旋律線條仍顯得然有些保留,十分可惜。音樂進行到「夜鶯」結尾時,後台傳來隱約但有些干擾的聲響(可能為搬運物品所致)破壞了音樂靜謐而神祕的氛圍。

有人曾將雷史畢基冠上一個「浪漫的印象派」的標籤,先不論這樣的稱呼是否正確,但瓦格的詮釋打破了這樣的印象,比較相近結構嚴謹、均衡且有節制的「絕對音樂」。

單簧管名家莎賓.梅耶最為人樂道的或許是經典的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韋伯的兩闕協奏曲與布拉姆斯的五重奏等,這些古典的曲目莎賓.梅耶總是處理的光采煥發,不過除了古典的曲目外,爵士樂搖擺風格(Swing music)她也能精準掌握,像是這次演出的柯普蘭單簧管協奏曲。即便在十分困難的樂段,其身體仍然呈現放鬆的狀態,由此便可看出其深厚的基本功夫。論及音色,此曲第一樂章是緩慢且優美的線條,充分自然的音樂性表露無遺,有時配合著弦樂的線條,不過份突出。低音渾厚飽滿,充足的運氣、從頭到尾維持著驚人的穩定性;高音部分則音色純淨美麗,像是在此協奏曲第二樂章中,有多段單簧管都要發出高亢的聲響,莎賓.梅耶同樣將這些高音的音色吹奏的非常澄澈。筆者認為,莎賓.梅耶的音樂性之所以這麼自然,在於這些旋律早已是身體的一部份,也是所謂的「內化」,那是由自身出發的共鳴。或許她童年時對於音樂的一些深刻美好回憶(可參閱莎賓.梅耶傳記—巨星之心)深深影響著日後的音樂發展。莎賓.梅耶沒有刻意的技巧賣弄,也不譁眾取寵,但是她所營造的音樂張力就是那樣強烈。

爵士樂也是莎賓.梅耶所擅長的音樂形式,她與丈夫、哥哥所組成的克拉隆三重奏(TRIO DI CLARONE),嘗試過非常多種的音樂形式,爵士樂更是此團的喜愛,從該團發行的一張專輯名稱「莎賓的藍調/BLUES FOR SABINE」便可看出些端倪。也因此,此音樂會所演出的柯普蘭單簧管協奏曲精彩萬分,這首曲子也是莎賓.梅耶拿手的曲目之一,不過令人感動的是,莎賓.梅耶對於已經非常嫻熟的曲目仍然以「第一次」演奏的態度面對。

北市交在這首樂曲有著精彩的發揮,或許應該歸功於首席指揮瓦格。平心而論,台灣樂團對於爵士樂這種表達方式常常是比較保守的,筆者幾年前曾聽過某台灣樂團與外國鋼琴家合作蓋西文F大調鋼琴協奏曲(Gershwin:Piano Concerto in F),獨奏家對於韻律與節奏的掌握十分到位,然而樂團的協奏生硬,太拘泥於形式。畢竟這種音樂形式在台灣仍然不算是主流,也因此樂團多半不熟悉這種音樂語法。然而此次瓦格率領的北市交在伴奏方面卻表現的非常精采,與莎賓.梅耶配合得十分緊密。第二樂章有一段「倫巴舞」(Rumba)段落,筆者認為低音提琴的撥奏顯得太過刻意,其實只要像是爵士樂裏頭低音提琴清楚卻不過分搶眼的伴奏即可。莎賓.梅耶在安可曲時將此曲結尾段落重新演奏一遍,筆者認為原因應是第一次的結尾有小小的瑕疵--弦樂並沒有與單簧管快速的滑音配合在一起,不過在安可曲重新演奏一遍時便彌補了這瑕疵,同時也贏得更響亮的掌聲。

米堯《屋頂上的牛》是瓦格非常熟悉的曲目,也曾多次指揮此曲,因此北市交在他的指揮下演奏的熱力四射。將此曲安排在此音樂會也十分合適;音樂中的拉丁風情、巴西印象使音樂會的壓軸氣氛高漲,回顧此音樂會的標題,當晚的演出都十分適合舞蹈、律動。比較特別的是,此次演出以砂紙磨擦代替原本的打擊樂器maracas(響葫蘆),有別於其他演出版本。瓦格將樂團的力度與氣勢控制得宜,小調旋律性、抒情陰暗的主題也與陽光明媚的大調主題形成對比,明與暗的層次做得十分仔細。有些演出刻意強調熱鬧的氛圍,音樂處理的比較表面,瓦格在這方面不只營造出熱鬧的氣勢,同時也十分講究細節,包括音響的平衡(長笛的聲音略顯壓抑)。整首樂曲澎湃但顯得相當節制,不至於過份渲染。筆者認為,瓦格對於此曲的詮釋已是得心應手,北市交也因此將此曲發揮的極為精彩,瓦格在此告訴我們,長久以來大家困惑的問題「為甚麼公牛會跑到屋頂上」已不是重點,藉由精采絕倫的音樂,這解答留待聽者自行尋找、想像。

此音樂會不論是曲目的安排或是演出的成果都十分吸引人,尤其在莎賓.梅耶的演出中我們得以再次看見對於音樂應該具備的態度,莎賓.梅耶的人生哲學—音樂即生活,其實應該是所有音樂家應共同追尋的,就像她的傳記《巨星知心—莎賓.梅耶音樂傳奇》中所提及,「生活的藝術也是演奏的藝術」,對於音樂的謹慎態度,面對樂譜的謙遜,忠實原譜的精神與嚴格的自我要求,聽眾之所以對梅耶的演出如此瘋狂便是出自於此。總之,這場音樂會讓聽眾不只與莎賓.梅耶共舞,更與最真實的自己共舞,找回音樂初衷。

《與莎賓.梅耶共舞》

演出|莎賓.梅耶、陳中申、瓦格與TSO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時間|2015/ 09/20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