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從相本中起身《Incubating 2.0—詭》
12月
02
2019
Incubating2.0—詭(影響‧新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85次瀏覽
林佳靜(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研究生)

2019年十鼓秋季極限藝術節,影響‧新劇場推出新聲誕計劃《Incubating2.0—詭》,視覺畫面感、實驗精神相當重。顯而易見,除了承繼前年《Incubating1.0》邀請河床劇團藝術總監郭文泰指導「意象劇場」的洗禮,涵納新聲誕計畫原班人馬(林裕紘、呂政達、劉昱德、薛嘉沂、盧修琪等人)之外,亦加入漂流木劇團意象劇場作品《抉擇do/undo》(2017)部分成員(林裕紘、劉昕、薛嘉沂等人)交融合作的演出。因此,全齣帶有去年又繼之過往劇場實驗,進一步轉化實踐與複沓的影子。

如文宣所述,此劇結合物件與空間的移動式演出,起始於觀眾入場挑選「物件」的選擇──在桌面上,覆蓋的撲克牌卡中,翻開一張屬於自己後續迎面的劇情線。接著,兩名身穿學生服的少女,提燈並排出現,向觀眾伸出手,核對手背上分色的圓點貼紙,然後分別帶入不同的演出路線裡。而回溯《抉擇do/undo》的演出安排,觀眾亦是從兩個木盒之間選擇將身歷其境的劇情,且演員從桌底緩緩現身搬出木盒的姿態,也如同此次觀眾入場看見或裸身、或全紅的演員躲在五分車裡,悄悄滑入觀眾眼前,卻又欲「近」還「離」地逃開觀眾的視線,好似走進深夜的動物園,躲在樹叢的動物隨之逃開,但又在暗中偷偷觀望走進牠們領土的生人。此種「欲拒還迎」的作法,似乎也是此齣劇牽引觀眾入場的調性──「詭異」。

領隊提燈的少女,是甜美的;但,她們沒笑過。演員現身與領路的方式,是俏皮的,有著愛麗絲夢遊仙境般的童趣,卻是暗黑的成人版;因為她們一路留下的線索,是條條紅色內褲。觀眾經過水管中水族館斑斕的海底造景,行經演員用偌大澆水器撒下個個乾枯的樹盆,卻又身穿雨衣往自己倒下裝水的水桶;或是,演員領著觀眾的手勒緊她脖上的白布,隨後便抬頭看見網子上的白球成堆落下,撒得演員滿身抑或觸及觀眾,也不畏地直盯著觀眾凝視。演員充滿挑釁甚至自虐的質地,頻繁出現在大部分的演出橋段裡,不斷嘗試挑戰觀眾感知的界線,以及試探尋索觀眾的反應。舉凡著白色洋裝的演員,生氣地就觀眾身旁的牆上丟球,不焦急於觀眾被反彈的球所觸及;又或是,頭蓋白布的演員浸漬在挑逗觀眾的情慾不成下,痛苦任性地向觀眾呻吟;甚至是白色小丑裝的演員,在觀眾走上樓間的背後,突然斥聲喊叫,接著笑鬧地狂奔離開,而觀眾依然得循著他狂放的足跡,在打開櫃子找到藏身的他。這令人迷惑、反常和奇異的氛圍,放置於色彩講求一致性的白色著裝與刻意構圖過的視覺畫面裡,充斥違和感的浸潤,奔走在突破觀演限制又置身美學框架之間的離聚。

整體而言,參與此劇結合物件與空間的移動式演出時,表演的橋段至段落之間,總可在觀眾眼前凝結成幾張紛陳羅列而醒目的照片畫面,這大概是「意象劇場」的迷人之處。整個表演就是一個物件,當物件成為一個表演空間,則造就一場藝術展覽。而這也引人深思,觀眾收集深刻畫面與感知體驗時,有無觸碰極限的可能,亦如故事敘述有千篇一律的套路。因為,對於演員「挑釁」的表演實驗(如上段所述之案例),以及導演安排觀眾「仰視」演員的視角轉換 (如腳下拘禁在製糖機器裡的演員,或從高空滑索而下的底下揮手歡呼的演員),皆頗有玩味「權力關係」的新意。且風格鮮明的視覺畫面,也具賞心悅目的攝影美學,可若綜觀觸及色彩的調度,普遍以大紅的擇色為依歸的表現,則有視覺疲乏的疑慮。此外,意象的造成,若無充分意義化、然後進入觀眾的感知系統,有無剎然而逝泡沫化的可能,亦為雙面刃,則可待探討。

最後,由於「恐懼」是「詭異」之下的另一子題,似乎探討了幽閉黑暗、未知死亡等不同型態的恐懼,甚至也將恐懼移至觀眾身上,交付觀眾最終的極限挑戰,將觀看演出推至體驗極限活動的投身參與。但由於演出形式採用移動且分區式的展演,加上領會抽象元素的呈現需要時間,恐懼聚焦相對易發散。因此,期待演出橋段之間,相互共振推至最後極限體驗的火花,應還有搧風點火之勢。

不過,總結《Incubating2.0—詭》,可比喻為一本如《怪奇孤兒院》般會移動的相本,帶有詭譎謬味,演員從相本中悄然起身,與觀眾互動或拉攏行動,從《Incubating1.0》行進至今,仍實驗於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的交涉對話。

《Incubating 2.0—詭》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9/11/22 19:30
地點|十鼓仁糖文創園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