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夢梅的異想世界與慾望圖景《移動的牡丹亭》
8月
20
2015
牡丹亭(蘭庭崑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43次瀏覽
吳岳霖(專案評論人)

「姐姐、啊姐姐!」

那聲聲呼喚,彷若穿透了時空,柳夢梅(溫宇航飾)一個圓場繞過時空的藩籬,飄然於當代台灣,也情牽起千年、千里之外的杜麗娘(黃若琳飾),收起水袖、讓衣裙在微風中飄逸,信步於茵茵草地上。遠方,是割裂了天際線的高架橋,還有那戳向雲頂的台北101。再次遊園的杜麗娘,賞的不再是春光、繁花,那婉轉的身影竟晃進了現代化的百貨公司裡頭,於專櫃間的運動鞋、服飾一一瀏覽。陌生的現代人看著她不入時的衣裝,疑惑卻又靜靜地走過。兩人的眼神交會,如夢似真,在手扶梯上騰空交錯。杜麗娘的身影,反射在玻璃帷幕上,柔軟的衣袖、冷硬的鋼筋;柳夢梅搭著電梯,橫向移動,無需使用任何身段,畫面奇幻且衝突。

蘭庭崑劇團將時空移動,不再只是重現湯顯祖的《牡丹亭》,更嘗試尋找當代感。於是,在幾次搬演《牡丹亭》至戶外呈現「環境劇場」的經驗後,他們跨越數位科技與傳統戲曲的隔閡,讓杜麗娘與柳夢梅走進現代建築裡,於吟唱間打造了《移動的牡丹亭》MV,並上傳至YouTube網站。但,從路人的不解眼神裡,表露的是傳統與現代間的衝突,並非交會、融合,崑劇的慢、現代科技的快,凸顯了格格不入的錯置感。

不過,劇場版的《移動的牡丹亭》似乎就展現了另一種企圖:在現代科技與傳統戲曲間找到一個協調點。有別於MV在現有的環境裡,亂入杜麗娘與柳夢梅;幾位專攻於不同領域(包含書畫、數位藝術、舞台設計等)的創作者創造了一個「異想世界」,用虛擬的數位科技,乘載崑劇的寫意表述。在水源劇場不大的舞台上,於偏右處傾瀉而下的卷軸,如河流般流動著空間感,瀟灑、隨興,也立體化整個舞台空間。同時,區隔了園林裡的假山、假水、假雲朵、假石頭(但這些「假東西」實在有些過「假」,更像是失敗或經費不足的壓克力板),以及象徵室內的「一桌一椅」。有趣的是,這些設計並無意擬真地建構「真實感」,反而扎實地幻化出了「虛構」。那段卷軸不斷進行色彩、花紋、圖像、光影的變化,隨著柳夢梅、杜麗娘表達心境的唱詞,彷彿是他們情緒的寫真:紅色是興奮、藍色是冷靜……等,在虛擬影像裡打造了聲情的另一種表述語彙。於是,現代與傳統的衝突感被減弱,在舞台與表演的配合間找到一個共通的表達方式──虛擬。

這個虛擬的世界,同時也改變了《牡丹亭》原本的敘事角度,進而打造了一個專屬於柳夢梅的空間。在春光間,柳夢梅搖頭晃腦地走進園林,而後坐在石頭上。這樣的開場似乎就宣告著:這兒的主人/主角是柳夢梅。同時,蘭庭崑劇團更動了原本《牡丹亭》的串演順序,改寫成另一種視角的「新編全本戲」。《移動的牡丹亭》先以第二十四齣的〈拾畫〉開場,講的是柳夢梅如何在這個園子裡找到杜麗娘的畫像,並感應到那附著於畫上的陣陣清香,與美人身影。這樣的設計,不只轉換了故事主角與視角,也製造了敘事線的交錯、以及時空的錯置,彼此互為補充。以杜麗娘為主的〈遊園〉〈驚夢〉,交會著柳夢梅的〈拾畫〉、〈叫畫〉,最後回到〈寫真〉、〈玩真〉對於前面情節再次補寫。這樣改本雖遵照著湯顯祖的文本,唱詞也不被更動,但卻完全成就了柳夢梅,解讀了《牡丹亭》的另一段生命。因此,飾演柳夢梅的溫宇航,也著實展現他這些年對柳夢梅的演繹與琢磨,每段唱、每個身段,甚至是每個眼神,都如柳夢梅在世,精準且充滿生命力。更有趣的是,《移動的牡丹亭》收尾於〈幽媾〉,雖導致整個故事缺少了結尾,但如夢似幻的交合與相見,似乎更符合當代的影像、敘事美學,模糊、隱晦卻又意境深遠,而非傳統的大團圓結構,是這個作品裡我最喜歡的處理手法。

只是,這樣的詮釋似乎斷絕了《牡丹亭》原著的前因後果,以及湯顯祖對於愛情的內涵──「至情」。在《牡丹亭》的前半部,是以杜麗娘的生命歷程與轉折,去展開她對情感的追求。〈閨塾〉之類的折子雖迂腐無趣,卻是杜麗娘展開不同生命的起點,才足以乘載〈遊園〉、〈驚夢〉裡的懷春傷感,在抒情間刻劃個人情慾的轉折。但,《移動的牡丹亭》以〈拾畫〉開場,原先居於核心位置的〈遊園〉、〈驚夢〉淪為解釋情節的補充。赫然發現的是,這個佈滿異色的世界,在色彩變化間不斷地反映的是「柳夢梅的情慾」。原本湯顯祖在〈作者題辭〉裡的揭示:「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顯然在《移動的牡丹亭》裡被移動,杜麗娘逐漸下降至配角的位置,只為服膺於柳夢梅的情感與慾望,在這個被他所操控的世界裡頭,成為他慾望圖景的最美景緻。最後的〈幽媾〉看似魔幻、寫意,但在情意的汨汨流出裡,何嘗不是柳夢梅的情慾正狂放且蕩漾著交合的歡愉。於是,《移動的牡丹亭》裡滿溢著的,實是柳夢梅的慾望膨脹──撿到了畫,就對畫中女子有意淫之圖。

另一方面,整個《移動的牡丹亭》的企劃,從MV到劇場舞台,所呈現的兩個作品其實關聯性極低,也並無結合的意圖(本以為MV會被移到劇場進行運用)。兩個相異的作品,僅是同名為「移動的牡丹亭」,並存在著同質的概念──企圖進行跨界與移動。弔詭的是,兩個作品互為表裡地暗示了彼此的缺點:MV的媒合看似現代與傳統間的大突破,卻沒有太完整的意義,除了貴為首支傳統戲曲MV外,將兩個崑劇演員帶進現代建築裡的意義是什麼?又到底帶給了現代觀眾什麼?都是模糊的。劇場的呈現雖按本而演,且僅發揮了舞台、聲光科技,看似保守卻反而在視角的異位間挖到比MV更大的撼動(但我對這樣的詮釋有所質疑)。因此,《移動的牡丹亭》到底「移動」了什麼呢?還是個大大的問號。

創團十年的蘭庭崑劇團始終掌握住崑曲的表達語彙與調性,特別是《牡丹亭》,近乎是他們雕琢最久的作品。只是,能不能製造更多的可能性,以及定位「跨界」的當代意義,蘭庭崑劇團或許還能夠有更大幅度的突破。

《移動的牡丹亭》

演出|蘭庭崑劇團
時間|2015/08/15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代神鑄歐冶子》在舞臺表現與議題選擇上頗有亮點,特別是以傳統戲曲探討當代議題,展現出值得讚許的企圖心。可惜對老年照護這熱門主題,仍停留於融入情節層次,未能更深入挖掘其複雜性與情感深度,不得不說是有些遺憾。
1月
28
2025
此次《三個人兒兩盞燈》重製,即便主題不再像當初吸睛,但在兩組演員的精彩演繹下,故事中流淌的細膩情感依舊如涓涓細流般緩緩流入現代觀眾的心靈中。
1月
28
2025
《雙龍比武》貌似大武戲,卻乘著岳飛之名,自其身後延展家族裡事。無獨有偶,亂世背景自然勾勒出岳飛後人的復仇黑暗路,忠、孝、禮、法互斥之下,反映著倫理價值、法律和權威彼此競合的動態世局;復加虛實交錯、立場各異的角色群像讓戲劇性更強烈。
1月
23
2025
野草製作的《再生緣.鏡花水仙》將兩個女性角色結合,加上多元性別的議題,讓舊時代的靈魂得以與現代相遇,雖然整體而言有創作概念重於戲劇結構的意味,但也重新賦予一齣老戲新的生命
1月
23
2025
用新編戲成立的條件去審視,《一代神鑄歐冶子》取材元素豐富,包含技藝/人性、世代間的落差/傳承、長者的生命意義/自我接納以及老年照護。然而多數元素只是點到為止,像是技藝相關內容多由唱唸帶過。
1月
09
2025
《追香記》的結構設定本非大開大闔的磅礡氣勢,也沒有刻意營造的詭譎瑰麗,卻像是平實而溫馨的生活小品,淡淡的訴說著一齣浪漫歡欣的愛情喜劇。
12月
31
2024
近年來,越來越多新編作品開始從史書中挖掘題材,風格逐漸向歷史劇靠攏。《仁劍.開鋒》便是在戲說的「鍘美案」基礎上,強化歷史背景,聚焦於君臣,把原本的負心案件,轉變為一齣探討君王如何面對私情與公理衝突的君臣戲。
12月
27
2024
第一部曲主要在音樂性的嘗試,而第二部曲與皮影戲的跨域合作也實數不易,但若能適當地保留並延續地第一部曲的部份聽覺效果,整體而言會更加完整且迷人。
12月
20
2024
重新定位《追香記》,在戲曲愛情的最大公約數才子佳人之前,代以「女才」伏線回收經典故事迴路,從經典派生,恍如同形,實為他者。創作團隊追尋的或許是生旦兩全之勝場。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