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從相本中起身《Incubating 2.0—詭》
12月
02
2019
Incubating2.0—詭(影響‧新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94次瀏覽
林佳靜(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研究生)

2019年十鼓秋季極限藝術節,影響‧新劇場推出新聲誕計劃《Incubating2.0—詭》,視覺畫面感、實驗精神相當重。顯而易見,除了承繼前年《Incubating1.0》邀請河床劇團藝術總監郭文泰指導「意象劇場」的洗禮,涵納新聲誕計畫原班人馬(林裕紘、呂政達、劉昱德、薛嘉沂、盧修琪等人)之外,亦加入漂流木劇團意象劇場作品《抉擇do/undo》(2017)部分成員(林裕紘、劉昕、薛嘉沂等人)交融合作的演出。因此,全齣帶有去年又繼之過往劇場實驗,進一步轉化實踐與複沓的影子。

如文宣所述,此劇結合物件與空間的移動式演出,起始於觀眾入場挑選「物件」的選擇──在桌面上,覆蓋的撲克牌卡中,翻開一張屬於自己後續迎面的劇情線。接著,兩名身穿學生服的少女,提燈並排出現,向觀眾伸出手,核對手背上分色的圓點貼紙,然後分別帶入不同的演出路線裡。而回溯《抉擇do/undo》的演出安排,觀眾亦是從兩個木盒之間選擇將身歷其境的劇情,且演員從桌底緩緩現身搬出木盒的姿態,也如同此次觀眾入場看見或裸身、或全紅的演員躲在五分車裡,悄悄滑入觀眾眼前,卻又欲「近」還「離」地逃開觀眾的視線,好似走進深夜的動物園,躲在樹叢的動物隨之逃開,但又在暗中偷偷觀望走進牠們領土的生人。此種「欲拒還迎」的作法,似乎也是此齣劇牽引觀眾入場的調性──「詭異」。

領隊提燈的少女,是甜美的;但,她們沒笑過。演員現身與領路的方式,是俏皮的,有著愛麗絲夢遊仙境般的童趣,卻是暗黑的成人版;因為她們一路留下的線索,是條條紅色內褲。觀眾經過水管中水族館斑斕的海底造景,行經演員用偌大澆水器撒下個個乾枯的樹盆,卻又身穿雨衣往自己倒下裝水的水桶;或是,演員領著觀眾的手勒緊她脖上的白布,隨後便抬頭看見網子上的白球成堆落下,撒得演員滿身抑或觸及觀眾,也不畏地直盯著觀眾凝視。演員充滿挑釁甚至自虐的質地,頻繁出現在大部分的演出橋段裡,不斷嘗試挑戰觀眾感知的界線,以及試探尋索觀眾的反應。舉凡著白色洋裝的演員,生氣地就觀眾身旁的牆上丟球,不焦急於觀眾被反彈的球所觸及;又或是,頭蓋白布的演員浸漬在挑逗觀眾的情慾不成下,痛苦任性地向觀眾呻吟;甚至是白色小丑裝的演員,在觀眾走上樓間的背後,突然斥聲喊叫,接著笑鬧地狂奔離開,而觀眾依然得循著他狂放的足跡,在打開櫃子找到藏身的他。這令人迷惑、反常和奇異的氛圍,放置於色彩講求一致性的白色著裝與刻意構圖過的視覺畫面裡,充斥違和感的浸潤,奔走在突破觀演限制又置身美學框架之間的離聚。

整體而言,參與此劇結合物件與空間的移動式演出時,表演的橋段至段落之間,總可在觀眾眼前凝結成幾張紛陳羅列而醒目的照片畫面,這大概是「意象劇場」的迷人之處。整個表演就是一個物件,當物件成為一個表演空間,則造就一場藝術展覽。而這也引人深思,觀眾收集深刻畫面與感知體驗時,有無觸碰極限的可能,亦如故事敘述有千篇一律的套路。因為,對於演員「挑釁」的表演實驗(如上段所述之案例),以及導演安排觀眾「仰視」演員的視角轉換 (如腳下拘禁在製糖機器裡的演員,或從高空滑索而下的底下揮手歡呼的演員),皆頗有玩味「權力關係」的新意。且風格鮮明的視覺畫面,也具賞心悅目的攝影美學,可若綜觀觸及色彩的調度,普遍以大紅的擇色為依歸的表現,則有視覺疲乏的疑慮。此外,意象的造成,若無充分意義化、然後進入觀眾的感知系統,有無剎然而逝泡沫化的可能,亦為雙面刃,則可待探討。

最後,由於「恐懼」是「詭異」之下的另一子題,似乎探討了幽閉黑暗、未知死亡等不同型態的恐懼,甚至也將恐懼移至觀眾身上,交付觀眾最終的極限挑戰,將觀看演出推至體驗極限活動的投身參與。但由於演出形式採用移動且分區式的展演,加上領會抽象元素的呈現需要時間,恐懼聚焦相對易發散。因此,期待演出橋段之間,相互共振推至最後極限體驗的火花,應還有搧風點火之勢。

不過,總結《Incubating2.0—詭》,可比喻為一本如《怪奇孤兒院》般會移動的相本,帶有詭譎謬味,演員從相本中悄然起身,與觀眾互動或拉攏行動,從《Incubating1.0》行進至今,仍實驗於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的交涉對話。

《Incubating 2.0—詭》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9/11/22 19:30
地點|十鼓仁糖文創園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