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舞家來到了嘉義《獨語》
6月
16
2015
Grenouilles(嘉義新舞風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7次瀏覽
戴君安(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2015嘉義新舞風推出的《獨語》概念源自臺灣早期詩人覃子豪 (1912-1963) 的現代詩,從其節目單節錄覃子豪詩選《造訪》中的「走向一個陌生的地方,殷殷地尋訪…」看來,似有意闡述在非藝文都會區推動表演藝術的艱辛。雖然一路上踽踽獨行,這回「嘉義新舞風」仍殷切的邀請了三位年輕編舞家:張堅貴、蘇品文及蘇家賢編創新作。這三位創作者的個別「獨語」和舞者們共同發聲,藉以發展新型態的舞蹈風格。

蘇家賢的《等待緬梔花開》試圖以東方身韻帶出現代詩語的意境,以古今混搭的形式構築時空交錯的夢幻情景。一開演,一位男舞者拿著掃帚掃著落葉,三位女舞者則躺在地板上,她們緩緩的移動身體部位,再慢慢的站起來,對照此靜謐視覺畫面的是偶而吵雜的背景音樂。在初始段落中,男、女舞者的身體尚能帶出今人懷古的意境,服裝上的搭配也稱得上「順眼」,但是女舞者的髮型稍顯散亂,和整體所欲呈現的雅緻閒適略不一致。

接下來的各個段落,以水聲、葉影、紙傘及燈效製造的霧氣,呈現潑墨畫般的境界,尤其當地上的樹枝被吊起,緩緩上升之際,舞者們也開始較大動作的翻滾、跳動及旋轉,彷彿撥亂時空年輪,營造不知今夕是何夕之感。整體架構算得上完整,但部分段落的編排顯得零碎,例如武打的場面或是狀似撐篙渡河的畫面等,都像是有點戲劇成分,卻很難令人入戲,致使前後的連貫不甚順暢。

蘇品文的《Grenouilles》即青蛙之意,舞作發想自她旅法的生活經驗,試圖以洞中的青蛙為例,指涉獨居者的孤寂猷如藝術創作歷程,點滴於心不足為外人道。整首舞作以五位男舞者模擬青蛙的體態、聲音貫穿頭尾,他們先是在靜寂中趴伏前行,有時起落互疊,有時則各自滑動橫越舞台,隱約中只聽到好似洞穴中的滴水聲與碎石掉落聲,簡單的聲響加深場內淨空凝神之氣,觀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舞台上的舉動。隨著一道塊狀的光影投射在舞台上,男舞者們開始了一段抓弄身體的動作,有時自抓;有時互抓。最後,他們藉吹氣、憋氣、吐聲等各種口技,發出類似蛙鳴的喉音 。

蘇品文似有意摒棄「跳舞」的炫技表現,欲從以人擬物的轉化介入,藉以發展異於常習的身體流轉。形式上,確實可見她借力於交叉聯繫的手法,藉以呈現嶄新的舞蹈樣貌;但在感官聯繫上,則顯得稍微薄弱,需要更為強烈、鮮明的渲染,才能跳脫只是模擬青蛙的意象,或可說是因為太多擬物情節,以致情感的移覺作用無法深入。可喜的是,在舞者的身體表現上,擬物的過程應有相當的挑戰,讓他們得以擺脫舞蹈技巧的箍咒。

張堅貴的《瞬息》透過女舞者們的身體與物件之間的連結,轉換空間裡的視覺感受,並試著在時間的掌握上製造瞬息萬變的刺激,好像窺看萬花筒裡的花漾圖像。首先是一段無聲的獨舞作為引子,似乎是為即將進入繽紛世界而鋪陳神秘的前導。當兩塊白板推上舞台後,音樂隨之而起,板子周圍先是只見舞者的手,再來投出身體部位,他們像是在尋找遺失物,有時又像是撞到隱形牆,玩起了默劇;或是像被魔術師施法般,身體截成兩段;有時則是透過光線將舞者的影子投射到白板上,使舞者與影中人產生對舞的畫面;舞者手中的白色手巾也像是變魔術般,換成了五彩顏色。

這首舞使用的元素和物件很多,多到令人眼花撩亂,尤其是當五光十色的幻彩投射在天幕、地板時,益顯紛繁雜亂。或許這是所謂萬花筒般的璀璨華麗,但是華麗有餘,卻壓低了瞬息萬變景象帶來的驚喜。所幸舞者們的身體雖有科班訓練的「束縛」,仍可見嘗試跳脫刻板肢體呈現的企圖,這部分拉抬了舞作的新鮮感,也平衡了高期待下產生的些許失落。

邁入第四屆的嘉義新舞風,逐漸顯露成長的軌跡,對照歷年的表現,雖然仍有改進之處,雖然成長之路走得有點慢,隨然仍有不少問題待解,包括如何和舞蹈社的經營區隔,或是舞者的成熟度與流動率如何掌握等等,但既然馱著沉重包袱的雯翔舞團執意前進,未來的嘉義新舞風也就值得持續關注。

《獨語》

演出|蘇家賢、蘇品文、張堅貴
時間|2015/06/07 14: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