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島新樂園》為編舞家何曉玫改編島嶼系列經典舞作之重現,段落個別包含2000年編作的《芭比的獨白》作品,回應當時爆炸時代的過去,在黑暗中以手中的探照燈來引導出身體所觀看的視野,結合現場投影的影像,在虛、實之中的視覺動態感官上有所錯覺的交織;2002年編作的《擁抱的日子》以一盞聚光燈來凝聚對於家人的情感,從種族、社會或是國家的各個不同層面的觀點,來彼此認同有所共識的價值,並完整呈現出臺灣從農村社會演變至現代社會的歷程。以臺灣這美麗的島嶼,歷經各個不同時代的演變後,來共同呼應對於現代彼此生活日常的情感。《默島新樂園》分為三個作品之架構:《默島樂園》、《芭比的獨白》、《擁抱的日子》而經典再製,以劇場舞蹈重新詮釋出傳統文化的當代實驗性,並將臺灣傳統元素以劇場現代語言道出本土文化符號,及現代圖騰的象徵性。
第一場《默島樂園》從進場開始,觀眾自由的走在整個舞台的每個角落,開場樂以日本民俗樂Takio's Soran Bushi/Takio Ito & Takio Band的音樂混和機械式的音效組成。而傀儡架下的五位舞者角色分別為:軍人、廟會表演者、女學生、上班族以及檳榔西施,並以極慢美學的流動方式及變速上作排列組合。搭配火車鐵軌的音效,如同行徑般的過程,隱喻臺灣當地遶境文化前的準備。其中,詮釋紅髮蓮花座的神,以兩個元素符號與觀眾互動,(一)喝水與噴水、(二)和觀眾拋接蘋果及吃蘋果的祭拜符碼,透過簡約完整的形式,將臺灣本土文化的精神有所象徵。遶境部份而言,等同於臺灣進香及遶境文化的場面,將傀儡架以擴散狀路徑向外移,運用順時鐘的方向移動,促成與觀眾遶境的互動畫面,加哨聲的催趕,觀眾不自覺的從觀者轉化成表演的一部份。
第二場《芭比的獨白》在整場的演出過程當中,音效時而會有海浪聲、深海環境音、心跳聲以及水滴的音效,彷彿如同臺灣這片海島被大海包覆的空間感。舞台的正中央空降了一盞探照燈,一位白髮女芭比走進舞臺的光區中,探照燈內中間有一個現場實錄的鏡頭,從中舞者對探照燈的好奇及與光區互動的關係,反射出寂寞、無助的情感投射,以及返錄現場實境的觀眾們,結合投影的虛實呈現,帶領著觀眾聚焦在探照燈所實境的視野。
第三場《擁抱日子》一群舞者以擔架扛一名紅衣女舞者進場,音效滲入氧氣筒及呼吸聲,如同面臨人生的盡頭,當全部舞者相擁時,音效轉為春天的蟬鳴聲,像是嶄新的一天即將開始,然而,群體相擁之中,部份舞者的手對外串出,呈現出個別慾望的壓抑。第二段音樂以日本那卡西的口琴,大海的海浪聲和女子的呼吸聲再度包覆整場。從中呈現出做相擁的依附中,找到彼此的慰藉。搭配伍佰的兩首臺語音樂〈少女的心〉、〈斷腸詩〉,各別流動在地面,以背撐在地板兩腳於空中凝結,如同虛實的顛倒世界,不斷的重複重演。結尾時,大部分舞者至地面低姿態微晃,場上只留一位紅衣女舞者站立,整體的畫面及音效如臺灣的地震畫面,回歸大地而重生。最後,音效轉為蟬鳴、機車聲,舞者姿態呈現37步及撒紅包的喜事。回饋對於生命的眷戀,以及面對死亡的盡頭,到思念過去。
整體大部分以女性主義為主軸,回歸至編舞家的原點,「臺灣這個美麗的島嶼,像是落在太平洋上的一片葉子,又像是一只搖籃,聚攏了不同民族的共生,培育出世代生活在此的情感」,將臺灣以一個母體的狀態,歷經時代的變遷,孕育出各種不同時代的人才,而臺灣最本土的純粹,便是「人情味」的所在。
《默島新樂園》
演出|何曉玫 MeimageDance
時間|2018/05/25 20:0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