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刻與編譯「南島」,用音樂牽起守護家園的力量《我們的島》
1月
13
2023
我們的島(小島大歌提供/攝影Hank Tsai)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8次瀏覽

文 施靜沂( 專案評論人)


去年年底「小島大歌」(Small Island Big Song)於淡水雲門劇場的演出,為第二張專輯《我們的島》台灣巡演最後一站。由台籍企劃陳玟臻(Bao Bao Chen)及澳洲音樂人Tim Cole組織的跨國團隊,三年內走了16個國家,在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的兩年,透過遠端視訊完成專輯,並將尋訪連結南島音樂人的足跡化為舞台投影幕的畫面,盼此因「台灣為南島民族起源」牽起的緣分能成為世界的禮物。


即使Bao Bao的導聆充滿理想性與正向力,但當我們回顧過往的人類學、語言學研究或藝文展演試圖更加理解「南島」時,仍不免感到陌生;思索原因,或許是在不同外來政權影響下,台灣與其他南島語族隔著時空及語言 1 的距離;再者,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大染缸裡,我們日愈分辨不出彼此。而今,倡議愛土地及海洋家園的音樂能啟發多大的影響?又如何鍛造傑出的音樂?導聆前後,排灣族音樂人Sauljaljui(戴曉君)以〈為彼此歌唱〉(Senasenai a Mapuljat)2拉開序幕時,這些問題也循著鼓聲 3、琴聲等來自南島國度的樂器,慢慢尋找著答案。

我們的島(小島大歌提供/攝影Hank Tsai)


不同島國的音樂人,如何共同倡議保護海洋與土地的環境倫理?

在〈為彼此歌唱〉曲中,重複不斷、和緩悠長的唱詞「’isaceqalj~ senasenai,mapuljat i a o o a」搭配投影幕播放──古老帆船與南島族群圍舞的影像,讓人 恍若跟著回到幾千年前南島族群從台灣出發尋找遷居地的情境;只不過千年後,以音樂影像復刻前往南島的旅程,不是為了遷居,而是為了找到更多凝聚的可能;如此開場既是呼應故事的開始4,也是讓歌者如領航員般帶著觀眾於大洋裡乘風破浪。在下一曲〈Marasudj〉(團結)中,我們一個個遇見不同的音樂夥伴──來自台灣東海岸比西里岸部落的阿美族Putad、模里西斯的Emyln、馬達加斯加的Sammy、巴布亞紐幾內亞的Richard Mogu等音樂人,在Sauljaljui領唱的「O~hai yan ~~ho~~o」中,紛紛以自己的語言回應:「 Emyln :Ti zilwa melanze」(我的南島家人們),「 Sammy :Sitarano zahay zanahary e mangataka fitahiana aminao zahay」(古老的精靈Zanahary,治療我們的島嶼,賜予我們祝福吧!),「 Richard Mogu :Anamuro o, oro beio anamuro o」(看,在地平線的彼端,他們來了!);而以日常的語言完成音樂作品,某種程度上也像回到口傳文學的年代,俯拾皆為詩歌。

很快地,Sauljaljui向觀眾介紹Putad的〈Pinagsanga〉(自然),並提到此曲為 Putad 家族──從祖母、母親到女兒,共同為海洋發聲,為自然祈福之歌。當我們跟著進到曲中情境時會發現,此曲並非以呼喊來倡議海洋保育,而是在海浪聲混著緊迫沉鬱、宛如心跳的鼓聲、弦樂聲中,由老人禱詞、孩子純真的聲音開啟關乎海洋神聖的聯想。 Putad 則以一貫有爆發力的歌聲開啟與海洋的對話:「caykafalic o’icel no pinagsanga, caykafalic pinangan no a’adopen」(我無法改變自然的法則,無法改變動物的天性),「mimingay sanay kako, Omanaan ho cayka pasimaw」(我如此渺小,什麼也守護不了),「Mitapalay a kawas takowana,Mitawaay a kawas takowana」(祂在叫我,祂在笑我)。 5至此,我們同感於渺小人類臣服於自然之姿;翻閱專輯則會讀到,這首歌由來於 Putad 家中的雞被野狗攻擊以及自身曾在衝浪時遭遇瀕死的經驗。或也因此,此曲格外具有力量。

接下來Emlyn帶來的〈sarbon〉則由一則海洋汙染的英文報導開啟;在Putad引介下可知,此曲由來於一艘日本郵輪觸礁,使十噸石油染黑Emlyn家園的海洋。在明快的旋律、Emlyn圓潤明亮的聲線及音樂夥伴鼓聲的伴奏與和聲裡 ,我們感受到Emlyn欲守護海洋家園的急切;在聲聲堆疊的單詞「Sarbon」(煤 )中,聽眾也跟著沉浸於家園變調的遺憾與痛心:「Delo beni-la finn vinn kouler sarbon」(神聖的藍海已經變成了/煤炭一樣的黑色)。6

Emlyn下一首歌仍以其明亮歌聲陳述家園變調、物種絕跡之痛,視角慢慢從海洋望向叢林及天空。在這段包含傳統舞蹈的演出中,也啟發聽眾對於歌曲主題──模里西斯絕跡的dodo鳥開展更多聯想與好奇。根據專輯介紹,模里西斯過去為鳥類天堂,包括dodo鳥在內的許多鳥類之所以絕跡,是因為水手帶來鼠疫、老鼠和過度獵捕,也因為環境惡化所導致。

接續Emlyn的是其友人:來自最古老大陸──馬達加斯加的Sammy;兩人的創作表達頗能相互呼應;Sammy的〈Aoka〉(停止)一曲也以英文採訪報導開啟對土地倫理的關注,也讓人想到卑南族歌手 Sangpuy (桑布伊)也以〈amanan na kemazu〉(別這樣)表達過同樣的心情。〈Aoka〉曲中,在女性記者報導雨林遭伐的新聞中,我們也聽聞伐木現場電鋸齒輪的運轉;接著,在男女族人此起彼落的喊聲、低音的鼓聲、節奏明快的旋律上,不時流淌出傳統弦樂器Valiha(竹管琴) 7 透亮細緻之聲,恍若演繹雨林蘊含能量與神聖、神祕的氣息。

在這首旋律音色皆豐富飽滿的曲子中,質地不同的樂器像是復刻雨林中豐富與層次井然的生物相,低沉厚實的鼓聲像在森林快速跑動的族人,心跳與大地脈動合一;在「Ambarambarako Ambarambarako」(這個世界所剩無幾)、「Aoka e aoke e」(停止,停止)的喊聲中,我們再次感到渺小人類如何守護土地與海洋?這個課題如何地無限急迫;整場演出中,這個主題透過發生在不同國家、不同族群身上的故事,試圖喚醒更大的共鳴,也在接下來巴布亞紐幾內亞之Richard Mogu帶來的〈Selo Marleo〉(祖靈之歌)中,於傳統面具的投影下,部落迎靈祈福的歌聲裡,讓音樂人共同的心願上達天聽,獲得實現的可能。

我們的島(小島大歌提供/攝影Hank Tsai)


在廣袤的大洋與島嶼間,如何彼此找到,趨向合而為一?

來到演出後半段,環境倫理的省思漸漸朝向如何凝聚的思索。一如Sauljaljui在〈Madjadjumak〉(彼此找到)曲中的袒露與介紹:此曲攸關從小住在牡丹水庫下游,曾對於部落裡的水庫感到光榮,但也慢慢對於大型水利設施造成的環境負擔感到憂慮。然後,歌者以河流自擬,感嘆失去的同時也思索自己的流向,期盼往後能前往不同島國,以音樂、藝術交流各自的故事,真正地擁抱與找到彼此。

因著如上心思,〈Madjadjumak〉全曲有如河流低吟,濃烈情感以悠長的「O~hai yaj ho~~ho~~o」和聲與始終都在的鼓聲串聯,織就對大海、大地與生命萬物的情歌:「a i yanga sa ljavek, I ye yu hai yan, mana na u nasi a djalan」(浩瀚的大海啊,你是我生命的道路),「landau a u ljingaw, landau a u luseq, landdau a u varung, senai senai」(傾聽我內心的呼喚,傾聽我思念的眼淚,我們一起唱)。

接下來,Putad以〈Maracecay〉( 合而為一)一曲呼應之,可謂從更開闊的視角回答Sauljaljui的探尋。曲中「 O caayay kalecad o niya'ro O caayay kalecad ko pisin O caayay kalecad no caciyaw O caayay kalecad no rayray 」(我們來自不同地方,我們的長相不同,我們的語言不通,不一樣的傳統)、「 Karalecadan ko o to'as Karalecadan ko pitoe'lan Karalecadan ko mitongo'd 」(一樣的祖先,一樣的傳承,一樣的信念) 8的阿美語唱詞扼要回顧南島族人在(數)千年後的重逢;也因為信念相同,這毋寧浪漫且值得慶賀;如同此曲加入彈舌,步調輕快、心情飛揚;下一首歌──來自所羅門群島的Charles Maimarosia帶來的〈Naka Wara Wara To 'o〉(我把慧言智語傳送給你)9同樣沒收錄於《我們的島》音樂專輯,而排笛、各類竹管樂器的組合,或許便是以音樂的方式回應Putad在〈Maracecay〉所寫:在竹管的交相應和、朝向合一的心情中,試圖拉起南島的族人,一同將生命走得更為富庶與豐饒。

綜觀整場演出,最讓筆者驚喜的莫過於我們有如此難得的機會,透過台灣原住民音樂人的交流合作,以兼含表演專業且貼近生活的方式欣賞「南島家人」的演出;由此內涵豐富的展演中,南島民族曾是一家人的論述終於有了真實感;原來歷經千年流轉,但在守護土地、海洋的共同信念之下,的確能夠跨越語言、樣貌與社會背景的不同,認出彼此的靈魂,邁向所謂的溝通。


註釋

  1. 在南島語族當中,台灣原住民族是唯一在生活中使用華語的民族,其他的南島語族在不同的外來政權影響下,較多使用英文、法語或西班牙語。 
  2. 收於《Made in太平洋x印度洋-小島大歌活體專輯》。 
  3. 此次的樂器演出相當豐富,尤其鼓聲幾無間斷。參考臉書粉專得知,鼓的部分有:Emlyn演奏的Ravann手鼓、Maravanne鼓,Sammy演奏的Kundu單面鼓、Garamut木鼓。 
  4. 意指在無文字時代,南島語族從台灣出發的那段歷史。 
  5. 歌詞和中譯皆摘錄自《我們的島》音樂專輯。 
  6. 歌詞和中譯皆摘錄自《我們的島》音樂專輯。 
  7. Valiha是梅里納(Merina)族的祖先從婆羅洲遷徙到馬達加斯加時就攜帶的樂器,千年來一直是族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相關介紹及音色參見音樂電影:『大海原のソングライン』約13-14min的段落。 
  8. 相關內容參見:https://streetvoice.com/tomaawards/songs/709299/  
  9. 相關內容及創作故事參見:https://reurl.cc/Ydaz7a 

《我們的島》專輯巡迴台北場

演出|小島大歌
時間|2022/12/27 19:30
地點|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