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的不止是新文本《看在老天爺的份上》
5月
08
2015
看在老天爺的份上(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5次瀏覽
林子策(東華大學華文所碩三)

簡莉穎編導的《看在老天爺的份上》是黑眼睛跨劇團所策劃「對幹戲劇節」的「首幹」,砲火十足地對準「新文本」開幹。戲可概分成三部分:新文本與新文本在地化重譯;導演的現身演說;和導演創作的新文本。這三組「演出」相互關聯,尤其最後的「新文本」必須放置在前兩段的演出脈絡下,新文本中「新」的意義才足以成立。

《看在老天爺的份上》一開始擷取米歇‧韋納維爾《求職》的片段,四個只穿內衣的演員朝上喊出「看在老天爺的份上」,隨即舞台上方(天上)掉下了四組服裝道具和劇本,演員在觀眾面前穿上戲服進入角色,赤裸裸地暴露搬演痕跡,亦成功以形式上的斷裂的語言敘述來演繹《求職》。這是在台灣最普遍能夠看到詮釋新文本的形式追求。然而導演的意圖並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夠好」。第一部分的表演只是槍管,按下扳機和射出去的子彈,才是導演接下來想要探討的主題。

新文本之所以「新」,除了形式上(角色、情境、語言等等)的解放,也為劇作家和導演之間的僵化的創作關係開啟新的可能。但在台灣搬演國外的「新文本」往往會有文化轉譯上的隔閡,即使在形式上極力達到臻善,依舊無法透徹地完成新文本的本意:「揪著觀眾的頸背狠狠地搖,直到他們接收到某種訊息。」[1]

米歇‧韋納維爾《求職》究竟在表達什麼?跟台灣社會處境有什麼關聯?

因此導演開的第一槍,是直接對觀眾暴露執導《求職》的內容缺陷。在第二部演出以前,現場播放導演電話訪問劇本譯者羅仕龍的錄音,詢問當初原文劇本翻譯成中文所面對的語境轉化問題。演出開始後,與此同時舞台後方降下投影幕,順著演員的演出將《求職》的中文譯本word檔,當著觀眾的面(in-yer-face)直接劃紅線、刪減、加入註腳等介入,以台灣地名、口語和台語來增強劇本中的在地化改編。演員拿著從天而降的新劇本、換上台灣常見服裝、用台灣熟悉的語氣再演一遍。演出快結束以前,導演走上台,旁觀演員的演出,並準備發表演說。

導演的演說內容,大致可以整理成幾個方向:一、新文本作為劇本類型的發展歷史;二、新文本於台灣改編上「水土不服」的經驗談;三、台灣各劇團搬演國外新文本的整理;四、叩問台灣新文本在哪裡?在演說過程中,不斷穿插著各行業人士(打上馬賽克)、吳政翰和謝盈萱對新文本看法的訪談影片。以上便是導演對觀眾開的第二槍,不但在戲劇表演中暴露製作的過程,更進一步地將新文本由發展、引進、改編與形式濫觴,就先前的演出作引證和反思。

若將演說也歸於演出的一環,導演的資料準備固然紮實,但卻依然有許多處可以更簡潔帶過。雖然早在戲演出以前,無論是購票系統上的節目介紹或DM都可以看到「本演出(不強制)限對『劇場文本未來發展』有(微微)興趣的觀眾入場」的提示,但實際上大部分觀眾對劇場現況或新文本的先備知識是否充足?巨細靡遺地闡述,或是,簡明扼要地引起觀眾興趣,在演出以後自行蒐集資料和思考,是非常值得拿捏的輕重問題。若就演出節奏而言,後者更能連貫全劇,啟發意義更大。

而導演接下來開的第三槍,則端乎觀眾是否來得及消化導演所拋出來的課題。

導演藉腳痛請演員抬她回到幕後,演員再次登場時已戴上導演臉孔的面具,上演導演自己創作的新文本,以類似四人脫口秀的方式,嘲諷一味向「老外的劇本」諂媚的現象,例如創作劇本應該「炫英文、法文……最好發生在美國南方小鎮……或者是在伊拉克和以色列之間有個唱詩班被恐怖主義威脅一直罵幹、吃大便或者自殺炸彈,試著讓他跟台灣有點關係……」,戲並不到此為止。演員脫下面具,循著試圖和《求職》有所連結,每人說起自己演戲以外的本/副業(文青早餐店員工、機車快遞、超商員工等),脫下戲服、燒劇本、把舞台道具撤場並堆積在舞台中央,這時候投影幕同步播放穿著戲服在現實生活中打工的影片。即使戲結束以後,演員圍在劇場外繼續燒劇本和紙錢,將戲內氛圍繼續延伸到劇場之外。劇場工作者必須在台灣艱苦的社經條件下,必須依靠另外一份職業,才能養活演員自身。這便是導演放棄詮釋原著而嘗試創作台灣版的《求職》,只有在新文本真實地呼應了台灣的處境,方能重拾新文本中「新」的本意。

《看在老天爺的份上》對新文本開槍,並非超乎意料,倒是導演連開三槍三幹,形式之大膽和多角度切入辨析新文本的嘗試非常值得肯定。若是拋開新文本包袱,退一步來說,台灣本土創作的新文本,或許是解決目前搬演國外文本的各種窘境的辦法之一,但不是唯一。

新文本作為創作形式也會有走入死胡同的一天,或許回歸到更廣義的戲劇創作來思考,劇本文本的創作、導演藝術對劇本詮釋的二度創作、舞台美學的創作、甚至是演員的再現也是一種創作。只有在創作者對於原地踏步的危險性保持高度意識,台灣劇場便是一股活泉水。

註釋

1、引自黎家齊〈時代之聲〉中,提及英國劇評家席爾茲在著作《直面劇場:今日英國戲劇》所定義的「直面劇場」。(網路資料:http://par.npac-ntch.org/article/show/1430450658943567">http://par.npac-ntch.org/article/show/1430450658943567,查閱時間06/05/2015)

《看在老天爺的份上》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2015/05/01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要不是編劇兼導演身分,怎可能藉「對幹藝術節」之名對台灣「新文本」匱乏怪相公開幹譙?面對深根蒂固的結構性問題,不必再經過轉譯、隱喻,卸下妝扮,打開天窗說亮話,不亦快哉?(林乃文)
5月
11
201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