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傳統古典新論《西遊演義》
7月
18
2016
西遊演義(仁信合作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8次瀏覽
曾達元(自由業)

《西遊記》為四大中國古代章回小說之一,結合中華地區代代相傳之神話傳說、民間信仰及鄉野故事而成,自成書以來在華人世界甚為流傳,改編成戲曲、舞台劇及電視電影不盡其數,因此即使觀眾未曾讀完全書,對於劇情及人物架構亦不會感到陌生。本次作品選擇自唐三藏一行人完成取經任務後開展,在承接既有的背景設定下重新塑造角色性格,衝擊傳統價值觀並給予觀眾新的故事意涵。文宣中節目單拉頁的設計,讓讀者像真實拿著經書般翻閱,在復古風格畫法下,人物有著趣味的姿態,跳出逗趣活潑的意象,別具巧思的平面設計緊扣著本戲顛覆傳統的主題。

本戲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動是一大焦點,多處翻轉角色設定是為呼應現有的社會現象或人民心態,但理念過於龐大而如蜻蜓點水,角色思考過於直線,無法讓觀眾於本戲產生完全認同。孫悟空(林曉函飾)的神通廣大在劇中全然否定,選擇讓角色由心去認識自己,並肯定自己的能力,唯演員若能再多保有猴性的靈活肢體,會更凸顯古靈精怪之感。豬八戒(王宏元飾)一反顢頇樣態,特別著墨於對翠蘭(苗廣雅飾)的感情,而成為深情動人的男子。沙悟淨(張家禎飾)在原著中不具明顯過人之處,此次改編不但戲份比例加重,凸顯角色運籌帷幄的精明,武打場面之肢體動作力道充足且動作流暢,可為本戲一大亮點。

在傳統的《西遊記》中,神佛與人類間的關係有如天地般遙遠的距離,而本戲重新編寫下的觀世音(張棉綿飾),加入許多「人」的性格,像是古希臘眾神般帶有明顯喜怒愛恨,顛覆以往莊嚴姿態,更顯活潑有趣,如此改編下的唐三藏(蔡嘉茵飾),亦從莊重的出家人性格,調整而成調皮且歡快的個性。眾綠葉角色讓本戲增添許多新意,尤其老龜(楊棟清飾)之角色新穎而值得發展,人物氣質特殊帶有喜感,唯諾、偶像崇拜及相信小故事的形象鮮明,像是從市井小民的視角看待其他人物,然於整齣劇中無法充分發揮顯得寓意不足,實為可惜。

上舞臺簡約的設計三角形層層堆疊如山,帶出高低之感,下舞台上置有九塊木墊,隨著場景變換調動,讓一景之中呈現多樣的組合空間。影像設計於本戲格外令人矚目,毛筆書寫下的開場概述及章回目次,營造出閱讀古書的氛圍,以即時攝影的方式讓影像與舞台同時並行演出,使西遊的奇幻感躍然於舞台之間,其他如背景動畫,隨著經書的念誦轉為扭曲並產生幻覺般視覺感,與電音舞曲般的結合,效果十足。唯許多影像動畫與真人動作並無連接緊密而有些許時差,頗為可惜。其中眾人合體對抗觀世音之橋段,投影之即時畫面中可見氣場波動之動畫,趣味十足,然而卻無兼顧舞台上的畫面處理,使得台上演員略顯尷尬與詭異,畢竟舞台劇並非影像演出,觀眾一眼即視仍是實體景致,若是能再多注意舞台上的流動與調整動作設計,此一效果會更加引人入勝。

本戲大量翻轉神話,說理概念頗多,然而深度稍嫌不足,直述的台詞近乎說教。然而,不少橋段提供觀眾不同的思考方向,讓觀眾能以新的角度看待舊有的思想,例如,經書讓世人看見幻象,使人認為相信經書就能達到美好的未來,然目標過程的苦痛與悲哀卻是隻字不提,雖然提供某種「指引」,卻像是盲目的崇拜,經書不斷告訴民眾何謂「做自己」,但合乎標準下的自己卻根本不像自己。尾聲三藏法師由心出發完成經書後,拍攝畫面中的觀眾席卻是空盪一片,由此呼應著佛法中「透徹真理」而「萬物皆空」,頗具哲理的結尾,令人玩味。

《西遊演義》

演出|仁信合作社劇團
時間|2016/07/03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西遊演義》與《巨人的腳印》雖出自截然不同的創作體系,卻同時凸顯古典文本在其深度背後,或許作為創作的寶庫,也間接暴露出現代創作者如何進行觀看,以及不同層面的盲點、匱乏,成為試煉場。(吳岳霖)
8月
01
2016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