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所欲於傳統與前衛之間《魯比莫夫2018鋼琴獨奏會》
5月
09
2018
魯比莫夫(林仁斌 攝,鵬博藝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9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從海頓、莫札特、蕭邦,到德布西、凱吉、霍爾特、帕爾特等等二十世紀的音樂,不論是講求精準確實、乾淨俐落的古典奏鳴曲,到音色千變萬化的預置鋼琴小品,彷彿奔跑了七十年的馬拉松,還可以臉不紅、氣不喘的用琴鍵「講古」,述說這兩百多年的「古典英雄傳」,不僅在琴鍵上以「凌波微步」逍遙而行,也精雕細琢於每一顆音符的氣韻,我們彷彿都在低限主義的不斷反覆及天旋地轉中被催眠了。

這位俄羅斯國寶級鋼琴大師魯比莫夫(Alexei Lubimov),今年第三度來台舉辦獨奏會,每次的曲目總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從十七世紀至當代曲目涉獵廣泛不說,對於東方文化及佛教思想也甚感興趣,此次來台除了帶來經典曲目海頓《B小調第47號鋼琴奏鳴曲》及德布西《前奏曲第二冊》之外,也將帕爾特《組曲》、霍爾特(Simeon Ten Holt, 1923-2012)《惡魔的獨舞IV》及凱吉《為三首預置鋼琴所寫的小品》引介給台灣的觀眾,再次開啟了前衛音樂的視野。

這位身先士卒,曾首演史克里亞賓未完成的交響詩《神秘》(Mysterium),多次勇闖音樂神秘境地的鋼琴聖者,每次曲目的安排不但令人耳目一新,更可看出魯比莫夫除了演奏技巧精湛,更具深遠廣博的藝術學養。

上半場的曲目可謂一條「音樂縱貫線」:將海頓《B小調第47號鋼琴奏鳴曲》包覆在帕爾特《組曲》及霍爾特《惡魔的獨舞IV》之中,代表海頓奏鳴曲的雙向承先啟後:包括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傳承自古典主義、單一主題與「低限主義」的相似概念。由海頓出發,在創作形式上影響了帕爾特早期的新古典主義風格鋼琴作品,在單一主題的概念上也啟發了霍爾特的「低限主義」手法-用最少素材達到最大的效果。

下半場則彷彿是兩位作曲家分別隔著大半個地球,傳達對東方文化的嚮往:首先,凱吉的預置鋼琴小品模仿晶瑩剔透的打擊聲響,將甘美朗及所有異國元素躍然於黑白鍵上,再以德布西《前奏曲第二冊》為總結。這十二首作品就是所有曲目精髓的集大成,最終曲〈煙火〉無疑是向逝世百年的德布西致敬。

不論是詮釋任何的曲目,魯比諾夫的彈奏看來老神在在,捨棄大起大落澎湃高昂,他用細微的波浪、柔軟的音色,勾勒出音樂的輪廓,又好像是用鋼琴來剖析音樂,用琴音帶領觀眾去瞭解作曲家的和聲設計、旋律方向、節奏韻律,他真的讓音樂說話了!

帕爾特《組曲》第一首〈觸技曲〉,一開始的彈奏就看來輕鬆自如,卻又力透紙背,在狂亂的音群中,仍能有條不紊的清楚聽見節奏輪廓;接下來〈賦格曲〉、〈慢板〉、〈頑固低音〉,回歸十七世紀音樂風格的理性嚴謹,魯比莫夫用透徹明晰的音色、精確巧妙的觸鍵,彷彿在現代鋼琴中聽見大鍵琴及古鋼琴的輕巧樂音。

在《惡魔的獨舞IV》中,魯比莫夫彈奏的低限主義風格,表現出音樂緊實的結構性,不但明顯聽到每個音符與中心音D-A的親疏遠近,更驚豔每顆音符「墨分五色」的細微變化,從容不迫且行雲流水,猶如一位修練多年的仙人,一身仙風道骨、武藝莫測高深,就在一陣天旋地轉中,四兩撥千金,讓所有人陷入他所設計的異想世界。相信就算之前對霍爾特作品不熟悉者,也會對此一見鍾情。

彈奏巴洛克、古典與浪漫時期的作品,是魯比莫夫的看家本領,詮釋德布西的作品更是他的美學主張。德布西的作品擺脫了德奧音樂旋律獨大及打破功能和聲規則,和聲色彩的變換就是旋律的本質與表象,音樂的主旋律,通常是為了樂段之間的連接與轉移。魯比莫夫深知德布西的用心,除了用輕巧圓融的觸鍵及踏瓣表現飽滿充實的和聲節奏,更在音色的表現上多所琢磨。譬如在〈石南叢生的荒地〉一開始的單旋律,就用溫暖如歌唱的音色,彷彿是在模仿木管樂的聲音,並蜿蜒於懷舊的情感中。在〈水妖〉中更像是用鋼琴「說書」,彷彿一人分飾兩角,表現對水的意象、漣漪、跳躍、波動,並且左手使用低音增五度反覆斷奏、中聲部的持續音、右手高音快速同音反覆跳躍,魯比莫夫巧妙利用踏瓣及觸鍵,讓這三個聲部獨立進行、層次清晰,產生出多采多姿的音色。

總之,這是一場頗具啟發性,令人溫馨感動的演出。魯比莫夫以「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姿,大知觀於遠近,悠遊在傳統與前衛之間,我們彷彿看見了一位道行高深的智者,在充滿禪意及詩意的氛圍中,雲淡風輕的用鋼琴述說每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

《魯比莫夫2018鋼琴獨奏會》

演出|魯比莫夫
時間|2018/05/05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維持著一貫動態、著重對比、效果的演奏,甚至有時候故意讓左右手不對稱、加入了些許時間差。能夠將古典時期的作品彈奏的如此精彩,魯比莫夫應是其中出色的一位。(武文堯)
5月
09
2018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