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的不止是新文本《看在老天爺的份上》
5月
08
2015
看在老天爺的份上(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3次瀏覽
林子策(東華大學華文所碩三)

簡莉穎編導的《看在老天爺的份上》是黑眼睛跨劇團所策劃「對幹戲劇節」的「首幹」,砲火十足地對準「新文本」開幹。戲可概分成三部分:新文本與新文本在地化重譯;導演的現身演說;和導演創作的新文本。這三組「演出」相互關聯,尤其最後的「新文本」必須放置在前兩段的演出脈絡下,新文本中「新」的意義才足以成立。

《看在老天爺的份上》一開始擷取米歇‧韋納維爾《求職》的片段,四個只穿內衣的演員朝上喊出「看在老天爺的份上」,隨即舞台上方(天上)掉下了四組服裝道具和劇本,演員在觀眾面前穿上戲服進入角色,赤裸裸地暴露搬演痕跡,亦成功以形式上的斷裂的語言敘述來演繹《求職》。這是在台灣最普遍能夠看到詮釋新文本的形式追求。然而導演的意圖並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夠好」。第一部分的表演只是槍管,按下扳機和射出去的子彈,才是導演接下來想要探討的主題。

新文本之所以「新」,除了形式上(角色、情境、語言等等)的解放,也為劇作家和導演之間的僵化的創作關係開啟新的可能。但在台灣搬演國外的「新文本」往往會有文化轉譯上的隔閡,即使在形式上極力達到臻善,依舊無法透徹地完成新文本的本意:「揪著觀眾的頸背狠狠地搖,直到他們接收到某種訊息。」[1]

米歇‧韋納維爾《求職》究竟在表達什麼?跟台灣社會處境有什麼關聯?

因此導演開的第一槍,是直接對觀眾暴露執導《求職》的內容缺陷。在第二部演出以前,現場播放導演電話訪問劇本譯者羅仕龍的錄音,詢問當初原文劇本翻譯成中文所面對的語境轉化問題。演出開始後,與此同時舞台後方降下投影幕,順著演員的演出將《求職》的中文譯本word檔,當著觀眾的面(in-yer-face)直接劃紅線、刪減、加入註腳等介入,以台灣地名、口語和台語來增強劇本中的在地化改編。演員拿著從天而降的新劇本、換上台灣常見服裝、用台灣熟悉的語氣再演一遍。演出快結束以前,導演走上台,旁觀演員的演出,並準備發表演說。

導演的演說內容,大致可以整理成幾個方向:一、新文本作為劇本類型的發展歷史;二、新文本於台灣改編上「水土不服」的經驗談;三、台灣各劇團搬演國外新文本的整理;四、叩問台灣新文本在哪裡?在演說過程中,不斷穿插著各行業人士(打上馬賽克)、吳政翰和謝盈萱對新文本看法的訪談影片。以上便是導演對觀眾開的第二槍,不但在戲劇表演中暴露製作的過程,更進一步地將新文本由發展、引進、改編與形式濫觴,就先前的演出作引證和反思。

若將演說也歸於演出的一環,導演的資料準備固然紮實,但卻依然有許多處可以更簡潔帶過。雖然早在戲演出以前,無論是購票系統上的節目介紹或DM都可以看到「本演出(不強制)限對『劇場文本未來發展』有(微微)興趣的觀眾入場」的提示,但實際上大部分觀眾對劇場現況或新文本的先備知識是否充足?巨細靡遺地闡述,或是,簡明扼要地引起觀眾興趣,在演出以後自行蒐集資料和思考,是非常值得拿捏的輕重問題。若就演出節奏而言,後者更能連貫全劇,啟發意義更大。

而導演接下來開的第三槍,則端乎觀眾是否來得及消化導演所拋出來的課題。

導演藉腳痛請演員抬她回到幕後,演員再次登場時已戴上導演臉孔的面具,上演導演自己創作的新文本,以類似四人脫口秀的方式,嘲諷一味向「老外的劇本」諂媚的現象,例如創作劇本應該「炫英文、法文……最好發生在美國南方小鎮……或者是在伊拉克和以色列之間有個唱詩班被恐怖主義威脅一直罵幹、吃大便或者自殺炸彈,試著讓他跟台灣有點關係……」,戲並不到此為止。演員脫下面具,循著試圖和《求職》有所連結,每人說起自己演戲以外的本/副業(文青早餐店員工、機車快遞、超商員工等),脫下戲服、燒劇本、把舞台道具撤場並堆積在舞台中央,這時候投影幕同步播放穿著戲服在現實生活中打工的影片。即使戲結束以後,演員圍在劇場外繼續燒劇本和紙錢,將戲內氛圍繼續延伸到劇場之外。劇場工作者必須在台灣艱苦的社經條件下,必須依靠另外一份職業,才能養活演員自身。這便是導演放棄詮釋原著而嘗試創作台灣版的《求職》,只有在新文本真實地呼應了台灣的處境,方能重拾新文本中「新」的本意。

《看在老天爺的份上》對新文本開槍,並非超乎意料,倒是導演連開三槍三幹,形式之大膽和多角度切入辨析新文本的嘗試非常值得肯定。若是拋開新文本包袱,退一步來說,台灣本土創作的新文本,或許是解決目前搬演國外文本的各種窘境的辦法之一,但不是唯一。

新文本作為創作形式也會有走入死胡同的一天,或許回歸到更廣義的戲劇創作來思考,劇本文本的創作、導演藝術對劇本詮釋的二度創作、舞台美學的創作、甚至是演員的再現也是一種創作。只有在創作者對於原地踏步的危險性保持高度意識,台灣劇場便是一股活泉水。

註釋

1、引自黎家齊〈時代之聲〉中,提及英國劇評家席爾茲在著作《直面劇場:今日英國戲劇》所定義的「直面劇場」。(網路資料:http://par.npac-ntch.org/article/show/1430450658943567">http://par.npac-ntch.org/article/show/1430450658943567,查閱時間06/05/2015)

《看在老天爺的份上》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2015/05/01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要不是編劇兼導演身分,怎可能藉「對幹藝術節」之名對台灣「新文本」匱乏怪相公開幹譙?面對深根蒂固的結構性問題,不必再經過轉譯、隱喻,卸下妝扮,打開天窗說亮話,不亦快哉?(林乃文)
5月
11
2015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