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情散,弦音繞樑《光華之君》
11月
20
2020
光華之君(唐美雲歌仔戲團提供/攝影蔡馥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21次瀏覽
徐國揚(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見所未見的場景、聞所未聞的音樂、想未及想的華舞,一場開幕戲,《光華之君》就已讓觀眾在且驚且喜的心情中,意識到這會是精心雕琢的好戲;果然,從擁花醉香的光華君到幽窗著書的藤夫人,幕幕好戲接連開展,讓看戲的人簡直忘了身之所處,深受吸引,大呼過癮。

當飾演柏木的小咪上場,清越昂揚間又雄渾盛氣的唱腔,令人大感驚喜。這齣戲,音樂是不得不先說的亮點,既新鮮、又很動聽,有繞樑三日之感。許多新創的樂曲,很能兼顧歌仔戲原有的風味及特色,又做了大膽的嘗試,單字入樂、隨心轉折,發揮地淋漓盡致。單從這點來講,就很有歌仔戲傳統「做活戲」的味道,為之眼界一開。

演員的投入,當然是一部戲成功的主要因素。最讓人難忘的首推柏木,他活力十足、盛氣瀟灑的翻身上場,一首豪氣干雲的定場詩,引人叫好。而當他與三公主戀情漸萌之際,滿心淫慾、滿口承諾,為鑄下悲劇,做了完美鋪陳,情緒的轉折起伏,分寸拿捏到位,表現十分優異。另,飾演玉梅的王金櫻,也是收放自如,恰如其分的詮釋一個看盡悲歡的老僕,為被邱夫人的冤魂附身,說出家運的未來。其竭盡努力的身形,讓紫雲在紅梅落盡死去的剎那,顯得很有力道,真是可圈可點。當然像飾演「藤夫人」的黃宇琳,冷熱兩樣情的處境和手腕,兼具活潑與深度,表現亦屬難得。

這部戲因為改編自日本平安時代的《源氏物語》,和《紅樓夢》一樣,都是貴族皇親癡情愛戀的故事。人物、情節已有其架構,故在語言的表現上,可以說是放手發揮,毫無拘滯,從演出效果來說,也確實處處讓人驚艷,結合諸多新創樂曲,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盤,配合諸多歌舞歡會的場面,確實帶給觀眾韶華盛極的感懷。

然而,愛情戲格局有限。無論如何高唐雲雨、心歡意洽,到底是男歡女愛,難有堂廡。當花落情散,除了徒留惆悵,劇情也走不下去。本劇亦未在主要人物都有崇高地位上發想,讓人物有更多的濟世報國情懷,倥傯遠望,以反襯其愛情之偉大,是其缺憾。因此當「紫雲」死去,全劇便只能在哀傷、禪空之間打轉,無法拉起結局的高度,可說是美中不足。

幸好,舞台設計很成功,變化多端又意境深遠,加上將原作者紫式部化身為藤夫人被寫進劇中,投影書法在景片上,交代這是其筆下的愛情故事,作為串場,可見效果。後段,源將軍難忍這些悲歡離合,要藤夫人停筆,和她爭論,有如一場脫口秀,略可彌補了劇情走平的遺憾。總體說來,整部戲既富有聲色之娛,也盡情表現愛情的虛幻、人性的脆弱,可說是難得好戲。甚至,若觀眾在看戲之餘,把光華君想成在全球呼風喚雨的美國,把臺灣想成是癡情的紫雲──至此,戲已不是戲,更遠寄家國之感,可笑亦可哭矣!

《光華之君》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
時間|2020/11/0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將日本文學經典搬上台灣傳統戲曲舞台,可以想見當中的困難。儘管《光華之君》所營造出的生命情調已與《源氏物語》有所區別,光華君的面容也不再是那籠罩在一團光中、朦朧的光源氏,這是一種台灣讀者對日本文學的解讀、也是日本文學透過台灣傳統戲曲進行在地化的新詮釋,使《源氏物語》的詮釋空間得以更多元,是件令人可喜且讚嘆的作品。(蘇恆毅)
10月
21
2021
《光華之君》不該只是一齣度脫劇。也許,可以讓觀眾在經典的改編中領悟出自身在當代社會的迷惘;而不是在觀賞完絢爛的表演後,留下無解的空虛。(陳佩瑜)
12月
08
2020
如果歌仔戲的傳統新編企圖在經典文學中尋找路徑,或許也能期待看到歌仔戲如何通過自身的表演形式,在自我提煉中找到參與當代問題的方法。既有的道德意見已十分堅實,非既有的經驗如何從中出現,劇場可以是這樣的空間。(洪姿宇)
11月
20
2020
這樣的鄭和下西洋再詮釋,不僅回應觀眾對傳說中任務的想像,也挑戰傳統偶戲善惡二元的框架,打破既有文化對立,令人難以簡單批評其對歷史複雜性的簡化。作為一種時間所積累的技藝,傳統偶戲如何通過多元文化的能動(agency)而體現當代性?
5月
09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