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何負我《西施歸越》
4月
14
2017
西施歸越(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09次瀏覽
李則琳(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等了很久,國光劇團終於在高雄演出了經典的當代京劇《西施歸越》。在看完整齣戲後,我的腦海中浮出了作家蝴蝶在《燕侯君》當中所寫到的四個字:「國何負我?」

在一開篇,句踐與范蠡苦苦相逼,滿口深明大義以及國仇家恨,逼迫西施前往夫差宮中迷惑夫差。對於一個女兒家而言,她能拒絕嗎?王令在前而情郎在後,就是心有不甘,也只能深埋心中而起身前往。在起身前,西施曾問:「難道越國男兒盡戰死,唯有西施一女娃?」而范蠡卻回答:「捨情取義非我願,君命既出難抗爭」這時候的范蠡大概忘記了,他還沒有戰死在沙場之上,卻要將保家衛國的重責大任硬是扣到了西施的肩膀之上。身為一個女性,既已至此也只能心如死灰的踏上征途,只求能夠盡快殺了夫差,再以一死解脫。然而句踐卻要她不能死,要以美色禍害夫差的朝廷,會遠比殺了夫差還要更容易滅了吳國,句踐似乎也忘了,正是因為他的無能才會需要西施的犧牲,而他自己卻還只想著復國大計。

在戰後,句踐復國,而西施也成功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句踐在自己的宮中大擺宴席,這時劇情巧妙的利用了酒來比喻西施的處境,如果從越國來的酒到了吳國,而吳國戰敗這酒又回到了越國,那這酒仍然是好酒,但是如果是美人呢?這段比喻將西施的處境以及心中的無奈呈現的淋漓盡致。在宴席之上,句踐感嘆「西施一朝稱首功,臥薪嘗膽竟成空」而吳優此時更提起了民間的謠傳,說是句踐頭上戴的不是王帽,而是綠帽,更是加深了句踐對於西施「功高震主」的猜忌心。此時范蠡與西施正在朝堂之上,安然歸國的西施難免心中喜悅,醉後失態也在所難免,范蠡卻是心中開始有所芥蒂。爾後,西施正式說出了懷有身孕歸國的事實,范蠡的震驚與失望,更甚至說出了「不能與那夫差同歡共一人」,這些話著實地也在西施的心裡狠狠的刺進了一刀。

最後的結局,西施獨自到山裡生下了孩子,范蠡得知趕到,關心的不是母子是否平安?而是要將孩子殺掉,以免連累到他自己。但西施不肯,他卻扔下母子揚長而去,當初他自己所說的情深義重,又在哪裡?而句踐趕到後,逼問西施,西施無奈將孩子藏在懷中,卻不小心將孩子悶死,而句踐離開後,西施也決定跳崖自殺。看到這裡,很多人都心有所感,為了復國逼迫良家婦女苟活於他人之下,這是明君所為?又為了禮教私仇,掉頭就走,這又是什麼愛情?或許這樣的故事發生在現代,可以有著不一樣的結局,然而發生在禮教吃人的舊社會裡,西施只能注定走向這樣的悲劇。「國何負我」這樣的註解是為西施的死寫下最好的墓誌銘,當美色不再能成為被利用的武器時,身為「女性」,這樣的宿命就會糾纏著中華民族的萬千女性,她們並非不能獨立自主,而是因為他們生為「女性」。

最後,我們不妨用現代的角度來看看西施,如果西施的故事發生在現代呢?也許范蠡會選擇留下,與西施一起教導孩子?而又將教導孩子什麼價值觀?又或是范蠡仍然選擇離開,西施無力獨自撫養孩子,選擇將孩子送養,而她自己離開到其他國家,是否可以重新開始她的人生?

國光劇團確實不愧為台灣京劇界的翹楚,所演出的《西施歸越》無論是在唱腔以及劇情方面都引得人絲絲入扣,欲罷不能。而在如此悲劇的結局之下,我們除了感嘆,也得時時警戒自己,別再犯下「國何負我」的錯誤。

《西施歸越》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7/04/07 19:30
地點|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為女性身體,《西施歸越》勾描了身體自主性,刺穿了西施作為「功臣、奸細」兩造定位之外還有以身體換取或犧牲的「娼奴、女寵」角色,映照出傳統父家長制下,對女人身體的從屬要求與道德批判──而這點,劇中的西施同樣掉入了自我批判,作為女人身體,仍只有回到母親(子宮容器)角色才是正道。 (紀慧玲)
8月
10
2016
《西施歸越》之所以具備「當代性」,除是劇本內容主題,更在於呈現形式的翻轉與顛覆。特別是二十三年前,郭小莊所改編的《歸越情》,不只替傳統身段賦予新意涵,更在舞台設計、燈光、道具等尚未被當時戲曲展演所重視的環節裡進行開發。(吳岳霖)
8月
09
2016
戰爭底下,人民的傷殘敗亡,誰曾看見?為了「家」、為了「國」所產生的仇恨,不也是摧殘「家」、摧殘「國」的重要原因?《西施歸越》中的孩子,同時也是著名的中國經典《趙氏孤兒》中的每一個被殺掉的孩子。因為仇恨,因為權力,紅紅赤赤,最為單純的嬰孩被烙上「遺禍」的印記。 (林立雄)
8月
09
2016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