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龐克音樂祭的場域敘事《火球祭》
9月
01
2017
火球祭(埃德溫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25次瀏覽
馮祥瑀(專案評論人)

相知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火球祭(Fireball Fest.)是由滅火器樂團所領軍的火氣音樂公司舉辦的大型音樂節,於2017年8月26至27日舉辦於高雄展覽館,邀請國內龐克(Punk)、金屬(Metal)以及硬蕊(Hardcore)風格的樂團等,除此之外也有鄰近國家的樂團如新加坡樂團The Summer State、香港樂團Supper moment、南韓樂團Hyukoh、沖繩樂團Mongol800以及日本樂團Brahman等參與演出,並由今年成軍二十年的加拿大樂團魔數四十一(Sum41)擔任壓軸演出,這是該團第一次在台灣演出。火球祭則以特定的音樂風格作為主題,像是幾年前的「金屬魔鬥殭」、「終極金屬節 Ultimate Metal Fest 2008」。但從音樂祭場域整體給人的觀感來說,我認為火球祭的中心論述並沒有完整的落實於所有環節之中。

首先,火球並沒有明確地畫分出一個音樂節之中暫時性封閉場域應有的明確邊界,這樣的明確邊界實際上將音樂祭與外界清楚的區隔開來,在這個場域當中每一個參與者戴上識別他們身份的手環,在有限的時間當中分享他們對於音樂的認知以及認同。而音樂節不僅是一種音樂展演形式,也是一種文化建構的場域,進而塑造出集體認同。就這點來說,火球祭在高雄展覽館之中固有商家如便利商店、手搖飲料店等,以及在第一天下午於館內隔壁展場進行的企業頒獎典禮,就很可能讓場域所希望營造出的整體敘述有所動搖。音樂祭的攤商如京都祇園炒麵、御好燒、章魚燒、氣泡飲料、台式小吃等,也許音樂演出以及其文化沒有絕對的關連性,沒有辦法表達了音樂祭的中心論述,這並不是說攤商所販售的商品內容與必須在某種程度上符合火球與大眾所想像的文化樣貌,而是如何呈現這些商品,並如何使這些商品與火球的主視覺以及中心理念有所呼應。因此,我認為火球應該在諸如此類的細節上更加注意場域內的音樂文化氛圍之整體性,以及消費商品所建構出來的認同是否與其音樂文化以及音樂祭中心論述具有關聯性。另一方面,雖然場館外面的小型旋轉木馬搭配魔數四十一經典歌曲所產生的戲謔感與整體文宣設計的那種惡搞、拼貼以及塗鴉是互相呼應的,即便如此許多聽眾似乎不為此買帳,這也許是火球在整體規劃上的疏漏。從上述這些角度來說,我認為火球祭必須更細心到位地思考整體的呈現給參與者的觀感。

再者, 就演出團體的安排方面來說,許多樂團是已經小有名氣的獨立樂團,亦或是鄰近國家的樂團,國內新興樂團的數量較少,我認為這個部分或許是可以加強的,我們也必須鼓勵並給予新興樂團更多機會去熟悉舞台去熟悉演出形式,也給予聽眾更多選擇,這也仰賴主事者對於樂團圈更多深切的關切與追蹤。就樂團演出方面來說,許多樂團的音樂風格差異相當大,其所音控的配置需求也有所不同,在這方面,火球在某些樂團的聲音處理方面仍需要更精確,舉例來說,針對在龍舞台演出的金屬樂團Infernal Choas的演出來說,由於大音量而導致各聲部模糊不清、旋律線以及貝斯音含糊等問題,雖然說也許場地所製造出的大量反射音有關,但我更認為火球有必要更加精準的處理這種樂團風格之間的差異性所帶來的可能問題。反觀同樣是在龍舞台演出的加拿大樂團—魔數四十一,音量大卻沒有呈現上述問題。就這點來說,若是再比較以Infernal Choas以及Beyond Cure兩者同樣是金屬樂風的團體,後者在戶外的球舞台演出時的音場明顯也沒有上述Infernal Choas遇到的問題。

然而,火球祭今年在音樂上的呈現方式,以及音樂全球化下產生的效益而言是值得肯定的。在許多人心中,或許仍存在一種對於龐克文化的中心想像,在那種想像之中或許悲觀地來說,我們都只是在各種臆測以及史料爬梳當中的仿作者。但是樂觀地來說,這些在地樂團以及其他亞洲國家的樂團們也是龐克音樂在全球流動中的建構者,他們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解釋了龐克音樂的傳統定義,也同時正在豐富在地音樂文化的面貌。而透過國外大團以及在地樂團的共同參與演出,我認為這對於在地龐克音樂帶來了正面的效應。換句話說,我們或許不必去質疑這些樂團到底是否就是龐克、金屬或是硬蕊,因為在演出者以及聽眾的耳裡心裡,那都是不證自明的。因此,我們所做出來的音樂就不是那些國外大團的贗品,而是貨真價實地來自我們對於生活經驗的真切表達。

整體而言,火球祭是今年相當不錯的音樂節,但是在許多細節方面我也期望火氣音樂能處理的更加完善。火球或許可以參考上述來進行必要的調整,而單一樂種的在地文化建置場域與全球化展演也不啻是未來執行的可能方向之一。主題化的音樂節也使得臺灣有更多樣化的音樂展演面貌。

《火球祭》

演出|
時間|2017/08/26-27 12:00-22:00
地點|高雄展覽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中,我們看到了國家交響樂團和台灣歌手一路走來的歷史足跡。從觀眾現場的反應可知,台灣的聲樂發展已足以撐起一片天,此刻起我們不須再憂心哪裡的月亮圓不圓,因為我們和世界看著的是同一個月亮。希望不需要再等一個十幾年,就可以看到完全由台灣歌手詮釋的《玫瑰騎士》。
7月
26
2024
值得一提的是,陳含章在安可曲“Days of Wines and Roses”中嘗試演奏了幾段不常見的大跨步(stride)的樂曲。在演出結束之後,我笑著跟她說,上一回聽stride風格的現場演奏已經是1990年代的事情了!那時候爵士歌手黛安娜.克瑞兒(Diana Krall)來臺北演出,就曾經演過這種走紅於1930年代的老派鋼琴音樂。
7月
21
2024
整體來看,今年的《玫瑰騎士》和過往幾年相比,卡在一個尷尬的位置:它有著編導的介入,因此不能和單純的音樂會形式(opera in concert)相比;然而作為半舞台歌劇(semi-stage),它缺乏導演的個人觀點或美學統合,也無形式上的鋪排呈現,一切平穩保守,毫無冒險,是又一次的「歌劇音樂會」,散發著定期音樂會般的秩序與例行公事之感。
7月
20
2024
擔任演出的台北室內合唱團,雖然並非職業,但所呈現的音準、和聲皆相當完美,中文複雜的咬字,就算投影沒有呈現字幕,聽眾也能清晰理解。指揮鮑恆毅的詮釋也相當乾淨,對於筆者而言甚至有些過度流暢,太過精準,將多數作品詮釋為少了一點冒險精神的安全牌。而透過編曲將李泰祥的歌曲增添另一層詮釋,也是本場音樂會值得一看的特點,相信編曲者接到邀請腦中必會浮現一個難題:最後的成品是要多一點表現自我?或者要忠實地以合唱來表達李泰祥?
7月
10
2024
但在造境與敘境的同時,要思考的不僅只是透過科技媒材觸發觀眾感官經驗這件事。在透過光線、影像、與聲音交錯下的技術設計僅是佈局手段,沈浸式感官的詮釋僅能創造單次性高潮,直觀表象的刺激有其限制性,若能試圖在團體藝術個性展現上多著墨、強化集體特色創造具目的性強的敘事語言、以及深化科技媒材運用的論述,將能成為具代表性的科技藝術團體。
7月
09
2024
歐拉夫森所演奏的《郭德堡變奏曲》,在虔誠的巴哈信仰者,或是追憶黃金年代的樂迷心中,應是個大不敬的存在,與其說是古典音樂二十一世紀的變形,更貼切地說,實為一位當代鋼琴家,先將經典拆解,再精挑細選其中的元素,化為自己舞台上的魔法道具。
6月
26
2024
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
6月
26
2024
這些熟悉的樂曲片段雖平凡,卻抹去了演奏者與聽眾之間的隔閡,使所有人都被音樂家們強大的室內樂磁場所震懾和感染,流露出感動。音樂中,均衡的聲部、規律的節拍以及適度的刺激,即使在身體已經疲憊不堪的情況下,聽到音樂奏響的瞬間依然如同光芒般閃爍,泛音堆疊出豐富的音質,靈魂的聲響以最美妙的方式呈現,這或許是身為音樂家最幸福的時刻。
6月
07
2024
獨奏音樂會,由於沒有其他樂器的陪伴與襯托,雖演奏上能夠自由地展現,然在樂曲細節與樂段流暢掌控上,與現代作品中難以掌握的演奏技法,對於演奏家的要求更為細緻;而高木綾子在此場獨奏音樂會的表現,除將作品完整演繹外,更是在每個音符中展現自我特色,在樂曲演奏的樂音與呼吸間,都令人流連忘返,回味十足。
6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