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情味《默島新樂園》
6月
01
2018
默島新樂園(劉振祥 攝,何曉玫 MeimageDance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1次瀏覽
羅家偉(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默島新樂園》為編舞家何曉玫改編島嶼系列經典舞作之重現,段落個別包含2000年編作的《芭比的獨白》作品,回應當時爆炸時代的過去,在黑暗中以手中的探照燈來引導出身體所觀看的視野,結合現場投影的影像,在虛、實之中的視覺動態感官上有所錯覺的交織;2002年編作的《擁抱的日子》以一盞聚光燈來凝聚對於家人的情感,從種族、社會或是國家的各個不同層面的觀點,來彼此認同有所共識的價值,並完整呈現出臺灣從農村社會演變至現代社會的歷程。以臺灣這美麗的島嶼,歷經各個不同時代的演變後,來共同呼應對於現代彼此生活日常的情感。《默島新樂園》分為三個作品之架構:《默島樂園》、《芭比的獨白》、《擁抱的日子》而經典再製,以劇場舞蹈重新詮釋出傳統文化的當代實驗性,並將臺灣傳統元素以劇場現代語言道出本土文化符號,及現代圖騰的象徵性。

第一場《默島樂園》從進場開始,觀眾自由的走在整個舞台的每個角落,開場樂以日本民俗樂Takio's Soran Bushi/Takio Ito & Takio Band的音樂混和機械式的音效組成。而傀儡架下的五位舞者角色分別為:軍人、廟會表演者、女學生、上班族以及檳榔西施,並以極慢美學的流動方式及變速上作排列組合。搭配火車鐵軌的音效,如同行徑般的過程,隱喻臺灣當地遶境文化前的準備。其中,詮釋紅髮蓮花座的神,以兩個元素符號與觀眾互動,(一)喝水與噴水、(二)和觀眾拋接蘋果及吃蘋果的祭拜符碼,透過簡約完整的形式,將臺灣本土文化的精神有所象徵。遶境部份而言,等同於臺灣進香及遶境文化的場面,將傀儡架以擴散狀路徑向外移,運用順時鐘的方向移動,促成與觀眾遶境的互動畫面,加哨聲的催趕,觀眾不自覺的從觀者轉化成表演的一部份。

第二場《芭比的獨白》在整場的演出過程當中,音效時而會有海浪聲、深海環境音、心跳聲以及水滴的音效,彷彿如同臺灣這片海島被大海包覆的空間感。舞台的正中央空降了一盞探照燈,一位白髮女芭比走進舞臺的光區中,探照燈內中間有一個現場實錄的鏡頭,從中舞者對探照燈的好奇及與光區互動的關係,反射出寂寞、無助的情感投射,以及返錄現場實境的觀眾們,結合投影的虛實呈現,帶領著觀眾聚焦在探照燈所實境的視野。

第三場《擁抱日子》一群舞者以擔架扛一名紅衣女舞者進場,音效滲入氧氣筒及呼吸聲,如同面臨人生的盡頭,當全部舞者相擁時,音效轉為春天的蟬鳴聲,像是嶄新的一天即將開始,然而,群體相擁之中,部份舞者的手對外串出,呈現出個別慾望的壓抑。第二段音樂以日本那卡西的口琴,大海的海浪聲和女子的呼吸聲再度包覆整場。從中呈現出做相擁的依附中,找到彼此的慰藉。搭配伍佰的兩首臺語音樂〈少女的心〉、〈斷腸詩〉,各別流動在地面,以背撐在地板兩腳於空中凝結,如同虛實的顛倒世界,不斷的重複重演。結尾時,大部分舞者至地面低姿態微晃,場上只留一位紅衣女舞者站立,整體的畫面及音效如臺灣的地震畫面,回歸大地而重生。最後,音效轉為蟬鳴、機車聲,舞者姿態呈現37步及撒紅包的喜事。回饋對於生命的眷戀,以及面對死亡的盡頭,到思念過去。

整體大部分以女性主義為主軸,回歸至編舞家的原點,「臺灣這個美麗的島嶼,像是落在太平洋上的一片葉子,又像是一只搖籃,聚攏了不同民族的共生,培育出世代生活在此的情感」,將臺灣以一個母體的狀態,歷經時代的變遷,孕育出各種不同時代的人才,而臺灣最本土的純粹,便是「人情味」的所在。

《默島新樂園》

演出|何曉玫 MeimageDance
時間|2018/05/25  20:0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他們選擇的視角某些層面也透露出人的個性,不管是高於聳立神祉的上帝視角、遊走而貼近表演者的凡人視角,或是選擇看即時影像投影或退至遠方的廣闊視角,在移動與觀看的過程中,逐漸成了演出的其一元素。(侯妍君)
5月
27
2022
《默》就像觀落陰一樣,將筆者帶進一個荒誕卻又熟悉不過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充滿了地氣,讓人不自覺的想要敞開上衣蹲在一個角落,嚼著檳榔抽著菸,大談心裡埋藏的垃圾話⋯⋯(簡麟懿)
5月
05
2022
這三支舞作最末,不約而同地都在一陣眾人的喧囂狂歡之後,以一小段憂傷孤寂之舞做結。「島嶼三部曲」系列舞作是華麗而蒼涼的樂曲,寓居著她的感性情懷,知性思索,理性叩問。(陳祈知)
7月
26
2018
所有的人群也成了演出的一部分,這讓劇場的固定牆面更被打開,奇妙的是,原本劇場黑盒子空間中的神聖性,卻在允許觀眾與人偶互動的遶境過程中,帶出一種充滿現實感的宗教神聖性。 (張懿文)
6月
08
2018
市井小民與觀眾的盲從行徑只是強調人類無知的荒誕。《芭比的獨白》除了強調由社會性的視覺暴力,性暗示、物化與壓迫的不對等價值觀,更是揭示了整個社會道德沈淪之相。(石志如)
6月
04
2018
三段舞碼既有獨立的思想和意識,但連接起來卻又能增加了議題的層次,從服裝到音樂設計都具有鮮明的符號意義。雖然是結集過去創作的一個重組,但卻證明了,舊作翻新也能作出了一個有力的當代回應。(吳嘉偉)
6月
04
2018
觀眾藉由同步攝影窺探身體細節,透過同步攝影中的世界,跟著影像一起旋轉、顛倒、乎近乎遠,最終歸於平靜;舞者臉對著攝影機,並且投影出畫面,究竟是舞者透過攝影機在看觀眾的世界,還是觀眾透過攝影機在看舞者的世界。(梅錦忠)
6月
01
2018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