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自在聽音樂之必要──2024兩廳院夏日爵士《臺味爵醒》
8月
15
2024
2024兩廳院夏日爵士《臺味爵醒》(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46次瀏覽

文 孫秀蕙(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爵士樂是跨界的藝術,結合了西非、加勒比海和歐洲的古典元素。它的表演形式相對自由,不但受到其他音樂類型的啟發,也影響了當代音樂的創作。爵士樂也是包容的藝術,在發展進程中不斷演化,比起一百年前,它現在的面貌又更加多元化了。

正因為它的面貌越來越多元化,入門者不免會有這樣的疑問:爵士樂「應該怎麼聽」?「怎樣才算是聽得懂」?台上演奏爵士樂的人都是專業樂手嗎?什麼時候才應該拍手?

這些問題並沒有固定的答案,而樂迷也不需將爵士樂視為一門複雜的學問。為了讓大眾無拘無束地聽爵士樂,兩廳院在這幾年來的夏日爵士音樂節都會推出「輕鬆自在場」,透過演奏流行曲目來降低聽爵士樂和入場的門檻。家長不但可以帶年幼的小孩(五歲以上)來聽音樂,看表演時發出聲音也是被允許的。當聽到精彩的演奏時,大聲喝采也毫無問題。同時,「輕鬆自在場」也把表演的聲光調整得較為溫和,適合怕大聲或燈光過亮的聽眾。


2024兩廳院夏日爵士《臺味爵醒》(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2024兩廳院夏日爵士「輕鬆自在場」的主題是「臺味爵醒」。簡單地來說,就是以爵士六重奏的編制來重新詮釋臺語歌謠。演奏的樂團由薩克斯風手蘇聖育帶領,一開場以搖擺和放克節奏來演奏〈跳舞時代〉、〈淡水暮色〉和〈滿面春風〉三首歌謠構成的組曲。搖擺和放克都屬於舞曲節奏,對聽眾而言是親近性很高的類型,而從薩克斯風、小號和長號合奏的歌謠主旋律,也可聽出器樂和聲編排的細膩和用心。在樂手獨奏方面,薩克斯風手蘇聖育在〈跳舞時代〉裡吹的是速度快很的咆勃樂,純熟的技巧令人印象深刻。鋼琴手曾增譯在曲子銜接時演奏抒情的即興旋律,協助氣氛轉換,讓整體演奏聽起來更順暢。

爵士六重奏演奏的第二首組曲,是以拉丁節奏來詮釋〈燒肉粽〉和〈港都夜雨〉。〈燒肉粽〉原為歌手郭金發的名曲,描述早期臺灣人貧困的生活,但經改編為拉丁風格的樂曲之後,呈現的是活潑愉快、樂觀正向的風格,同時也給予鼓手林冠良靈活的即興空間。

〈港都夜雨〉的原曲是〈雨的Blues〉,作曲家是小號手楊三郎。1950年時,他曾在基隆接待駐臺美軍的聯誼社擔任樂隊指揮,而冬天的基隆經常雨下個不停,楊三郎心有所感,寫下了這首作品,一開始是有曲無詞,填上歌詞後,改名為〈港都夜雨〉,交給吳晉淮演唱而走紅。為了向楊三郎前輩致敬,小號手鄭文鳳(北京老師)特地進行了一段情感豐沛、擲地有聲的獨奏,蘇聖育迷人的薩克斯風獨奏接續其後,最後以加快速度的演奏作為結束。

接下來,樂團進行了演奏編制的調整;以薩克斯風、鋼琴、貝斯與鼓演奏〈思慕的人〉。這是一首有畫面感的抒情曲,曾增譯再度展現他鋼琴獨奏的實力,美麗的旋律搭配蘇聖育如泣如訴的高音薩克斯風,特別是在曲子演奏的最後,高音薩克斯風好像在唱著「心愛的/緊返來/緊返來阮身邊」,將這首曲子的思念之情表達得十分生動。


2024兩廳院夏日爵士《臺味爵醒》(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演奏〈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的是鋼琴、貝斯和鼓組成的三重奏,它曾是一首家喻戶曉的流行曲,歌詞鼓勵過無數到都市打拼的異鄉遊子:只要願意打開心窗,就可看見五彩春光。這首曲子以劉育嘉感性的低音貝斯拉弓揭開序幕,接下來的重頭戲是曾增譯的鋼琴演奏,可聽到古典音樂對他長段即興的影響,內容精彩、宛如一幅極美的畫,是這場音樂會的聆聽亮點。

至於〈青蚵仔嫂〉,則由薩克斯風、貝斯和鼓組成的三重奏演出。薩克斯風的即興樂句從藍調轉向狂野,甚至發展成自由爵士(Free Jazz)般的曲風。最後六重奏的所有成員回到舞台,以熱鬧的安可曲〈四季紅〉為音樂會畫下句點。

將流行歌當成一種親近聽眾的媒介,帶出爵士演奏的魅力,並且透過聆聽環境的設計,讓大眾可以輕鬆自在地欣賞音樂,《臺味爵醒》算是作得很成功的演出。在「輕鬆自在場」裡平衡「流行」和「藝術」元素,從經典臺語歌謠裡找出可發揮的素材,並作靈活的詮釋和延伸,最大功臣應該是負責編曲的謝智揚、鄧亦峻和蘇聖育,而六重奏的演奏成果,同樣值得肯定。

《臺味爵醒》

演出|薩克斯風、長笛:蘇聖育、鋼琴:曾增譯、爵士鼓:林冠良、長號:王于維、小號:鄭文鳳、低音貝斯:劉育嘉
時間|2024/08/10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馬埃斯特里尼(Pier Francesco Maestrini)已參與過十七個不同的《瑪儂.雷斯考》製作,對於文本有著不可思議的熟悉度,導演詮釋也細微到一字一句。
9月
15
2024
演出的方式突破傳統通常由單一歌手的演唱的模式,靈活運用男、女歌手音色的不同特質搭配詩詞的特性,將十二首歌曲分派為次女高音獨唱、男高音獨唱,與男女聲重唱來詮釋,精緻巧妙地將音樂的藝術性提升至更高的層次。
9月
14
2024
與去年訪台一人獨挑全場有所不同,今年Laufey帶了完整的流行樂隊甚至加上一組弦樂四重奏,除了演唱之外,Laufey也穿梭在大提琴、鋼琴與兩把吉他之間自彈自唱,燈光與舞台也同步配合了現場的音樂。雖然整體規格高了兩個檔次,但是筆者也覺得偌大的場地,多少犧牲了Laufey作為「臥室歌手」在演出中的親密感。
9月
12
2024
重新思考在現場呈現技術主導的音像藝術對於場館本身的意義:它已不是如何提升表演的能見度,而是如何提供當代的新敘事法(Narratology):某種科技所賦予的原生空間經驗⋯⋯
9月
06
2024
除了IP本身的知名度和表演團隊的口碑,究竟動漫(畫)音樂會的魅力何在?它塑造了怎樣的欣賞體驗?它和其他不同類型的音樂會,是否有可比性?
9月
06
2024
延續去年以關注臺灣爵士音樂表演為主題,這三場演出的製作思維,是邀請樂迷共同想像「臺灣爵士樂」可以有什麼有趣的玩法?除了向經典致敬之外,是否也能端出有親和力的原創作品?加入即興元素,重新編曲的流行音樂,是否依然深具魅力?
8月
26
2024
開幕場次「流動的山海」,相較於主流華語和本土多元母語音樂之間的平衡課題,今年更加強音樂的流動,似乎期盼以音樂本身能穿越時空的流動(flow)對應「流動的邊界」,在時光流淌間和觀眾、山海共創一個個美好瞬間
8月
15
2024
默默是國內少見的,以演唱中低音域見長的爵士音樂家。透過這一晚的演出,她純熟的歌唱實力再次獲得驗證,而廖旻瑜大氣、華麗的鋼琴演奏,江忻薇時而飽滿、時而柔情的小提琴演奏,也讓現場聽眾感受到標準曲經過重新詮釋後,千變萬化的魅力。
8月
06
2024
就整體視覺製作上,雖然國家交響樂團請來了日籍導演太田麻衣子,但整合其實相當不理想,國家音樂廳雖是一個折衷的場地,但筆者在欣賞中所感受到的,只能看見導演對走位、動作等基礎的處理,完全沒有感受到導演要如何面對這個有限的場地?
8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