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聲音或視覺成為沈浸《在棉花田的孤寂》
12月
04
2018
在棉花田的孤寂(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15次瀏覽
戴碧持(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碩士生)

為何我們要去看一場寫著「聲音劇場」這種另類標題的表演?因為,它標榜「聲音」。我們期待看到一場聲音結合戲劇的表演,這些聲音不只配樂加上對白,而是經過設計並能夠與演出場景或劇情產生連結。畢竟,做為「聲音」劇場,它以聽覺傳達訊息的比重,應與視覺同等或更重。

聲音劇場(sound music)在學術界尚未被定義,以目前台灣標榜「聲音劇場」的表演來看,它是一種把戲劇中視覺要素抽離的表演,不論是王俊傑的《耳朵帶我去旅行—黑暗聲音劇場》【1】,或是表演團體一千零一夜~故事劇樂部【2】以多人分配角色一起說故事的方式表演都是如此。

然而本演出的視覺元素比重卻仍相當重,不論演出者的表情、動作,或演出場地一面是中式建築,另一面卻是高樓大廈,還有演出後段表演者在國家戲劇院門口穿梭的橋段中,都顯出大量需要視覺輔助,而光靠聽覺無法傳達的訊息。

以場景為例,此劇在巴黎首演時是位於販毒者頗多的場域【3】,而現在被搬到帶有東方氣息的文藝場所,使得原本詭譎的氣氛變得有點像鬧劇,因為劇本中描述的那種交易似乎並不會在這種場域進行,還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如果我們只考慮聽覺,而忽略這些場景的訊息,那又何來「沉浸」。

接著讓我們以沉浸式劇場的角度來看這場演出。「沉浸式劇場」(immersive theatre)其實在學術界也尚無定論,如以近年明日和合製作所製作的沉浸式劇場《尚未指稱的對話》為例,那「沉浸」應包括互動性,而不只是讓觀眾挑選自己觀看的角度【4】。

然在本演出中,表演者與觀眾沒有任何互動,彷彿兩者處在平行時空。於是乎,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第四面牆並未被打破,而只從舞台與觀眾間的一面牆,變成緊貼演員身上的一層膜,仍阻礙著和觀眾的互動。

有鑑於此,「沉浸式音樂劇場」的沉浸方式是否需要改變是我要提出的問題。畢竟如果要使用視覺的沉浸,似乎會破壞原本聽覺的氣氛。那麼是否可能使用以聽覺為主的方式讓受眾「沉浸」呢?

註釋

1、耳朵帶我去旅行—黑暗聲音劇場—這虎音樂工作室KKTIX:https://thehu.kktix.cc/events/darkmusic

2、一千零一夜~故事劇樂部:痞客幫http://audioplay.tw/

3、2018國際劇場藝術節:羅蘭.奧澤x徐堰鈴x王安琪《在棉花田的孤寂》節目簡介https://bit.ly/2R8uFOh

4、沉浸式展演I尚未指稱的對話—明日和合募資計畫Crowdfunding for CO--COISM https://co-coism.com/an-unidentified-dialogue

《在棉花田的孤寂》

演出|羅蘭‧奧澤 、徐堰鈴、王安琪
時間|2018/11/24 20:00
地點|國家戲劇院 生活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刻往左走,可能就會跟演員相遇,這時候往哪個地方去,或許就會再遇到她們。這僅是觀眾選擇的私人趣味。重要的是兩位演員在空間上的拉鋸,如何讓語言產生視覺化的距離。(劉純良)
12月
10
2018
在那個當下,我們對聽覺(耳機中的聲音)與視覺(兩位演員的表演)之聯結的渴望,就是一頭慾望的獸,對於能夠觀賞到「完整」的一齣戲,是獨屬觀眾們的債。(郝妮爾)
11月
30
2018
帶著耳機在廣場的個體呈現各自真空與彼此隔絕的狀態,有人開始滑手機、分心。換句話說,視覺場域呈現的開放性與聲音沈浸的私密性兩者並無法契合在一塊,觀眾的視/聽感與場域三者各自獨立。(羅倩)
11月
26
2018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