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指忘》思考劇作實驗的重構、實踐與再評價的可能性
11月
02
2022
指忘(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黃聖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1次瀏覽

傳統戲曲跨足現代,尋求的不單是劇種與劇團的存續,更有記憶上的求新求變,使傳統的表演形式得以和當代藝術形式及社會意識相接,從而再創造出傳統劇種的更多可能性。與此現象相應,無論製作大小,都能看見戲曲在敘事、或展演形式的多元實驗與呈現。

實驗雖多,但這些實驗是否「成功」,往往留予觀眾在當下進行品味,而在演出結束後,除了加演的修編外,似乎較難從更廣的角度觀察這些實驗後的結果能否應用於新的製作上。又或者是,雖然是有脈絡性地再次實驗,卻因觀眾群體的改變、與演出間的間隔落差,從而在無意中疏忽劇團實驗的發展脈絡,也因而少有對實驗是否能有再次實踐的後續「追蹤」。


多年實驗的重組

真快樂掌中劇團近年來嘗試多種的布袋戲與現代戲劇結合的表演形式,也參與傳統戲曲藝術節、戲曲夢工場等活動,多次推出實驗偶劇,並從中探尋偶戲的多種可能性,並自問偶和人之間的距離與關係,形成一系列的演出。而這些演出的主題與要素,均於本次《指忘》中再次應用呈現。


指忘(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黃聖鈞)

例如《王爺飯》中,「王爺飯很黏,把全家人都黏在一起」此一主題,用以描述布袋戲班疏離卻又緊密的父子關係;或是在《一丈青》中,以扈三娘走闖江湖與江賜美藝師行藝的女性生命經驗交互對照的主題,將之性別翻轉,改為以男性經驗為中心的丑角「大頭仔」與父親阿泉(柯世宏飾)相互對照,透露出想成為生命中的主角,欲追求愛、卻又不擅長言辭的特色,同時也將戲台形式的自由轉換,應用於演出中。

亦有《掰》中,利用偶與手的離合,思考偶與人之間的關係,並透過與偶對話,詢問想要創造什麼樣的故事與世界,表現兩者之間若即若離的關係。筆者雖未親觀《孟婆.湯》的演出,但從既有的片段影音來看,偶與手的光影使用,以及對人世經驗的回顧與擺渡等要素,亦可見於本次演出。

這些項目,對於熟悉真快樂掌中劇團的人來說,自可輕易地在《指忘》中一一指出辨識;對不熟悉的觀眾而言,當中父子親情的磨合、對藝術的執著、對生命中某些重要事務的追尋等內容,已是足以感動人的「新」作。且這些技藝的整合、敘事的流暢、以及演員與偶師雙重身分的搭配均衡,使作品的氛圍相當協調。


指忘(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黃聖鈞)

在演員與偶師的雙重身分上,柯世宏在《王爺飯》、《一丈青》等作品中,已讓人關注到偶師走出彩樓的演出能量,更讓人驚喜的是,張家禎在劇中操偶的手勢與腔調,並未讓人感到有何突兀之處,相當自然地呈現一個劇中要傳承父業的偶師形象,以及偶的角色特質。無論是偶師成為演員或是演員成為偶師,都能看到身分跨度的密切結合。


實驗劇作是否有再實踐的可能性?

如前所述,實驗劇作相當多,但除了加演的修編外,似乎很難從其他的角度觀察(或檢視)這個實驗是否「成功」──或者用較不功利的角度來說,這個實驗是否能「有效」地為後人借鑒並運用在後續的其他演出上,彷彿這個實驗就僅是為了某個特定的作品而生,實驗的成功/有效與否,取決於觀眾的反應上,形成實驗是一種當下且限定的行為反應。

若說實驗劇作是一種美學上的嘗試,這種嘗試是否能夠擴散、形成可普遍實踐的方法,讓個別的表演團體能夠從這些嘗試中,再開創出其他的可能性,使這個實驗可再實驗與實踐,同時也進一步地思考如何使實驗的內在深層意義被挖掘出來。


指忘(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黃聖鈞)

從「人戲」來說,從當代傳奇劇場改編莎劇與希臘悲劇後,開啟傳統戲曲改編、移植外國經典名著的編創形式,至今為京劇、豫劇、歌仔戲、客家戲所接納使用。雖然操作的形式不一,但從「傳統戲曲」演出「世界名著」的角度來說,至少找到了一種接觸會通的模式。

以「偶戲」來說,近年不乏「人偶同台」與「偶師亦為演員」製作,各團演出模式不一,僅能說在偶戲上有此現象,但似尚未形成表演藝術團體內部的脈絡性,因此仍在進行內部的多項實驗。而《指忘》匯集真快樂掌中劇團近年的演出要素,並將傳統偶戲與現代戲劇的演出形式再次整合,給人看見實驗的再實踐的可能性,也從中確立這樣的實踐是可行的。

當代戲曲的實驗之路依然漫長,也期望這些實驗終能匯聚,讓實驗不再僅是一種當下,而是能夠開創出普及的、未來性的實踐之路。

《指忘》

演出|廣藝基金會、台南人劇團、真快樂掌中劇團
時間|2022/09/17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