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絃上的美善《為劉一峰神父弱勢關懷慈善音樂會》
9月
15
2017
為劉一峰神父弱勢關懷慈善音樂會(台灣絃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5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萬分感謝,台上的這群音樂家們為這片土地無私的奉獻,他們用弓與絃,擦出生命的熱情,期望用音樂詮釋他們對社會的關愛。與來自法國的劉一峰神父半世紀以來胼手胝足、無怨無悔的深耕玉里,用愛與真誠擁抱這裡的一切,前後呼應。

整場音樂會的曲目安排是平易近人的古典音樂為主,下半場除了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之外,其他皆為經典台灣民謠的改編曲,在幾乎滿座的音樂廳下,的確也讓很多古典音樂入門者受惠,甚至也將很多平常不太有機會進音樂廳的朋友帶進音樂的殿堂,就賣座上及觀眾的反應度來看,這是一場很成功的音樂會。

台灣絃樂團,這個多年來堅持高品質演奏,對於古典音樂的推廣不遺餘力的演奏團體,由小提琴家鄭斯鈞所創立,網羅了台灣最優秀的一群絃樂演奏家,在台灣已耕耘了二十七年,早已累積出卓越的口碑,成為指標性的絃樂演奏團體。

除了演奏品質的嚴格要求外,也舉辦融合教學、講座,及音樂會國際音樂節,為國內大型國際音樂節之先趨。自2000年起,開始舉辦小提琴大賽,亦成為目前國內音樂比賽的重要指標之一。而近幾年也開始致力於公益活動,並執行一連串偏鄉巡迴教學計畫,只因為希望能盡一個民間樂團的社會責任,讓所有的人都有機會透過弓與絃之間的互動,而找到生命的美好。

但很顯然這是一場功能性大於藝術性的演出,筆者在此先不論演奏的細緻度如何。嚴格說來,音樂的本質在這場演出中被「稀釋」不少,大家著重的是藉由這場音樂會來做公益,去幫忙弱勢族群。雖立意良善,不過既然這是一場正式的音樂會,必定要有更周詳的曲目安排,尤其是純絃樂的表現力比起管絃樂團更具挑戰性,更需再琢磨整場的音樂起承轉合。

完全可以瞭解曲目的安排是考慮到觀眾的感受,也希望能有多元化的音樂呈現,但不宜瑣碎。如果要能確實兼顧到藝術理想且達到推廣的目的,或許在選曲上可再有統整性。如果所選的作品當初在創作或首演時就是為了慈善活動,意義會更非凡,如韓德爾《彌賽亞》就是最佳例子,亦有編曲效果不錯的絃樂團版本,或是可選取當中的器樂曲,如序曲 (Sinfony) 或〈田園交響曲〉(Pifa),可選擇性的額外聘請木管樂演奏家一起演出,也不失為一種方式。或是找尋對於劉神父、或是花蓮、或是法國等等有相關性的曲子;或是盡量安排一組完整作品是成套的,如葛利格《霍爾堡組曲》就可考慮將五個樂章完整呈現,成為整場或半場音樂會的中心,再搭配其他風格不同的曲子與之呼應,會比較有完整性,但盡量能貼心「慈善」的意義。

下半場則是以曲目風格相近的經典台灣民謠的改編曲為主,雖然每一首作品皆優美動人,但絃樂演奏如同單一色調的視覺呈現,在演奏上更需精準到位,音樂的色彩、力度、情緒堆疊更要細膩精緻,每個細節都要小心呵護,否則會造成聽覺上的疲乏。或許整場演出可安排上半場為經典曲目,下半場為台灣民謠,曲目再精簡一些,會有些改善。

由一本節目冊亦可看出主辦單位的用心及品味,還有是否在乎觀眾能瞭解這場音樂會的曲目。此場音樂會不同於以往,台灣絃樂團往年節目冊的樂曲解說是頗具專業度的,或許這次演出主辦單位有製作成本的考量或是其他因素,節目冊的樂曲解說太過惜字如金,大篇幅的放置劉一峰神父的照片及理念介紹,外加演奏家的照片及簡介,在最後一頁僅出現曲名及作曲家,樂曲介紹明顯被忽略。一場音樂會最重要的除了樂曲動聽之外,如能佐以一些簡短的文字說明每一首樂曲的創作背景、音樂架構及其他音樂相關內容,必定更能引領觀眾進入音樂的世界,在聆聽時更能引起共鳴。

相信這場音樂會的目的除了募款,應該更想要吸引普羅大眾去親近古典音樂,音樂本質不宜在此被淡化。除了考慮多增加幾頁的樂曲解說外,或由主持人串場為音樂導聆也不失為一種方式,但可能考量到主持人范立達並非為音樂專長或是演出的時間壓力,因此作罷。或者在舞台上用投影的方式加以介紹,或可請到具古典音樂專長的人士來擔綱主持。

台上的這一群皆為學有專精的音樂家,但對於演出的公益性、推廣性、藝術性比例的拿捏,恐怕是日後舉辦類似性質音樂會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不過,看見音樂會近滿座的觀眾,雖然很多並非是常進音樂廳的熟面孔,這次的慈善音樂會相信也啟蒙了很多古典音樂初入門者前來欣賞,成為啟蒙性的一場演出。所以音樂家積極參與公益活動並且推廣古典音樂的精神,仍值得鼓勵。

《為劉一峰神父弱勢關懷慈善音樂會》

演出|台灣絃樂團
時間|2017/09/11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其共通之處在於,他們都肯定、並順從了當前的文本規範力量(即「作品概念」),先是遵循作品的完整性與權威性,再進行不同層面(內、外、間)的開掘。
3月
15
2025
他深情柔軟的音色,利用半聲弱音的演唱技巧,漸進式地將情緒推進並深入角色之中,尤其是在長樂句的詮釋中顯得十分動人。這也讓我們見證到:一個成功且努力修練的聲樂家,能用運用其卓越的美聲技術,在舞台上戰勝疾病的侵襲與干擾。
3月
15
2025
全劇以莫上塵復仇為主線,串聯起愛情、親情、權謀、宮鬥等元素。兩個外貌、能力、性格都幾近完美的皇子與公主,卻因陰謀與鬥爭,陷入相愛相殺的困境,充分彰顯出近年古裝偶像劇特別流行的「美、強、慘」悲劇美學。
3月
13
2025
蘇郁涵嘗試運用多層次的和聲色彩,打造稜角分明、緊湊且張力十足的音樂質感。她的音樂在近乎失控的邊緣,依然維持一定的控制力,展現獨特的個人風格。
3月
06
2025
整場演出展現了陳子彰在曲名發想、音樂主題、編曲與即興演奏上的獨特風格。無論音樂如何充滿挑戰性,他總能保持浪漫情懷與鮮明的旋律感。透過充滿情感的演奏,陳子彰掌握了音樂架構與情緒流動
2月
27
2025
此場音樂會的每首曲目,皆猶如時間印記,串連起疫情期間共同經歷的情感與記憶,反映著人生中的高低潮片段,並揭露著陰霾與悵惘終會過去,同時,演奏家亦欲在在後疫情時代背景下,透過薩克斯風的溫暖樂音,引領著聽眾在音樂陪伴下,勇敢邁向更加明亮、堅韌的未來
2月
12
2025
《琴.情》全曲採用類意識流與音色旋律的手法創作,藉由將閔老師多首代表作品的旋律鑲嵌,和趙劍華傳承自閔老師的厚實技藝,勾起聽者懷想閔老師當年的演奏風采與動人的音樂詮釋。
2月
12
2025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