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的不止是新文本《看在老天爺的份上》
5月
08
2015
看在老天爺的份上(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7次瀏覽
林子策(東華大學華文所碩三)

簡莉穎編導的《看在老天爺的份上》是黑眼睛跨劇團所策劃「對幹戲劇節」的「首幹」,砲火十足地對準「新文本」開幹。戲可概分成三部分:新文本與新文本在地化重譯;導演的現身演說;和導演創作的新文本。這三組「演出」相互關聯,尤其最後的「新文本」必須放置在前兩段的演出脈絡下,新文本中「新」的意義才足以成立。

《看在老天爺的份上》一開始擷取米歇‧韋納維爾《求職》的片段,四個只穿內衣的演員朝上喊出「看在老天爺的份上」,隨即舞台上方(天上)掉下了四組服裝道具和劇本,演員在觀眾面前穿上戲服進入角色,赤裸裸地暴露搬演痕跡,亦成功以形式上的斷裂的語言敘述來演繹《求職》。這是在台灣最普遍能夠看到詮釋新文本的形式追求。然而導演的意圖並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夠好」。第一部分的表演只是槍管,按下扳機和射出去的子彈,才是導演接下來想要探討的主題。

新文本之所以「新」,除了形式上(角色、情境、語言等等)的解放,也為劇作家和導演之間的僵化的創作關係開啟新的可能。但在台灣搬演國外的「新文本」往往會有文化轉譯上的隔閡,即使在形式上極力達到臻善,依舊無法透徹地完成新文本的本意:「揪著觀眾的頸背狠狠地搖,直到他們接收到某種訊息。」[1]

米歇‧韋納維爾《求職》究竟在表達什麼?跟台灣社會處境有什麼關聯?

因此導演開的第一槍,是直接對觀眾暴露執導《求職》的內容缺陷。在第二部演出以前,現場播放導演電話訪問劇本譯者羅仕龍的錄音,詢問當初原文劇本翻譯成中文所面對的語境轉化問題。演出開始後,與此同時舞台後方降下投影幕,順著演員的演出將《求職》的中文譯本word檔,當著觀眾的面(in-yer-face)直接劃紅線、刪減、加入註腳等介入,以台灣地名、口語和台語來增強劇本中的在地化改編。演員拿著從天而降的新劇本、換上台灣常見服裝、用台灣熟悉的語氣再演一遍。演出快結束以前,導演走上台,旁觀演員的演出,並準備發表演說。

導演的演說內容,大致可以整理成幾個方向:一、新文本作為劇本類型的發展歷史;二、新文本於台灣改編上「水土不服」的經驗談;三、台灣各劇團搬演國外新文本的整理;四、叩問台灣新文本在哪裡?在演說過程中,不斷穿插著各行業人士(打上馬賽克)、吳政翰和謝盈萱對新文本看法的訪談影片。以上便是導演對觀眾開的第二槍,不但在戲劇表演中暴露製作的過程,更進一步地將新文本由發展、引進、改編與形式濫觴,就先前的演出作引證和反思。

若將演說也歸於演出的一環,導演的資料準備固然紮實,但卻依然有許多處可以更簡潔帶過。雖然早在戲演出以前,無論是購票系統上的節目介紹或DM都可以看到「本演出(不強制)限對『劇場文本未來發展』有(微微)興趣的觀眾入場」的提示,但實際上大部分觀眾對劇場現況或新文本的先備知識是否充足?巨細靡遺地闡述,或是,簡明扼要地引起觀眾興趣,在演出以後自行蒐集資料和思考,是非常值得拿捏的輕重問題。若就演出節奏而言,後者更能連貫全劇,啟發意義更大。

而導演接下來開的第三槍,則端乎觀眾是否來得及消化導演所拋出來的課題。

導演藉腳痛請演員抬她回到幕後,演員再次登場時已戴上導演臉孔的面具,上演導演自己創作的新文本,以類似四人脫口秀的方式,嘲諷一味向「老外的劇本」諂媚的現象,例如創作劇本應該「炫英文、法文……最好發生在美國南方小鎮……或者是在伊拉克和以色列之間有個唱詩班被恐怖主義威脅一直罵幹、吃大便或者自殺炸彈,試著讓他跟台灣有點關係……」,戲並不到此為止。演員脫下面具,循著試圖和《求職》有所連結,每人說起自己演戲以外的本/副業(文青早餐店員工、機車快遞、超商員工等),脫下戲服、燒劇本、把舞台道具撤場並堆積在舞台中央,這時候投影幕同步播放穿著戲服在現實生活中打工的影片。即使戲結束以後,演員圍在劇場外繼續燒劇本和紙錢,將戲內氛圍繼續延伸到劇場之外。劇場工作者必須在台灣艱苦的社經條件下,必須依靠另外一份職業,才能養活演員自身。這便是導演放棄詮釋原著而嘗試創作台灣版的《求職》,只有在新文本真實地呼應了台灣的處境,方能重拾新文本中「新」的本意。

《看在老天爺的份上》對新文本開槍,並非超乎意料,倒是導演連開三槍三幹,形式之大膽和多角度切入辨析新文本的嘗試非常值得肯定。若是拋開新文本包袱,退一步來說,台灣本土創作的新文本,或許是解決目前搬演國外文本的各種窘境的辦法之一,但不是唯一。

新文本作為創作形式也會有走入死胡同的一天,或許回歸到更廣義的戲劇創作來思考,劇本文本的創作、導演藝術對劇本詮釋的二度創作、舞台美學的創作、甚至是演員的再現也是一種創作。只有在創作者對於原地踏步的危險性保持高度意識,台灣劇場便是一股活泉水。

註釋

1、引自黎家齊〈時代之聲〉中,提及英國劇評家席爾茲在著作《直面劇場:今日英國戲劇》所定義的「直面劇場」。(網路資料:http://par.npac-ntch.org/article/show/1430450658943567">http://par.npac-ntch.org/article/show/1430450658943567,查閱時間06/05/2015)

《看在老天爺的份上》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2015/05/01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要不是編劇兼導演身分,怎可能藉「對幹藝術節」之名對台灣「新文本」匱乏怪相公開幹譙?面對深根蒂固的結構性問題,不必再經過轉譯、隱喻,卸下妝扮,打開天窗說亮話,不亦快哉?(林乃文)
5月
11
2015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