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文學讀進舞蹈裡《願DESEO》
11月
11
2013
願DESEO(組合語言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81次瀏覽
謝昱萱(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學生)

組合語言舞團今年創團二十週年,藝術總監楊桂娟在《願DESEO》中邀請了三位編舞家王維銘、顏鳳曦、賴翠霜,共同將詩篇中的語彙以肢體動作呈現出更深刻的詩意,藉由三首詩與三首舞的結合,以不同的文本各別探討三種型式的愛:情、親、關,再次將文學與舞蹈連結。

蔣勳的〈願〉在一開始便寫道「我願是滿山的杜鵑,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對人們來說杜鵑猶如春天的象徵,這也表現出蔣勳在願中渴望能繫上這密不可分的關係,且是多麼濃烈的情感。而前雲門舞集資深舞者王維銘以〈願〉作為發想題材,將詩篇中的字句轉化為肢體上的呈現,當舞作一開始,王維銘緩緩地漫步著,同時朗誦〈願〉中極細膩的詩句,帶領觀眾將情緒漸進投入而展開一連串的舞蹈,並在獨舞中可清晰看出王維銘的身體相當細膩且流暢,而舞者劉孟婷則以獨特的動作質感表現出乾淨俐落的一面,隨著燈光色彩劃出的兩個空間裡,兩人相映對話著,毫無肢體碰觸的舞蹈設計,卻讓兩人緊密的靠在一起。

第二段〈孩子磁場〉作者顏艾琳,其詩篇以母親為第一人稱闡述與孩子間的關係,這回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的藝術總監顏鳳曦從文學中取材外,更大膽將光與影的物理現象帶入舞作中。剛開始舞者像是擁抱生命般的走向前方,轉身後光線投向的那端似乎是詩篇不斷提及的「你」,而後方籠罩在天幕上的影宛如母親伴隨於孩子身旁,顏鳳曦巧妙的運用光源與人的距離及角度,層層描繪出母親孕育孩子的過程,讓人深刻體會到一股僅存於想像中的氛圍。除此之外還藉由燈光的急速閃爍帶來視覺停留的奇妙效果,搭配尖銳吵雜的音樂、流動於舞臺間的影像技術,彷彿置身於充滿強烈磁性的異次元中,回味無窮。而資深舞者楊琇如、張菀真則以高活動性的身體能力,完美呈現出顏鳳曦的舞作。

最後是賴翠霜舞創劇場的創辦人賴翠霜的〈存在〉,其創作概念來自羅任玲的〈生日快樂〉及數張孩子眼神裡充滿無辜與恐懼的攝影作品。剛開始,場中懸掛的五件衣裳看似於戰爭傷亡的人們,而一位舞者帶著緊繃又疲憊的身軀緩緩走入,賴翠霜以肢體中的顫抖和狂放締造出詩中砲火滿布的世界,緊湊的舞作結構與眼前不斷跳動的數據,直到氣氛被帶入寂寞和失落的片段時,強烈對比下有種不寒而慄的現實感受。賴翠霜在〈存在〉中多以輪替或重複的編創手法,堆疊出舞作激昂的瞬間,而舞者李姿穎、王怡湘、林姿均、吳燾安、許書詮有著極具張力的身體幅度,強韌的肢體語言再次重現〈生日快樂〉一詩中的殘酷與遺憾。

《願DESEO》

演出|組合語言舞團
時間|2013/11/09 14:30
地點|左營高中舞蹈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間虛擬的咖啡廳,是四位舞者生命交會的空間。咖啡粉被細心勻配成圓,成為她們生命軌跡的視覺化呈現——那個圓,象徵著起點即是終點的循環。而這場演出最動人之處,正在於它將個人的身體史轉化為集體的記憶圖景。
11月
26
2025
在原民主體性與現代性的鬥爭局勢中,始終戰鬥著要守住的,並且為了守住反而導向毀滅的,究竟會是什麼?
11月
20
2025
當《最後的隧道》借助另類的時間和空間來搭建一個想像的世界時,這樣揉合神話/末日的敘事方式,正也悄然轉動一種鬼魅時間(spectral time),不只掙脫了殖民主義的現代性機制,更通過非人(non-human)的鬼魅現身重返過去歷史造成的斷裂
11月
20
2025
整場演出令人深刻之處並非歷史檔案中的馬利亞為何,而在曼奇展現出一個舞蹈被檔案所固定,再被文化市場要求的過程,在解放坐姿舞即興性的過程中,那個原被忽視的裂縫重新浮現:我們可以如何保存舞蹈,而不讓舞蹈失去活性?
11月
17
2025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