猥瑣與不完美的深情《押解-菜鳥警察老扒手》
10月
05
2015
押解—菜鳥警察老扒手(綠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43次瀏覽
傅裕惠(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本來認為自己不該寫這篇劇評;感情上,太偏愛這齣戲,偏愛到我認為自己不見得能夠公允。但是,這齣戲不僅不是讓藝術評論界輕忽的嬉鬧表演,題材也不是天真地不食煙火,而是能以商業性製作的走向,證明且實踐了台灣現代舞臺劇累積的實力,為綠光劇團的文學劇場和國民戲劇系列作品,開闢了不同口味的創作。

與作家朱西甯、司馬中原並稱為「軍中三傑」的段彩華,曾以四千多字寫就一篇描繪押解扒手從高雄北上開庭的短篇小說《押解》。卅多年前,導演吳念真等將這篇小說改編成了電影劇本,卻因當年鐵路局有關人員認為,出借這一廂列車拍片會有損鐵路局的形象,拍片計畫因而中止。這次,多次擔任吳念真副導的編導李明澤,除了保留該電影劇本裡塑造的阿嬤一角(由演員范瑞君飾演),並將當初小說裡的許多細節「回填」,「更新」了台詞對話的時代性,似乎連遭當權審查或政治箝制這樣的政治性議題,也能同時在不同的時代中,疊影相映,營造出酸澀、辛辣與幽默等種種一言難盡的滋味。全劇遵循原作小說設定於民國五十五年左右的背景,卻沒有固著在寫實性的設計細節;出身眷村的菜鳥警察與身世不明的扒手慣犯,搭配平快車車廂幾個不同的百姓角色,以現代化的節奏展現在地語言與文化的衝突和趣味。這齣戲,對於台灣混血「雜種」的我來說,真是寫足了成長過程裡曾經體驗的矛盾和兩難。

《押解》跳脫了一貫訴求悲情或以爆笑取悅觀眾的演出模式,戲裡每個角色都有缺點;例如,扒手的是非不分和人格不正;菜鳥警察的老實和固執等等。編導似乎也抓緊各個抒發政治評判的機會;有時取笑黨國政治的荒謬,有時也自嘲百姓順服(口號、政治或所謂文明用語)的天真。我終於有機會見到被視為諧星與藝人的唐從聖,深度詮釋一個立體的角色,似乎超越了他在全民大劇團《瘋狂電視台》表現的成績。雖然他還是好幾次地跳出角色耍起寶來,例如諧仿平劇戲碼《蘇三起解》,但好幾場俐落的戲劇肢體動作,創造了能比美歐美百老匯製作如《波音、波音》的現代喜感。新人黃迪揚原本就是《瘋》劇的原始班底,與唐從聖的搭配相當有默契;在發現一路押解的扒手竟然趁亂脫逃後的那場「失控」,展現一種少見的、突兀的卻又充份表達自我矛盾的質地。除了他,讓我驚艷的還有飾演配角的演員朱育宏、賴震澤與戴秀穎等年輕演員。此外,從《八月在我家》之後,演員范瑞君的表演,越見深刻自然,這齣戲讓我一直覺得繼林美秀之後,她應該也是可以超越扮演年齡的好演員。

舞台、音樂與投影設計處理的篇幅雖然不多,也刻意讓出空間或妥協於製作預算的侷限,卻以其構思與創意為這齣戲加分許多;上半場幾個變換車廂視角的場景,展露了畫龍點睛的想像之妙。舞台的細節不會寫實地讓人可以預期,音樂也不會主觀地詮釋場景意義,在現實條件裡,成功執行了導演對公路和犯罪電影風格的思考。

這齣製作的成果,不僅證明了吳念真導演當年辨識題材、眼光獨到,而且讓我看到編導李明澤能用他的猥瑣、誠實和情感,成熟地醞釀他對台灣在地戲劇的功力和觀察。雖然乍看之下,這齣戲的角色與情境設計,像足一則天真的童話;但是,戲裡卻充滿了對現實、世代與政治的批判。這齣戲確實很「政治」,「政治」到證實台灣生活環境裡,到處都有政治性,也能「政治」到讓人看到編導創作者對族群融合的深情企盼。

我是這麼認為,現代戲劇的設計和創意,讓這齣戲的成績超越了「人間條件」的系列作品;應該說,幸好這齣戲裡的主角都是不完美的人,也沒有完善的人格,因而更能說服像我這種當代的觀眾族群。

《押解-菜鳥警察老扒手》

演出|綠光劇團
時間|2015/10/04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