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政治與權力之下的棋子《西施歸越》
8月
09
2016
西施歸越(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44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國光劇團今年以「悲喜雙齣」、「絕代三嬌」作為宣傳主軸,推出了《西施歸越》與《春草闖堂》兩齣具有明顯政治意涵,戲劇質感卻相當不同的「復刻」當代戲曲。作為率先上演的《西施歸越》,對任何戲曲觀眾而言,必定不陌生。過去,郭小莊在雅音小集所演出的一系列新編戲曲中,1993年推出的《歸越情》(改編自羅懷臻《西施歸越》),在當時造成了相當大的迴響,對於看慣老戲的觀眾們,劇中的形式、表演,甚至在唱腔的編寫上都有非常大的反彈,更受不了的或許是在舞台上裝著大肚子的西施。不過,同時也有不少觀眾,在表演上抑或劇本的中心主旨獲得共鳴與啟發。

2016年的今天,幾乎復刻羅懷臻同名創作推出的《西施歸越》,「復刻」究竟有什麼意涵?達到了什麼效果?除了找尋當代觀眾的共鳴,作為拉拔新秀的製作,在表演以及整體的呈現上,又有什麼特出,又或者是不足之處?劇情的編寫從西施(林庭瑜飾)準備出使吳國開始。開場,范蠡(溫宇航飾)與越王勾踐(鄒慈愛飾)迎西施出場,西施的埋怨與西施母(羅慎貞飾)的傷悲知情,預示了這場悲劇的必然。在西施出使吳國後,劇情便接到吳國覆滅,姑蘇台遭焚,越國取勝,然而這時,心繫西施的范蠡卻遍尋不著他的愛人,豈料此時的西施已懷有吳王的孩子,存活下來的吳優(陳清河飾)力勸西施逃走不要歸越,但掛念「家」、「國」,以及愛人的西施,她仍舊踏上了不歸路,回歸到越國。

如同吳優不斷在劇中預示悲劇性的一切,西施回到越國之後,受到勾踐的懷疑,也承受著范蠡與過去不同眼光看待。范蠡雖明言接受了西施,但仍舊在政治、自我前途以及無法克服的情感矛盾考量之下,拒絕接受西施肚子裡的孩子,甚至要西施回到苧蘿村避風頭。最後,西施產下了孩子,但無論西施母抑或范蠡的力勸,都無法解開西施對「孩子」的執著,范蠡為了自保而離去、勾踐親往苧蘿村為除掉吳國後患,最後,嬰孩死在亟欲藏匿的西施懷裡,最後她無奈的詰問蒼天,在無可奈何中離去了,沒有人知道她去哪裡。

《西施歸越》與羅懷臻的原著劇本,情節大致相同,不過在人物的刻畫上,仍有部分選擇了《歸越情》的人物形塑,例如在羅懷臻的劇本中西施主動要求歸村,但在國光劇團演出的版本中,西施被范蠡要求回歸苧蘿村,甚至獨自回去,其中更多了些命運擺弄的無可奈何。此外,范蠡面對方才歸越的西施,責其縱情歡愉過於放浪形骸,以及後來范蠡選擇二度力勸西施丟棄孩子,與他一同遊湖泛舟,只是范蠡在最後,一句「范蠡救不了西施了。」便獨自遠走了,世情讓這無可奈何更增添了幾分。

雖然如此,《西施歸越》在羅懷臻的筆下,抑或國光劇團的「復刻」中,劇情都掌握了家國、仇恨、情愛、權力之間的矛盾等等,一直到當代仍無法解決,且具有普遍性的問題:究竟,在政治和權力底下的「人(們)」,最後的下場應該如何?特別是一名女性,被派往吳國禍害吳王取回政權後,那些長時間經歷下所遺留的問題,應該由誰承擔?應該是西施自己?抑或要她禍吳的「家」抑或「國」呢?製作團隊並沒有要破壞原文本的要旨,僅只是純然地復刻出近來越趨明顯的「矛盾」。戰爭底下,人民的傷殘敗亡,誰曾看見?為了「家」、為了「國」所產生的仇恨,不也是摧殘「家」、摧殘「國」的重要原因?《西施歸越》中的孩子,同時也是著名的中國經典《趙氏孤兒》中的每一個被殺掉的孩子。因為仇恨,因為權力,紅紅赤赤,最為單純的嬰孩被烙上「遺禍」的印記。

《西施歸越》這齣當代戲曲在我們今天的觀眾眼中,許多情節看來都不甚合理,文本又脫離時代、編劇手法顯然已預設了一個十足「當代」的觀點和立場,幾乎讓文本中的人物成了受到「理念」操控下的「棋子」。不過,作為一個「復刻」的當代戲曲,《西施歸越》的主題仍舊呼應著這不斷發生恐怖攻擊、無差別攻擊,甚至仍發生民族戰爭、領土爭權的當代,無法逃脫的輪迴與宿命嗎?我想,藝術總監王安祈選擇復刻這部在「編寫內容」和「敘事結構」稍嫌不夠當代的劇本的原因,或許是如此吧。編劇藉著西施的口詰問蒼天,她抱著死去的「單純」離去,她渴望的是一個沒有國、沒有家,只有愛、只有情的地方,這同時也是多少人的嚮往。但是,西施所處在的位置,以及當代的人們,都正在國(也可能稱不上)的領土上、家的屋簷下,活在政治與權力底下如同棋子,心卻流離失所,無家無國,遍尋不著烏托邦。

最後,談論這齣戲的核心命題外,再談談國光劇團的新秀培植。1993年郭小莊演出《歸越情》後,這個劇本在台灣就不曾被搬演,直至今日,國光劇團讓青年演員林庭瑜獨挑大樑出演西施,又特別安排如陳美蘭、劉嘉玉等資深的演員進行指導,溫宇航、陳清河、鄒慈愛幾位名角的共同出演,展現了前輩們對新秀的拉拔與照顧,讓這拉拔新苗的舞台生熠熠生輝。林庭瑜能夠主演一齣大戲,對青年演員而言已實屬難得,在《西施歸越》的演出中,她所可能遭遇的挑戰是,在熟悉這齣戲的觀眾眼前,她必須詮釋出一個與郭小莊不同(亦可能是更好)的西施形象。

林庭瑜確實在唱腔、身段上表現優秀,輕鬆自如的表現高腔,並融會過去所學,如著名的京劇折子〈失子驚瘋〉、〈打神告廟〉中的身段展現,表現西施山中產子的疼痛,以及內心的百轉千迴。不過,可能稍稍忽略了角色當下的狀態,即便情緒翻騰,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能夠呈現懷孕分娩呢?除了人物塑造,在台上些微的失誤(水袖功的部分),以及面部表情、情緒展現,以及整體人物塑造的掌握,仍舊是她必須再花更多時間面對的重要功課。但是,在林庭瑜這次的表現中也得相信,未來漫漫長的日子裡,這顆新星經過不斷的磨練後,將發出更閃耀的光芒。

《西施歸越》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6/08/06 14: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國何負我」這樣的註解是為西施的死寫下最好的墓誌銘,當美色不再能成為被利用的武器時,身為「女性」,這樣的宿命就會糾纏著中華民族的萬千女性,她們並非不能獨立自主,而是因為他們生為「女性」。(李則琳)
4月
14
2017
作為女性身體,《西施歸越》勾描了身體自主性,刺穿了西施作為「功臣、奸細」兩造定位之外還有以身體換取或犧牲的「娼奴、女寵」角色,映照出傳統父家長制下,對女人身體的從屬要求與道德批判──而這點,劇中的西施同樣掉入了自我批判,作為女人身體,仍只有回到母親(子宮容器)角色才是正道。 (紀慧玲)
8月
10
2016
《西施歸越》之所以具備「當代性」,除是劇本內容主題,更在於呈現形式的翻轉與顛覆。特別是二十三年前,郭小莊所改編的《歸越情》,不只替傳統身段賦予新意涵,更在舞台設計、燈光、道具等尚未被當時戲曲展演所重視的環節裡進行開發。(吳岳霖)
8月
09
2016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