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的人格特質,不必然一定會導致作品統一性的風格或樣貌,但極可能對創作過程和結果,產生關鍵性的影響。李名正是跳躍思考的人,這項特質在他的新作《泡氣球》裡展露無遺。
氣球給人既真實又虛幻的感覺,吹氣球和玩氣球是想像的美好在眼前放大,一旦氣球被戳破,曾經的真實,瞬間就變成夢幻泡影。《泡氣球》就在如幻似真的場景裡開場,數十上百個黑、白色及透明的氣球浮懸於表演區,或成為人體模型的頭,或是舞者外套上的裝飾物;壓克力箱子堆疊、環繞著舞台中央的玩具滑梯,水聲、樂聲和舞者踩著氣泡棉發出的聲響交融,李名正藉兒時嬉戲的氛圍,對應現實生存環境的危機和不安。
現場觀眾在充滿氣球的視覺感官中,看著舞者喝完咖啡,戴上又脫下安全帽,在錯落的箱子間迴旋舞蹈。接著,跳房子、溜滑梯,嚼著口香糖用力吹泡泡,童年的遊戲,不斷被拋出,快速轉換;甚至帶著氣球舞到觀眾席,藉近身與球共舞的設計,召喚觀眾同有歡樂記憶。
這次,李名正以「拼貼」的手法編舞,的確更貼近他跳躍的思考模式。但這場拼圖遊戲,對觀眾來說難度不低,因為從頭到尾太多片段和訊息閃現,而顯得斷裂零碎,或邏輯不清。有時視覺都還來不及接收,已戛然而止,推進到下一個段落,例如第一段突然現身、繞場而行的白羽衣舞者;或是第二段舞蹈結尾時,身穿氣球蓬裙的女舞者推扶人體模型立架出場,也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燈暗,結束約一分鐘的演出。
欣賞舞蹈,不為解讀每個動作或細節的意涵,然而拼圖遊戲最終總要將眾多碎裂的圖板兜攏成一個完整的圖像,才能將創作概念和樣貌看個清楚。還好演出的最後一段〈島〉,做了補救。重新堆壘的箱子,藉內嵌燈管散發強烈的島嶼意象,成為舞台中的舞台,四位舞者環伺一島、與一位舞者獨擁五島的明顯對比,以及接續異位而舞的設計,搭配重拍音樂,展現舞蹈的張力,「歡樂背後的憂慮」、「如影隨形的危機」終得以見,是整場演出中最好的一段。
但開場和結尾的兩段念白,顯得突兀。前者取代了提醒觀眾劇場規範的制式廣播,而以刻意的喜感效果呈現,與結尾的念白一樣,破壞了之前費心營造的空間氛圍,十分可惜。
李名正試圖開啟「視覺劇場」的創作新路,這次演出包括視覺裝置、舞者各式設計感強的服飾裝扮等,都說明了他的用心。只是這些外加元素與舞蹈依附相融之後的化學變化,仍明顯少了清晰的思維去做整理,有些概念和點子也未能發展,使整個作品難以聚焦。
《泡氣球》
演出|體相舞蹈劇場
時間|2011/9/16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