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人到頑童《泡泡旅社》
7月
04
2013
泡泡旅社(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03次瀏覽
鄒之牧(特約評論人)

久違了的楊維真,這次《泡泡旅社》是她蟄伏生子後,可能是最重要的復出製作。作品依然有著她桀驁不馴的肢體、不知所以而神秘的敘事,以及天馬行空跨文化的形式和底層思維;然而,或許是為人母/為人師了(在國中教書),感覺思慮更周全、態度更成熟,想法的底層,更有著悲憫的透悉與包容。

要解讀楊維真作品一向不是件易事!正所以成為一件份外有意思的事。而這一次,可能較她2007年只有兩人中法對話的《泡泡小姐》、在牯嶺街小劇場一人進去一人足鼓的《泡泡奇慾鏡》,甚至去年從童趣出發、與姚尚德的《泡泡秘密基地》更為複雜。因為牽涉的角色多,而敘述,即便線性到後來逐漸漸明,亦頗為晦澀。楊維真的「困難」,在每一動作、每一意象,都可能模擬兩可,未能直接解讀。看似,表面呆版不動聲色,如這次和《泡泡奇慾鏡》偶樣的表情,或《泡泡秘密基地》完全孩子似的表現。這可能出自她「漢唐樂府」的閱歷,習得梨園樣版下,真性情的描述實則透過進一步的演繹、乃至極細微的堆砌、暗示,才能習得箇中三昧!楊維真的豐富,也因而在此。

一開始是個床墊(「外」有棵樹),室內的場景。《泡泡旅社》可以是任何事;正如她的「泡泡系列」,其實說的是不名所以不需要知道,最終也可能成為泡影的….「隱晦」吧。一開始見一名男子躺在其上,然後楊維真入,未幾(劇情快轉的話),浮現一名日本浪人似的人(柯德峰飾)。而後,一名也是東方打扮的女子入;最後,兩名一擅武術一擅街舞的男子入。最終,楊維真在眾人環繞下,獨仰首望天,一臉哀淒幾至泫泣,天突然降下晶亮的紙片落纓,她似看到了什麼,欣慰微笑。

這樣的描述其實也沒能說明什麼?而只提作品最後的武術、街舞、甚且囊括進來的韓國PSY的騎馬舞以及Wonder Girls著名的手勢,恐也是徒增對作品的誤解!簡言之,這是一個控訴各種流行文化佔據版面、心靈,而主張找回自我的──根據節目單──如法國「小王子」的奇遇。

這樣的說明也未必能帶出這部作品真正的面貌!想要描繪的,是這部作品呈現的方法!首先,是曾參與「周先生」及其舞者創作多次的田懿葳扮演的東方女子,其戲劇性的表現手法:表情、身段,將山中魑魅般的神秘形象,表現得具壓倒性的威脅感,幾場對手戲,建構起了她與楊維真那如與死神對弈的逼迫性,眼神凌厲,姿態詭邪;動作、劇情,乃至視覺上的編寫,甚為精彩!而柯德峰日本浪人的部分,則由於非其本科出身,久了,段落又落在劇情剛開展處,一長,觀眾便不知創作者要我們看什麼了?有些令人困惑。後段由劉大雁、連嘉駿兩位年輕表演者擔綱的演出,便沒有此一問題,清楚知道是中國武術與西方的街舞,乃至後來韓國的江南Style與Nobody歌舞,一脈要談的脈絡便出來了,非常清楚!

蔣韜的音樂設計於此應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很成功!從開始的日本風的絲竹,鼓點、到電音,再疊以迎神賽會的音響,再到流行的通俗曲……,每一段落均非直接取材,而仍能保有一定的辨識度,低調而富整體性地完成任務,可謂難得。楊維真透過肢體的擊地節奏聲,也是另一不得不提的特殊。在她《泡泡奇慾鏡》便已類似運用過;借用南管足部放置鼓上控制演奏的「足鼓」,陳述女性自主的相關議題。這兒,則透過赤足行進間於地板摩擦出的頓音,提供另一層隱性的聲部!觀眾一時還無法辨識音源的來處。這樣的趣味還進一步安排在後段兩位年輕男表演者入場前,於觀眾席場外製造的更巨大的不名敲擊聲,進一步把玩觀眾的好奇。

有多年多元文化經驗的楊維真,在視覺上也有著一定的敏感性,如《泡泡小姐》裡背負的看似電熱水器外殼的大鐵皮,《泡泡奇慾鏡》裡朦朧的反射鏡,或是《泡泡秘密基地》於演出場地竹圍工作室的大水塘,及其中布置的諸多玩具….。這次看似簡約的陳設,也透露些想法:如一眼陳敗無比的爛彈簧床墊,花色久看了卻有著藏傳佛教般的金、紅華麗光彩;場上頗有丰姿的枯樹透露著風的方向,而一直高掛在一角「沒有戲份」的布景:一扇有著破洞的窗、上面有大小漂浮的雲,以及一串勾盪著的枯葉…….,也歪斜著一抹遊蕩、一抹夢幻的感覺!或許一如夾雜童趣想往與暴力失望的《泡泡秘密基地》末了騎乘而去的兒童腳踏車一樣吧,迆灑著「泡泡」意義的總結;「頑童歷險記」式的歷程,來自大人世界的出走!

從即興舞蹈節即席發揮的認真創意,到戲劇節目《守夜者》裡提供的精彩肢體演繹,楊維真於「復出」以來,不論大大小小參與都提供了認真的發想與個人的建言;肢體演出也呈現著她一貫迷人的風采;歡迎回來!

《泡泡旅社》

演出|楊維真
時間|2013/06/29 14:30
地點|台北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